王玉情
摘 要: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尊重個性,激發興趣;點撥引導,激發興趣三方面探討,指出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通過多種渠道使學生從實踐中提取精華,從而提高自身能力。
關鍵詞:數學;個性;能力培養;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1;G442;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6-0038-0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數學也是如此。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學習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而數學又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嚴謹邏輯性的學科,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認識上的障礙。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數學學科所獨有的邏輯性,配上有限的教具與模型是很難讓學生提起對數學學科的興趣的。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并深入到我們的教學中,一些很棘手的問題在這里卻變得容易實現。現代化的教育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如視聽覺媒體:電影、電視、錄像等,給學生以視聽覺的刺激;交互媒體: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程序教學系統、網絡系統等更是給學生以多方位的激發與刺激。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從“被動”去學轉變為“自主”去探索知識、發現知識并主動去解決問題。這就是一個質的飛躍。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實際。因此,用貼近于生活實際去創設問題情境,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以有的知識與經驗。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的時候,我首先采用動態課件演示,使學生看到課件播放中車輪都是圓的摩托車、自行車、公交車的行駛場面。接下來再讓學生看到畫面中車輪是三角形或多邊形的摩托車、自行車、公交車的行駛場面,學生觀察之后進行討論交流,都笑得前俯后仰……最后課件再播放橢圓輪子行駛的場面,同學們都喊著說:“這不行,坐上去誰受得了!”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通過直觀地觀看各種各樣、不同車輪運動的動態演示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此時,我適時地提出問題:“為什么圓形的輪子就行,別的形狀的輪子都不行呢?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已完全處于一種思維高度集中興奮而又愉悅的心理狀態。如此,在我精心設計的課件和創設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很快認識并理解了圓的特征,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尊重個性,激發興趣
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和自身的學習水平不一樣,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 按照自己的體驗、思維方式去重構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在導入環節,我出示練習題:7.5元-8角、2.3元+19分,讓學生思考這兩題能否直接進行計算?如果不行,那該怎么辦?讓學生再次鞏固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情況下才可以相加減的知識。接著,我再出示1/5+1/4,4/5-1/2,讓學生討論如何進行計算。學生有的提出把它們轉化成相同的計數單位再計算,有的認為可以把它們變成小數后再算,有的則把它們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后計算……這樣,學生在“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情況下才能直接計算”的基礎上,各抒己見,各用其法。我對這幾種方法都給予了肯定,并讓學生自主選擇算法進行計算。數學教學不求統一模式,提倡開放和包容的數學思想和思考方式,這樣既尊重了個體的想法,讓學生經歷計算方法多元化的探索過程,又不至于束縛學生的思想,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
三、點撥引導,激發興趣
放手讓學生探索,但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困惑之處,這時教師應當好引路明燈。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啟示,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總結,使學生從實踐中提取精華,同時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鞏固練習中出現了這樣一道判斷題: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那它們一定等底等高。學生大多同意了這個觀點,紛紛打了勾。這時,一個小男孩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我不認為這題是對的?”我問:“為什么呢?能說說你的具體看法嗎?”“我說不上來,只覺得不太對。”我笑了,說:“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幫幫忙,找找看在什么情況下,圓錐體積也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一個反對的聲音使同學們對這個問題重新進行了思考。經過討論,同學們舉出了這樣的例子:“如果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28.26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那它的體積就是84.78立方厘米;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3.14平方厘米,高是9厘米,體積為28.26立方厘米,這樣圓錐體積也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所以,這句話是不對的。”“那應該怎么說才對呢?”我繼續拋出問題。同學們經過爭議得出:“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那么它們可能等底等高;又或者反過來說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自己質疑、析疑、解疑,在討論中既體會到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又鞏固了所學。而教師所做的,就是當好引路人,讓學生們用自己的雙腳去追逐前面的無限風光,增強學生能力。
參考文獻:
[1]阮新河,岑麗蓉.在生活中發現數學[J].湖北教育,2015(11).
[2]葉桂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