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鍇(浙江警察學院治安系,浙江杭州 310053)
論市場經濟與當代中國政治價值轉型問題
王 鍇
(浙江警察學院治安系,浙江杭州310053)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原有的計劃經濟時期的政治價值體系所具備的作用正在逐漸被弱化,政治價值認同危機產生。這就需要轉型政治價值體系,使其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在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形成多元化的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
市場經濟;政治價值;轉型
對我國來說,社會轉型并非僅指經濟轉型或政治轉型,而是將這些內容全部包含在內的全面的轉型。考察社會轉型成功與否時,不能只考察文化轉型或經濟轉型,而是要在立足全面的基礎上,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實現多層面、多視角的考察。政治價值轉型作為社會轉型中的一部分,轉型過程并非是孤立進行的,而是要與我國的經濟、文化相連接,從而保證政治價值體系建設方向的正確性。
(一)社會經濟是政治價值的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價值屬于思想方面的上層建筑,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離不開社會經濟這一經濟基礎。通俗地說,社會經濟是政治價值的基礎,且始終影響和制約政治價值的發展,其性質、內容及特征都可以通過政治價值體現出來。物質產品生產、人口生產、精神產品生產是人能動性實踐之后形成的成果,可以滿足人們生產的需求,并促進人類的發展。而在人們進行精神產品生產的過程中,一種基本的形式就是政治價值,通過政治價值,不僅將基本社會價值訴求良好地體現了出來,同時,人類社會預設的基本價值也由其承載,從基本價值訴求方面來看,人們以自身需求為衡量標準,當自身存在需求時,就會產生政治價值,對人的政治行為進行指導,而在基本價值預設方面,人們物質生產是政治價值產生的依據[1]。在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過程中,生產方式是衡量生產狀況的基本標準,生產方式是隨著人們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可以說,生產方式與生產力水平之間具備高度的統一性,而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進行的過程中,會受到生產方式一定的制約。由此看來,在政治價值與生產方式之間,二者存在內在統一的特點。在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需求,進行了相應的物品生產,而自身需求被滿足之后物品還有剩余時,人們利用閑置物品交換需求物品,使物品具有了商品的屬性,物品生產與交換也逐漸演變為商品的生產與交換,由此產生了市場經濟。當某種物質關系占據統治地位時,其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必然也會占據統治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占據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也發生改變,必然會導致政治價值發生變化。
(二)市場經濟是塑造政治價值的客觀要求
商品經濟發展至發達狀態之后,形成了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配置各種資源時,利用市場機制進行相應的調節,從而有效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生產社會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而在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必然會通過人們的政治觀念來反映其內在要求,也就是說,政治價值內生于市場經濟中,通過對政治價值觀念的塑造,促使政治價值與自身的客觀要求相一致[2]。實際上,在政治價值產生的過程中,與經濟條件是分不開的,社會經濟關系必然會在政治價值觀念中反映出來。當前的市場經濟中,既具備獨特的優點,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這種雙重屬性,市場經濟在塑造政治價值時,必然會導致政治價值具備正和負雙重效應,所謂正效應是指塑造政治價值的過程中市場經濟所發揮的正面的、積極的影響,而負效應就是指負面的、消極的影響[3]。最早,在西歐封建社會末期時形成了市場經濟,此后,市場經濟既使得人們原有的政治價值觀念發生相應的變化,而在新的政治價值觀念推動下,市場經濟得到了更為良好的發展,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市場經濟進步與完善的過程中,政治價值的改變不可避免,現代化的政治價值會逐漸侵蝕或取代原有的政治價值。由此看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內在的需求通過塑造與孕育新的政治價值觀念體現出來。
(三)市場經濟與政治價值的統一與對立
從范疇上來看,政治價值是社會意識中的一種,與社會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物質生產方式會一直影響和制約政治價值的轉變。因此,物質生產方式既定的情況下,政治價值的性質、內容等從根本上由社會來決定,社會與政治價值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而現實生活中,物質生產方式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而不斷進步的,因此,社會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此時,政治價值也會隨之轉變[4]。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之后,必然會形成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人們的自覺選擇,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基本價值取向,將人們的基本價值追求體現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說,市場經濟的產生與發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政治價值觀念發生變化,而政治價值轉變之后,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市場經濟的進步,從價值方面來提供導向,促使市場經濟發展的更為完善。總之,市場經濟與政治價值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互相制約。
(一)政治價值認同危機的含義
在認知政治價值認同危機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政治價值認同。從一般的角度來說,所謂政治價值認同,就是指對于現有的政治價值體系,人們自覺的認同。規范性是政治價值所具備的一項功能,當人們形成認同時,自身的各種行為會自覺的遵守政治價值的約束,并經過內化之后,形成行為規范。從程度上來看,政治價值認同存在一定的差別,社會歷史條件不同時,人們的認同程度也不相同,與社會動蕩時期的政治價值認同相比,社會穩定時期的認同程度會明顯提高,而當人們對政治價值的認同程度越高時,越有利于政治價值更好地發揮其規范性功能,進而有效地提升其社會統攝力[5]。政治價值認同的類型包含兩種,一種是自愿型,即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產生認同;一種是強制型,即人們對政治價值體系的認同是經過外在強制力形成的,屬于非自愿。
政治價值認同危機是指人們在認同政治價值體系時,認同結果出現異化,屬于一種畸形的狀態。從本質上來看,政治價值認同危機是主體危機,是主體在確定自身的政治價值取向時,出現了變異,形成認同危機。政治價值的認同危機形成原因是多個方面的,眾多因素中,核心性的為社會利益結構,人們生存于社會當中,當社會利益結構出現變化時,人們的政治行為也必然會發生改變,如果人們質疑現有的政治價值,就會出現認同危機。
(二)政治價值認同危機形成的經濟成因
我國在實施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個人在經濟體制中的主體地位,集體對個人的束縛逐漸減弱,促使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統一性逐漸弱化。于是,在集體中,人們自身的利益需求無法有效地滿足,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并降低利益獲取過程中的付出成本,人們的政治價值訴求逐漸變得多元化。此時,如果人們認同的政治價值屬于非主導型的,那么不僅會促使此類型政治價值得到發展,同時,非主導型與主導的政治價值之間將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沖突和矛盾。這種背景之下,不僅會出現政治價值認同危機,而且會導致危機加劇[6]。
(三)政治價值認同危機的表現
從表現方面來看,政治價值認同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價值評價認同危機。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采取的為計劃經濟體制,這一時期我國人民對政治價值高度認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此種情況下,政治評價的標準逐漸轉變為經濟,即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成為評價工作效果的重要標準。對于我國來說,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黨和國家的政治合法性以及政治權威,這就導致價值評價的認同危機加重[7]。第二,政治思想的認同危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一些人存在教條主義的思想,片面地堅持馬列主義,一些人懷疑當前的政治思想,認為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無法通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解決,應棄之,轉而采用新的政治思想。這些錯誤思想認識的存在使得我國的社會政治思想變得十分混亂,形成了政治思想的認同危機。
(一)現實選擇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舊的政治價值體系逐漸被弱化,新的政治價值體系建立起來,并逐漸取代舊的政治價值體系。由此看來,在選擇政治價值體系時,必須要對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充分地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選擇。需要注意的是,選擇政治價值體系并不意味著拋棄哪種政治價值體系,并非是非此即彼,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合理地選擇其他政治價值體系中的成分及要素[8]。之所以要進行選擇,目的在于優化原有的政治價值體系,增強體系的活力,從而使人們提升社會認同程度,將其應有的作用及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公有制經濟和所有制經濟共同存在于市場經濟當中,促使社會中形成的政治價值觀念多種多樣,且每種觀念都生存與發展下來,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價值觀念,這就需要在選擇的過程中,準確地辨別落后、錯誤、腐朽的思想,避免其在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構建過程中發揮消極作用。
(二)邏輯起點和基本取向
所謂邏輯起點,是指在構建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時的基本出發點。為了保證邏輯起點的準確性,就需要對其進行選擇,選擇的過程中,要將構建過程中的基本規律反映出來,同時,還需要遵守這些基本規律。在當前的經濟條件下,構建體系的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基本規律中必然會包含市場經濟對政治價值的內在規定,基于此,選擇邏輯起點時,市場經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制約[9]。市場經濟在發展時,存在基本的屬性及內在發展要求,邏輯起點需要與基本屬性相一致,并能夠將內在要求良好地體現出來,從而保證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治價值能夠發揮有效的支撐作用。
市場經濟中存在一種假設,假設認為,市場主體這個“經濟人”具備理性,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依據市場發出的各種信號,利用市場機制趨利避害,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但在實際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僅依靠市場的調節機制并無法實現這種假設,還需要政治價值體系發揮規范和引導作用。構建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的過程中,不能與生產力水平相分離,要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保證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即,構建體系的過程中,基本依據就是市場經濟。
(三)市場經濟規定
由上面的敘述可知,在構建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的過程中,市場經濟蘊含了其基本出發點,要在充分挖掘市場經濟內在價值的基礎上,探索市場經濟與政治價值構建之間的相同,促進二者實現融合,完成體系的構建[10]。構建體系的過程中,具體內容是由市場經濟來規定的,其內容必須要在市場經濟框架中來選擇,與其運行規律相符合,從而保證體系中能夠涵蓋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并實現辯證統一,既具備時代精神,又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其內在要求要通過政治價值體系中的內容反映出來,這就需要在構建體系時,內容依據市場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保證內容的先進性。政治價值體系的構建并非能夠自發完成,還需要國家力量來領導,并借助市場經濟的促進實現構建。不過,對于政治價值體系來說,國家力量和市場經濟都屬于外在推動力,在其構建時,還需要利用自身來對體系進行科學的修正,從而保證體系構建的完整性、有效性,引導及規范人們的政治行為,促進社會穩定的發展。
市場經濟與政治價值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構建社會主義政治價值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市場經濟的作用及影響,不可孤立進行,從而保證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及完整性,充分發揮政治價值體系的作用。
[1]王永志.經濟體制轉型與政治價值建構市場經濟視域下的中國政治價值迷失及其應對[J].實事求是,2015,(1).
[2]李海洋.關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幾個問題[J].政治學研究,2015,(3).
[3]劉俊祥.“經濟政治學”的學科范式述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4]王永志.當代中國政治價值轉型中的認同危機及其化解[J].湖湘論壇,2011,(6).
[5]崔玉亮.轉型期中國特色先進政治文化建設研究:從面臨的挑戰角度[J].理論月刊,2012,(3).
[6]楊巧蓉.市民社會理論:透析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新視角[J].教學與研究,2012,(3).
[7]梅少粉.當代中國政治價值的四個維度[J].東方論壇,2012,(2).
[8]王永志,王珂.當代中國政治價值重構的市場經濟邏輯[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3).
[9]胡建.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述評[J].昌吉學院學報,2013,(1).
[10]包心鑒.當代中國社會管理創新的政治價值訴求[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責任編校:陳婷)
Market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Value
WANG Kai
(Department of Public Order,Zhejiang Police 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53,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our society i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and there will be inevitabl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 has established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the existing political value system during 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has gradually weakened and engendered the crisis of identification of political value.This requi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value system,to adapt to the market economy,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forming the diversified political value system.
market economy;political value;transformation
D616
A
1008-4681(2016)04-0011-03
2016-03-24
王鍇(1986—),男,江蘇啟東人,浙江警察學院治安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