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寒,鳳 艷(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宣城 242000)
宣城市地方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李凌寒,鳳 艷
(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宣城242000)
宣城市位于皖南地區,地理交通區位條件優越,農業、礦產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區域集聚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區域一體化影響越來越明顯。但同時,也面臨城市核心競爭力低、經濟發展政策體系不完善以及產業集群化轉移受限等劣勢和挑戰。對此,宣城市應當利用好自身優勢資源,有選擇地接受產業轉移,并著重優化工業體系,發展現代農業、現代物流業、特色旅游業等第三產業,以此促進宣城市經濟結構優化轉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發展;產業布局;產業措施
宣城市作為安徽南部地區重要城市,近幾年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布《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計劃》,為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宣城經濟發展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遇到了瓶頸。尤其在產業集群化、質量效益及核心競爭力培育等方面。如何在產業集群化中加快城市經濟發展,最終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成為擺在宣城經濟發展面前的一道難題。在學術界,對于產業集群化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晚,唐杰在城市群經濟和集聚效應的研究中,對城市產業集聚的經濟效應進行關注,提出集聚經濟的含義和分類。而在城市競爭力的研究方面,學者倪鵬飛針對我國城市提出了城市競爭力的相關模型,并進行相關因素分析,從而建立了分析我國城市競爭力的框架。呂玉印在《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中,闡述了城市經濟運行和城市發展的內在機制,從城市空間的角度系統分析了城市經濟系統的運行[1]。這些研究成果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優化和轉型提供理論基礎。對于城市經濟發展,這些理論大多關注經濟發展速度,注重從宏觀經濟的角度,提出政策和指導思想,對城市經濟發展質量研究缺失,缺乏具體措施。鑒于此,本文以宣城市為例,從經濟發展支撐體系等方面探討城市經濟發展質量,提出具體建議和措施,以期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宣城地區作為安徽南部城市帶一員,將在國家規劃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中把安徽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大環境下。必將迎來其發展經濟的新機遇[2]。
(一)地理交通區域優勢
宣城市位于安徽東南,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地處蘇浙皖三省交匯區域,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東臨浙江省長興縣、安吉縣、臨安市,南倚黃山市,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馬鞍山市及江蘇省高淳縣、溧陽市、宜興市接壤。市區距合肥190公里,距南京150公里、距杭州230公里、距上海29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轄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代管縣級寧國市。宣城是皖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快速成長的區域性交通樞紐。在新一輪國家鐵路網規劃建設中,途經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鐵、黃(山)杭(州)城鐵、商(丘)杭(州)城鐵、皖贛鐵路擴能雙線等多條高速鐵路陸續開工。日益完善的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使宣城成為長三角地區連接內陸腹地的重要通道。
(二)經濟基礎優勢
截至2015年,宣城全年生產總值(GDP)97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從各個產業構成分析來看,第一產業增長121.3億元;第二產業增長486.3億元;第三產業增長363.8億元。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7610元(折合6038美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2.9∶51.4∶35.7變化為12.5∶50.0∶37.5,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1.農業方面:宣城2015年糧食總產量126.62萬噸,油料產量11.5萬噸,棉花產量0.75萬噸,煙葉產量1.64萬噸,茶葉產量3.39萬噸。2015年,全市省級龍頭企業9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全國綠色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6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7個,省級以上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39個,無公害農產品有效論證企業52家。可見,宣城農林牧漁全面發展、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2.工業和建筑業方面:截至2015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388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16.7億元。共有12個行業的增加值過10億元,共達334.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的80.4%,其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最大,達60.5億元。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677.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06.4億元,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增長最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273.1。
(三)資源優勢
1.農業資源:宣城市農業資源比較豐富,隨著商品糧基地建設和糧食工程的實施,以及特色農業的產業化推進,宣城已成為糧食、畜牧和水產大市,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宣城已培育了一批農產品種植基地,優質糧、生豬養殖、水產品生產、名優茶等產業基地,2015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32.4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49.3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7.4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7.4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7.4千公頃。
2.勞動力資源:管轄縣鎮等區域面積大,2015年常住人口279.9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3.礦產資源:宣城市地下礦產儲藏量大,種類繁多。其中,非金屬礦種類多,以水泥用灰巖資源最為豐富。
(四)區域集聚型發展局面初步形成
宣城市近幾年經濟發展速度較快,2015年全年生產總值達971.5億元,物流、旅游業等產業發展勢頭較好,產業體系全面性提到進一步提高。區域產業集聚效應得到進一步體現,在2015年底,34個大類行業中25個同比實現增長,在這其中,有近20個個行業經濟增加值超過了全市平均水平,裝備制造業增長11.1%,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5.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2.6%。全市十三家開發區已建成面積103.2平方公里,增長5.1%;企業個數4629個,增長9%,城市競爭力和產業集聚度得到提高,對宣城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加強。
(一)城市核心競爭力低
宣城市作為皖南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相對不多,引進的各類企業及本地分布于勞動密集型為主,其市場競爭力較弱,且基本以紡織業、建材等加工行業為重點,企業類型單一。在生產技術人才方面,各種專業技術人才保有數遠遠低于周邊經濟發達地區。作為三線城市,其傳統產業在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等方面還遠落后于發達城市。同時,現有人才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因素使其經濟發展遇到了瓶頸。在最近幾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其經濟發展引擎主要依靠引進的技術和設備效應來發展自身產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二)經濟發展政策體系有待完善
在土地綜合利用過程中,企業與政府之間存在脫節,引進企業與所缺產業脫節,且政府在土地占用和土地置換等方面未形成合理機制,補償機制等具有人為性,失地農民與企業、政府之間的矛盾加劇。區域政府部門自身也會出現為完成目標考核等任務而發生的短期引資行為,不能很好地將引進企業與本地經濟發展相關聯,也未能很好地考慮企業持續發展能力,甚至出現諸如“茶府”等跑路企業。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引資將無法帶動經濟長期和集約式的發展。
(三)產業集群化轉移受限
由于行政隸屬、財政收入、就業等原因,周邊政府部門出于地方考慮,一般鼓勵相關產業在省內區域內進行承接轉移,從而帶來長三角地區內部發展不平衡,存在產業梯度狀況。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很難對宣城地區形成集群化轉移,往往呈現“碎片化”轉移。而宣城自身在承接過程中,一味注重產業轉移“數字化”指標,較少關注產業轉移的質量,從而造成“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格局。同時,在勞動力和產業“雙向”轉移中,也出現不配比現象。城市格局、專業技術人才引進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也成為承接產業集群化轉移的瓶頸。
在中小城市發展方向上,我們要考量周邊大城市的產業轉移,也要考慮自身優勢資源的運用和發揮,有選擇地接受產業轉移。既要與區域內的中小城市競爭,更要加強合作。宣城需要把握國際、國內難得的機遇,以省會經濟圈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強化承接載體,優化發展環境、創新承接方式,大規模承接產業、產能和各類要素。而轉型的重點在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技術升級,促進宣城市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城市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表現是擁有合理的產業結構,先進的產業組織,以及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業。從宣城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產值的比重正逐步下降。第二產業的投資起點高,規模效益顯著。第三產業的崛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宣城需要在鞏固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優先發展新興服務業。
(一)構筑工業三大體系
一個規模龐大、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能夠在城市內部實現資源在不同產業間的流動,達到更有效的資源配置[3]。根據宣城現有的產業基礎和所處的階段,從戰略高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振興。優化宣城的布局、產業和組織體系,促進工業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大變強,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和有影響力的品牌,發展有帶動力的集群,建設有輻射力的組團,促進產業跨越式發展。
1.優化空間布局體系:“軸線帶狀”發展模式是城市從中心向外沿交通線擴展,形成城市發展走廊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城市沿軸線發展,可集中力量建設,發揮交通設施的優勢,獲得較高的建設效益。根據宣城工業發展的現有基礎、區位優勢和布局現狀,構筑以“軸線”為產業布局脈絡,促進宣城工業發展。
2.構筑產業支撐體系:宣城市應該以“聚集、集群、組團、支柱”為產業發展方向,構筑以產業基地為基礎、優勢產業為支撐、新興產業為后勁、創立產業為補充的產業支撐體系。走集群化道路,做長做寬產業鏈,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精心產業基地。充分利用宣城現有產業基礎,走“做大、做實、扶強、扶優”之路,發展優勢產業。利用新興產業市場需求廣闊、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征,爭取將宣城市初步建成安徽重要的新興產業承接和發展基地。同時,積極引進創立產業。根據目前的資源現狀、產業基礎以及交通條件,有針對性地引進或創立一批宣城市產業鏈斷裂和薄弱的產業,還可以利用沿海發達地區大型企業產能轉移、基地轉移的機會,爭取一批大型企業將產能轉移到宣城,建設大型生產基地。
3.構筑產業組織體系:組織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直接影響到產業發展的效果和效率。未來,宣城市以“大企業、大品牌、大集群”為發展方向,構筑完善的產業組織體系。強化骨干企業的主導地位和帶動作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同時,大力扶持本地中小企業融資、技能人才培訓、創業指導等。
(二)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從總體上屬于低效率產業,短時間內還很難改變其“弱勢地位”,加上農業生產與自然再生產過程相結合,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未來的幾年,是宣城工業化由第一階段向第二和第三階段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農業資源支撐工業的快速發展,也需要農業產業化的巨大貢獻以及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加快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發展,集中土地,加強農業基地建設;培養一批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提高農業發展素質;加強農業技術投資,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提升第三產業功能
1.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和商貿流通業發展。圍繞宣城商貿流通業建設目標,建設雙橋物流園區和商貿物流園區,促進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培育大型綜合市場、物流基地,爭取打造出一批有特色的專業市場和出口產品生產基地。商貿業的建設重點是發展商業街、大型購物中心、大型百貨店、大型專業店和高等級賓館、休閑場館。支持發展商務服務、中小型商貿、餐飲連鎖便利店、特色連鎖專賣店和農村超市。在拓展社區商業網點和農村商業網點的基礎上,加快商貿流通業對外開放。推廣以城區市場為中心,縣域市場為骨干,鄉鎮村集貿市場為網絡的現代化商品流通市場體系,逐步形成具有大型商貿、大型市場的新型商貿流通格局,把宣城市打造成區域商貿中心。
2.加速發展特色旅游業。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A級以上景點達到60家,諸如績溪龍川風景區是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敬亭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太極洞素有“東南第一洞”的美譽,鱷魚湖是中國最大的揚子鱷保護基地,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及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是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城人文氣息濃郁,是“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其宣紙、宣筆、徽墨聞于世,同時宣城也是徽文化的發祥地,其中績溪的徽菜和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最具獨特和最有魅力的一部分[4]。同時,注重開發互動性、休閑性、體驗性旅游新產品,加快旅游景區道路通達性、快捷性、悅目性和舒適性建設,精心打造若干條特色旅游線路,努力探索與周邊區域實現無障礙旅游模式,著力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工藝品和紀念品[5]。
3.加快金融保險業發展。積極爭取各類金融機構在宣城市設立分支機構。推進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探索發展民間金融機構,加快宣城市與省會經濟圈城市的金融同城建設;鼓勵幫助大型企業上市融資;提升保險業的服務水平,強化農業保險、投資保險、出口信用保險和組合保險服務;培育擔保、信托、征信、基金、貸款公司等金融衍生行業,逐步建立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確保擔保資金規模大幅度提升。
4.加大房地產業的發展。主要以吸引周邊區域消費群體向宣城集聚為目的,加快房地產業的發展速度,壯大房地產企業規模和實力,加強宣城對周邊城市消費群體的集聚效應。逐步完善和規范經濟適用房的相關配套政策。加強對貧困居民住房的扶持政策,培育和扶持房屋租賃市場的發展,著力解決民生問題。
中小城市經濟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城市發展為大城市經濟的繁榮提供勞動力、物流輔助等配套服務。因此,加大對中小城市經濟扶持,注重中小城市經濟發展質量,對于促進我國大城市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增加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1]袁新敏.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回顧與評述[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2]馬英俊.宣城市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中的戰略定位研究[J].知識經濟,2013,(11).
[3]閆濤.我國超大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4]宣城市統計局.宣城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宣城日報,2016-03-31.
[5]楊萍.安徽宣城發展服務經濟的對策與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3,(2).
(責任編校:陳婷)
The Pres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uancheng
LI Linghan,FENG Yan
(Xuan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uancheng Anhui 242000,China)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erve important functions in supporting services and ancillary for the surrounding citi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hus,their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Xuanche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with superi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raffic conditions,abundant agricultural,mineral resources and labor resources. Regional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preliminary formed and influenc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However,at the same time,it also faces the low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system is not perfect,a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the transfer are limited.In this regard,Xuancheng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its own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There is a choice to accept the industry transfer and focu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modern agriculture,and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characteristic tourism to promote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Ultimately,Xuancheng will realize sound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y layout;industrial measure
F127
A
1008-4681(2016)04-0026-04
2016-05-22
宣城市經濟普查重點課題“宣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編號:JP201505。
李凌寒(1983—),男,安徽合肥人,宣城職業技術學院高級統計師,碩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鳳艷(1984—),女,安徽涇縣人,宣城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