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娟(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旅游管理系,河南鄭州 450011)
地方文脈在空心化村莊旅游開發中的應用
——以河南省禹州市花石鄉為例
張娟娟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旅游管理系,河南鄭州450011)
目前,我國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約有70%集中在農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正成為拓展農業功能和拉動內需的新引擎。因此在空心村整治規劃過程中引進旅游開發,可以使鄉村旅游在給當地村民帶來直接經濟收益的同時,通過旅游發展推動鄉村建設和營造休閑生活氛圍,培育新型農村魅力,使之能成為吸引外來投資、壯大三次產業的有效手段,實現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與農業、工業的協同效應,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和重要支撐力量。
文脈;空心化村莊;旅游開發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6.1%[1],而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隨著進城務工農民增多、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空心化的現象日趨嚴重。據調查,目前我國傳統農區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農村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空心化問題[2],空心村整治工作已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點與難點。在此過程中,鄉村旅游作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理應發揮重要作用。而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文脈作為一個村莊誕生和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階段留存下的歷史印記,是村莊的精髓和靈魂,對于傳承空心村鄉土文化、豐富鄉村旅游內涵、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的特色化與個性化、增強當地居民歸屬感與自豪感等都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農村空心化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由于農村人口非農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舊”,導致大量農村土地被拋荒,閑置廢棄加劇的一種不良演化過程[3]。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具有鮮明階段性特征的社會經濟現象:村莊建設用地浪費嚴重、鄉土文化被邊緣化、鄉土文化傳承與發展失去有效載體等。國家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實行耕地“補占平衡”、促進鄉村空間重構與統籌城鄉發展,都對深入開展空心化村莊整治提出了迫切要求[4]。
現階段,對“空心村”的整治改造大致有遷村并點、原址整治、易地新建、轉型改造四種模式[5]。由于目前我國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約有70%集中在農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正成為拓展農業功能和拉動內需的新引擎,因此在空心村整治規劃過程中引進旅游開發,可以使鄉村旅游在給當地村民帶來直接經濟收益的同時,通過旅游發展推動鄉村建設和營造休閑生活氛圍,培育新型農村魅力,使之能成為吸引外來投資、壯大三次產業的有效手段,實現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與農業、工業的協同效應,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和重要支撐力量。
與此同時,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要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文件首次提出要使鄉村旅游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進一步明確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定位,凸顯了旅游在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鄉村旅游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載體,在扶貧開發中發揮著重要的戰略作用,到2020年將實現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全國17%(約1200萬)貧困人口脫貧[6]。由此可見,在空心村整治規劃過程中引進旅游開發,關系國家戰略,關乎國計民生,是我國未來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基于中國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國內有關地方文脈的研究最早在建筑學、城市規劃學領域開展。而地方文脈在旅游領域的應用,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陳傳康先生引入[7]。除了從區域營銷角度對文脈理念進行使用研究之外,國內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應用主要集中于旅游規劃和開發之中。具體而言,目前旅游領域對地方文脈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方文脈的概念。在文脈理念被引入旅游學界之后,旅游研究者們對其進行了符合旅游實踐需要的闡釋,使其概念和內涵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與豐富。二是地方文脈在旅游開發中的應用研究。主要包括地方文脈與區域旅游形象設計的關系,以及地方文脈在旅游開發主題定位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整體而言,目前國內對地方文脈的研究存在研究方法簡單化、模式化,基礎理論研究進展緩慢,研究運用的理論較為單一等不足,同時在研究中忽略了旅游開發中地方文脈的傳承保護、通過地方文脈提升鄉村旅游功能及審美等方面的研究。
(一)地方文脈的內涵與載體
地方文脈是物化了的地方精神,換句話說,是地方文化精神在地方物化形體上的反映[8]。地方文脈需要通過載體進行傳播和展現,主要包括建筑載體、藝術載體、飲食載體與生產載體等形式[9]。
地方性建筑是地方文脈的重要載體,它以當地特定的自然因素為主,輔以特定人文因素,以建筑形式體現地方文脈精神內涵。一座古橋,一方院落,都蘊藏著深遠而厚重的地方文化。
藝術載體是地方人民精神文化追求的積淀與展現。包括地方民謠、戲劇、舞蹈、手工藝品和節慶活動等。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唱出了阿里山美麗淳樸的山水人情;一場皮影戲,便可“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將悠久厚重的漢族民間藝術展現給人們。富含濃郁地方氣息的藝術載體可以將村莊的精髓和靈魂傳達給每一位旅游者。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地方文脈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一方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觀念之中,從而使得地方飲食成為融物質與精神為一體的寶貴人文旅游資源。地方美食不僅給人以豐富的感官體驗,更使人深入了解到當地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去想象和追求其中所蘊涵的文化意味,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生產載體主要指人們從事生產活動中的工具符號,如水車、磨盤等。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傳統農業生產工具已成為文化遺產的一種符號,講述著地方文化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二)地方文脈在旅游開發中的重要性
文脈是一個村莊誕生和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階段留存下的歷史印記。文脈是村莊的根,是村莊的靈魂。在空心化村莊改造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對村莊原貌進行整治更新,而一條古街的消失、一幢老房子的抹去、一處古跡的毀壞,都會造成村莊人文底蘊的消失與毀滅,繼而引發地方文脈的消逝與不可再生。
另一方面,經過30多年的發展,旅游者日益注重精神層次上的旅游體驗,對于文化品位、環境氛圍、旅游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良好的自然風光,質樸的農耕文化、傳統文化、地域文化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體驗當地文化遺產和傳統、購買當地產品和手工藝品、享受當地美食、參與村民們的活動,這些富有地方風味的旅游活動都使得旅游者的體驗更加深入有趣而又豐富多彩。
然而,目前鄉村旅游同質化競爭、低層次商業化開發現象嚴重,傳統的觀光、采摘、垂釣等鄉村旅游項目已難以滿足游客全方位多元化的需求,亟需加強鄉村旅游產品的優質供給和有效供給,來實現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鄉村旅游需求。而在地方文脈提煉和挖掘基礎上的鄉村旅游開發,除了對鄉村文化進行保護傳承之外,還使得旅游產品更富特色化和當地化,同時對于發展創意鄉村旅游、凸顯地方文化和審美情趣、樹立文化差異性、提高市場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花石鄉新型農村社區概況
河南省禹州市花石鄉空心化村莊整治范圍包括河東張莊村、張村、張寨村、荊山嶺村、王莊村五個相鄰的村莊。就村莊空心化發展階段而言,目前張莊村已處于空心村的后期;荊山嶺村90年代中期之后建造的民宅約為30%,處于空心村前期;張寨、張村、王莊村的主體部分,90年代中期之后建造的民宅約為40%—50%,處于空心村中期。
在對禹州市花石鄉空心化村莊進行整治建設的過程中,可在打破農業界限的基礎上加速發展鄉村經濟,尤其要以農林牧副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濱水叢林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為依托,開發休閑旅游產業,推進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資源分析與文脈梳理
五個村落位于禹州西北部開闊的平原上,清澈見底的穎河水流經全境,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五個村莊民俗文化淡化、演變及同質化現象雖然較為嚴重,但在新的社會形式與生活方式下,傳統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并沒有消失,而是以各種形式存于鄉村的生活之中。
1.建筑載體
五個村莊內部均保留有部分中原傳統民居,部分半舊住宅上亦能看到北方傳統建筑的符號,如精致的房檐、精雕細琢的窗棱等。張村內現存修建于明萬歷八年的古老廟宇青龍廟與奶奶廟,內供奉有當地村民信奉的民俗神。
2.藝術載體
五個村莊均流傳有豐富的民間舞蹈、歌謠及民間傳說,黃帝、大禹的神話傳說以及王莽趕劉秀、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傳說流傳最為廣泛,其中黃帝、大禹的神話已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張莊村的社火活動、演藝隊在保留傳統表演方式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演出特色,并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3.飲食載體
花石羊肉湯以當地特色羊肉為主料,配以當地特產的金針菇、禹州粉皮、西山木耳以及多種中藥材,風味獨特、肥而不膩、老少咸宜,在整個禹州境內富有盛名,已經形成“花石羊肉湯”品牌。此外,當地特產禹州粉條聲名遠播,張村的純手工有機粉條已遠銷海外。
4.生產載體
五個村落中磨盤、石臼等傳統農業生產載體在村中隨處可見。此外,當地純手工粉條加工工藝傳統悠久,目前已在申請傳統手工有機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各種粉條加工工具隨處可見。
(三)旅游開發過程中的文脈應用
1.切合市場需求,樹立主題形象
由于目前突飛猛進的城市化進程正逐漸吞噬著鄉土中國的一切面貌,越來越多的城市中產階級基于與生俱來的血緣關系,無法遏制地對逐漸消逝的故鄉懷有深深的懷念,并由此萌發了都市文明籠罩下的濃濃鄉愁。
基于此種市場需求,在對五個村莊進行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提出“鄉土之戀、潁河新村”的主題。即在結合五個村落既有資源和地域特征的基礎上,以時下城市中產階級最為流行的“懷鄉病”為感情基調,以“鄉土中國”為建設出發點,在為村民建設適合其生活習慣并符合其未來發展愿景村莊的同時,為懷有鄉土情結的旅游者提供感情的歸屬地,建設極具鄉土風韻的潁河新村,讓旅游者在此與心中的故鄉重逢。
2.延續聚落文脈,營造內聚形態
在對五個村落的旅游開發過程中,應體現出傳統鄉土建筑的理念與特色,盡量保持村莊發展過程中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和場所,以增加村民以及旅游者的歸屬感,給其留下更多的回憶空間。因此,對五個村落中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老建筑、歷史遺跡應劃定專門的保護區,進行修復、保護;將村中遺留的傳統器物通過景觀的方式集中展示,作為老村縮影園,讓游客在觀賞鄉村風光、品味農耕文化中找到文化歸屬感,增長知識、修養身心。
位于張村的青龍廟建于明萬歷年間,現存有古廟建筑、石碑、古樹等。古老的青龍廟是潁河新村民俗文化的重要凝聚點與承載者,是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凝聚物,因此將作為旅游開發中民俗文化保護的核心建筑予以保留修繕。
此外,青龍王廟附近的數處遺棄老宅是張村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展示鄉村以往風貌的同時也凝聚了幾代人對鄉村的回憶。因此可將這些老宅進行加固處理,同四周景觀設置相結合,以活態博物館的方式,做成農耕歷史文化展廳,成為一種農村生活的記憶。
再次,數處老宅及老宅之間的空地是中國傳統鄉村的真實影跡。將老房子之間的空地做成廣場,既是游玩的公共空間,又是中國農村發展史上空心化的現象的真實記載。廣場上置放秋千等傳統古老的娛樂設施、設置“缺席者”雕塑,具有紀念意義,引人思考。
3.挖掘地方文脈,注重保護傳承
深入挖掘村莊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將其融入到鄉村旅游活動“食、住、行、游、購、娛”的各個環節之中,可在豐富旅游者鄉村體驗的同時更好地傳承地方文脈。
就飲食而言,應注重對當地鄉土特色飲食文化的挖掘,如可進一步搜集有關花石羊肉湯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和民間傳說等資料,讓游客邊聽動人故事、邊觀賞原料采集和烹飪工藝、邊品嘗美味佳肴,將花石羊肉湯打造成為更富文化內涵的地方特色小吃,全方面提高旅游者的飲食享受。
就住宿而言,可將修繕后的部分老宅作為特色民俗體驗餐飲住宿接待中心,在老村縮影這個大的原生態鄉村環境中布置農家樂,使游客產生身臨其境地回憶遙遠的鄉村。
就交通而言,可用石碾、石磨等傳統生產工具鋪路,并在路邊布置各種農具小品及農具做成的花壇、花盆,打造富有創意的特色鄉村街道,更富藝術性和審美趣味。此外,可開發保留農村特色的驢車、拖拉機等交通工具,豐富旅游者的出游體驗。
就娛樂而言,旅游者可觀看并親自參與當地極有特色的社火表演,也可親自體驗做粉條、磨豆腐等極富樂趣的傳統農事活動,并可手工DIY剪紙、捏泥人等各種富有鄉土氣息的手工活動。
此外,就五個村落傳統悠久的純手工粉條加工工藝而言,可以當地粉條文化為主題,沿河分布粉條加工雕塑、實物,將當地有關粉條加工的傳說故事以及粉條加工的手藝沿革以繪畫的形式進行展示,打造粉條文化村,也可讓游客親自參與粉條的加工制作過程,體驗農事勞作之趣。并可在此基礎上申請粉條傳統制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進一步增強對當地粉條加工工藝的政策保護,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譽度。
綜上所述,對空心化村莊進行旅游開發,主要就是在對村莊原貌進行整治的同時,對農村部落、農民生活、農事活動、農業收獲物等農村事物進行開發,以迎合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在此過程中加大對地方文脈的保護傳承,可進一步保持鄉村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以及原汁原味的“鄉土味”,在提高其旅游產品差異性和特色性的同時,也使得當地的旅游發展更具生命力,這對于更好地改善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趙展慧.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6.1%城鎮常住人口達7.7億[N].人民日報,2016-02-02.
[2]劉強.農村空心化難題待解[N].農民日報,2012-03-31.
[3]劉彥隨,劉玉,翟榮新.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J].地理學報,2009,(10).
[4]劉彥隨,劉玉.中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0,(1).
[5]楊丹.空心村形成機制與整治模式[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錢春弦,王立武.我國將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1200萬貧困人口脫貧[EB/OL].新華網,2015-08-18.
[7]汪克會.文脈旅游應用研究綜述[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0).
[8]于希賢,于涌,黃建軍.旅游規劃的藝術——地方文脈原理及應用[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9]張國祥,杜強.地方文脈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應用科技,2012,(1).
(責任編校:陳婷)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into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ollowed Village
ZHANG Juanjuan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Zhengzhou Henan 450011,China)
Solving the issue of hollowed village has been a challenging focus for the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in China.In the context that both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re expanding agricultural functions and accelerating new engine for domestic demand,introducing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pinned by cultural context heritage into the plans to address hollowed village can not only benefit local farmers directly,but also strengthen attractiveness in those villages.This paper uses new villag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t Huashi Town,Yuzhou City,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vehicle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renovating of hollowed village.
context;hollowed village;tourism development
F590.7
A
1008-4681(2016)04-0039-04
2016-06-02
鄭州市社科聯項目“地方文脈在鄭州鄉村旅游開發中的應用研究”,編號:ZSLX2016334。
張娟娟(1986—),女,河南洛陽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旅游管理系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