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燕(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510)
中國傳統文化視閾下的《高級英語》文學作品解讀
魏海燕
(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266510)
通過對艾麗斯·沃克作品《外婆的日用家當》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分析,探討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閾對《高級英語》中的文學作品進行解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該視角對加深作品理解、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培養弘揚本國優秀文化使命感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文學作品;高級英語
古人講“文以載道”,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傳達深刻的寓意,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以啟迪和教益。張漢熙主編的《高級英語》[1]以不同體裁形式、兼具語言優美和思想深度的突出優勢一直是我國高級英語教學的首選教材。其選材在思想內容方面側重介紹和分析積極、進步的價值觀——如倫理道德意識、文化傳承意識、人格尊嚴意識、人類關懷意識、生態意識等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鑒于此,所選許多作品時常為學者分析解讀。據文獻分析,研究者[2][3][4][5]主要從語言和文化兩個層面展開。無疑,這些豐碩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但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學者能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或從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品讀經典。在黨的十八大“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該視角無疑是高級英語教學的新方向、新趨勢。
(一)可行性
許多學者認為,中西文化系統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外語專業強調通過原汁原味的作品學習西方文化,從西方哲學、心理學、倫理觀念的角度分析文章,少有結合東方文化對作品進行詮釋。但在筆者看來,這些差異都只是現象,如果我們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會發現作為文化主體的人,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對于人性、人生、倫理等的看法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中國傳統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無論在東方、西方都為大家所認同。在中西文化的經典中我們也能找到大量“英雄所見略同”的例證。如中國人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西方人講“禍患追趕罪人;義人必得善報”(《圣經》)。中國人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西方人認為“行為純正的義人,他的子孫是有福的!”(《圣經》)。這些不謀而合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的理論依據,同時,從西方作家的作品中讀出東方文化的智慧,更充分證明了“英雄所見略同”的真理,東西文化因其對“善”、“惡”、“美”、“丑”等觀念的共識而能夠取長補短、吸收包容,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統一。
(二)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對文化教育提出明確的目標“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目標給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出新的發展方向。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也有明文規定,要求在相關專業知識課及與英語有關的其他專業的知識性課程中,開設《中國文化概論》,使學習者同時掌握母語文化的精華。但縱觀許多高校課程設置,很多學校英語專業幾乎沒有開設任何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課程,學習者中國文化知識嚴重匱乏,英語教學因只強調學習西方的文化知識、價值觀、審美觀,導致很多學生漠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全盤西化,甚至成為中華文化的批判者。許多研究者認為,本國文化底蘊的蒼白使文化生態教學嚴重失衡,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建立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感,衡化英語文化的同化作用及英語話語的霸權。另外,在筆者看來,這種失衡現象的背后還有更多更大的隱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相得益彰,并行而不悖,為當今世界和諧發展之所需,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早在20世紀70年代便預言: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6]。湯因比博士的這個論斷告訴我們:唯有中華文化才能解決21世紀的危機。那么,高校英語教育融入中華文化的內容也必定能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做出貢獻。而英語教育只有融入中華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價值體系才能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內容通常有兩種方案。一是增加諸如中國文化、中國經典導讀等課程;二是將文化內容融入各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就目前狀況看,前者顯然需要一段時間去討論,而后者則隨時可以展開。筆者自從接觸傳統文化以來,一直嘗試將中國文化與高級英語教學相結合,課堂上不僅激發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且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使他們逐漸養成獨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實踐中,筆者發現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天人合一”、釋家的“因果報應”能更圓滿地解讀這些經典,傳達作品的教育意義,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健康的人生觀。
仔細研讀《高級英語》,不難發現其中許多語篇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一致的價值觀、人生觀、倫理觀。筆者現以《高級英語》第一冊第3單元艾麗斯·沃克的短篇小說《外婆的日用家當》為例,詳細說明如何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釋讀文學作品。
《外婆的日用家當》是艾麗斯·沃克早期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之一。作品通過三位女性(母親和兩個女兒)對待黑人文化遺產,尤其是兩床被子的不同態度闡發了她們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不同觀念,批評了形式主義的黑人民族主義運動,揭示了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在它的“使用性和傳承性”,繼承民族文化傳統的意義在于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內涵并將其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大女兒迪伊對非洲文化傳統的認識顯然相當膚淺。她以為回歸民族文化就是將名字改成頗有非洲味的旺加羅,穿非洲服飾,留非洲發型,搜集家中象征非洲文化遺產的祖傳物品,把美國黑人婦女手工縫制的“百納被”掛在墻上當裝飾品,其表現正是迎合了當時黑人文化民族主義運動,但是“這場運動沒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它常導致黑人文化庸俗化”[7]。這種流于形式的做法讓母親反感。母親雖沒有受過多少教育,沒有多少學問,但絕非沒有智慧。當霸道的迪伊欲將祖傳的百納被占為己有,并諷刺“愚蠢”的麥吉會將這些祖傳被子當作普通被子使用時,母親反駁說:“我也認為她會這樣。上帝知道這兩床被子我留了多久,一直都沒有人用它們。我希望她來用!”迪伊接著抱怨幾年之后麥吉就會把被子搞成破爛,母親說:“破了她會再重新縫,麥吉學會了縫被子?!薄坝谩?、“縫”二字恰恰表現了母親的文化遺產觀:“用”體現的是文化遺產“日用而不知”的內在特性和外在使用性,“縫”則體現了文化遺產的世代傳承問題。
當小女兒把被子讓給姐姐時說“沒有被子,我也能記得祖母”,媽媽突然頓悟,“似乎頭頂上受到了什么東西的敲擊,其力量自頭頂直透腳心。這就像在教堂里受到上帝的神力感動后激動得狂喊亂叫時的那種感覺?!蹦赣H突然明白小女兒麥吉的價值,這個相貌丑陋、走路跛腳、膽小懦弱,但溫厚樸實的姑娘竟然悟到這些祖傳的遺產不是“占為己有”,而是民族文化記憶的載體,這床被子讓麥吉記得祖母的恩情、教誨,記得先人留下的家訓、家規,并傳承下去。這才是母親心中理想的民族文化繼承人,于是母親不再猶豫,她“一把從旺加羅小姐手中奪過被子放到麥吉的大腿上”,斷然拒絕了迪伊的要求。這是母親的選擇,也是作者的選擇。
作者的觀點與儒家的智慧可謂是不謀而合,《論語》第一章“學而第一”就提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皩W”指學到圣賢文化,“習”指“付之實踐”,“說”字和“悅”字通用,就是喜悅愉快。整句的意思是:學習圣賢文化,并將所學落實到生活中,那不是很愉快的嗎?近幾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蘇,尤其是“中國夢”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開始找尋中華民族的根。然而人們對待傳統文化遺產的態度卻是千差萬別。有些人就像小說里的迪伊一樣,突然對祖傳的遺產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大量購買古書、古玩玉器裝飾書房,開始穿漢服、旗袍等民族服飾以求時髦,但對這些文化遺產的內涵卻少有了解。還有些人(如很多文人、學者)雖能認真研讀經典,但也只是停留在“儒學”、“道學”、“佛學”的層次,對這些經典著書立說,提升學問,指責他人,但終因自己不能落實經典教誨而使這些文化遺產成為空談,未能真正造福人類。中國古人常講: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中華兒女欲傳承這些文化遺產,實現中國傳統文化之偉大復興,必須從“儒學”、“道學”、“佛學”提升到“學儒”、“學道”、“學佛”的層次,像小說中的母親和小女兒麥吉一樣,將這些經典做出來,即“學而時習之”,使之成為“日用而不知”的一種習慣,并潛移默化影響代代子孫。只有這種強調“使用性”和“傳承性”的文化遺產觀才能真正圓中華兒女的“中國夢”。
小說的最后寫到在迪伊生氣地離去之后,“麥吉笑了起來,大概看到太陽鏡發笑吧,但這是真正喜悅的笑,一點沒有害怕的意思?!丙溂男υ从谧约旱母形?,她終于找到了自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和使命,她要勇敢地走下去,將這個家族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這種力量賦予她勇氣,使她戰勝了自卑,找回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樂趣,而這種喜悅是發自內心,由內而外的歡喜,與外界的名聞利養毫無關系,正應了《論語》上的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閾對《高級英語》中的文學作品進行解讀,意義有三。
首先,該研究拓寬了文學作品的批評視角,有助于挖掘文學作品深層次的內涵。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天人合一”、釋家的“因果報應”能更圓滿地解讀經典,傳達作品的教育意義。
其次,該研究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的理論依據。從西方作家的作品中讀出東方文化的智慧,用東方的智慧解釋西方文學作品的內涵,必將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為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對立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該研究為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拔覀兣囵B的學生不僅要能運用外語進行交流,還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一方面要力求把握外語所表達的文化的精髓,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對本國優秀文化做到努力弘揚,這一點現在卻往往被忽略”[8]。外語專業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方面的匱乏,更談不上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因此,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閾對《高級英語》中的文學作品進行解讀不僅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且將傳統文化滲入課堂,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增強其弘揚本國優秀文化的使命感。
[1]張漢熙.高級英語(修訂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杜可富.艾麗斯·沃克焦慮在《家常用法》[J].山東外語教學,2003,(6).
[3]張峰,趙靜.“百衲被”與民族文化記憶——艾麗思·沃克短篇小說《日用家當》的文化解讀[J].山東外語教學,2003,(5).
[4]張延軍,武雪莉.愛麗絲·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沖突[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5]李曉云.對實用主義道德觀的諷喻——試析《從奧米勒斯城出走的人》[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6]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荀春生,朱繼征,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7]劉英.被子與“遺產”——《日用家當》賞析[J].名作欣賞,2000,(2).
[8]曹德明.以深厚文化底蘊凝練外語教育[N].文匯報,2008-04-17.
(責任編校:簡小烜)
An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of Advance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I Hai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Shandong 266510,China)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west culture in Alice Walker's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nterpreting literary works in Advance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demonstr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approach in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works,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and cultivating the mission of spreading domestic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literary works;Advanced English
I106.4
A
1008-4681(2016)04-0110-03
2016-03-10
山東科技大學教育教學“群星計劃”項目“中國傳統文化視閾下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研究”,編號:QX2013351。
魏海燕(1975—),女,河南商丘人,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漢語言對比、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