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良,王慶杰,張祥彩,鄭智旗,鄭 侃,胡 紅
(中國農業大學 農業部-機器-植物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3)
?
田間土壤壓實研究現狀
王憲良,王慶杰,張祥彩,鄭智旗,鄭侃,胡紅
(中國農業大學 農業部-機器-植物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3)
摘要:在綜述國內外農機土壤壓實研究進展的基礎上,結合土壤壓實形成過程,從土壤含水量、耕作方式、農業機械3方面,內外因相結合的角度分析了影響田間土壤壓實的因素。針對影響因素提出減緩土壤壓實的可行性措施,總結了目前土壤壓實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認識上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建議。為進一步開展農業機械土壤壓實方面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壤壓實;農業機械;建議;現狀
0引言
農田土壤是由50%的土壤顆粒、土壤有機質及50%孔隙(水分大約占25%,空氣25%)組成,土壤壓實是由于在土壤表面施加壓力導致土壤孔隙度降低使土壤顆粒排列緊密,進而導致土壤容重增加的過程[1-2]。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我國大中型農業機械保有量持續增長,農業機械長期在田間作業同時,會持續對土壤表面施加巨大壓力,造成嚴重持久的土壤壓實,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土壤壓實已經逐漸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性問題,國外科研工作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土壤壓實問題開展大量研究[3],并結合研究內容提出一些緩解土壤壓實措施;但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農業機械行走裝置對土壤壓實作用上,并沒有對不同種類農業機械對土壤壓實機理進行細致研究,缺乏全面性[4]。
本文對土壤壓實進行總結分類,從土壤含水量、土壤耕作方式、農業機械3方面對土壤壓實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針對這3方面影響因素提出緩解土壤壓實措施,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并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全面研究土壤壓實提供借鑒。
1土壤壓實影響因素
土壤壓實導致土壤顆粒間的孔隙率降低,使土壤中大孔隙減少,影響水的滲透和運動,甚至造成土壤侵蝕和污染。農田土壤機械壓實對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及作物生長發育均有明顯的負效應[5]。在現代農業生產系統中,農業機械是引起土壤壓實的主要原因,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耕作方式也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影響著土壤壓實。
土壤含水量是影響土壤壓實過程最重要的因素[6],了解土壤含水量對土壤壓實過程的影響有助于指導農業生產者在合適土壤含水量條件下進行耕作,緩解土壤壓實。在一定載荷作用下,土壤壓實程度隨著含水量增加而增加[7]。Gysi et al. (1999) 研究指出:在潮濕的土壤地表施加160kPa的接觸應力,12~17cm深度土壤容重明顯增加,土壤孔隙度明顯減小,32~37cm深度土壤團粒結構只發生輕微變化,52~57cm深度土壤監測不到土壤壓實現象;然而在干燥土壤條件下,施加相同接觸應力對30cm深度土壤物理特性沒有影響[8]。
人們在用大型機械進行土壤耕作時發現有益的耕作常被土壤壓實和侵蝕所抵消,土壤耕層不是越耕越好,而是土壤環境被破壞越來越嚴重[9-10],合理耕作管理是調控土壤壓實的重要措施。土壤質地、土壤機械強度、耕層土壤團粒結構等土壤物理機械性質作為內因影響土壤壓實,長期實施同種耕作會嚴重影響土壤耕層與非耕層土壤物理機械性質,從而影響土壤承重能力。相反,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不會破壞土壤物理機械性質還會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方式增強土壤結構。
不合理的耕作不僅使0~10cm表層土壤產生嚴重壓實,還會造成10~60cm的深層土壤壓實。Wiermann 等(2000)研究了重壤土上長期實施免少耕耕作對土壤強度的影響,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傳統耕作試驗地,耕整地機具長期對土壤擠壓,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導致土壤承重能力下降,在土壤表面施加2.5t載荷,會使土壤產生很嚴重的結構性退化;相反,在免少耕試驗地,土壤具有穩定的結構,承重能力較強,2.5t載荷不會對土壤產生嚴重結構性破壞[11]。Benito 等人(1999)研究了傳統耕作、少耕、免耕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壓實情況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免耕處理試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少耕和傳統耕作試驗地;傳統耕作表層土壤緊實度小于免少耕試驗地,但作物收獲之后,底層土壤緊實度明顯高于免少耕試驗地;免少耕處理有機質含量高于傳統耕作[12]。

表1 長期少耕對土壤強度影響
a表示壓實次數,正應力(NS),剪應力(SS),10cm深度土壤正應力與剪應力比值(NS/SS),傳統耕作(CT),保護性耕作(CS)。
隨著農業機械不斷發展,農業生產體系發生巨大變化,大中型農業機械逐漸取代牲畜及小型農業機械,作物生長期多次進地作業,農業機械行走裝置和各種農機具造成不同程度壓實(見圖1~圖3)[13,16],農業機械行走裝置會對土壤產生碾壓,農機具土壤耕作過程中按照工作原理分為擠壓和擊打壓實。
1.3.1行走裝置
在當今農業生產系統中,機具行駛是導致土壤壓實很重要的原因[17]。幾乎所有類型的農業機械在行走過程中都會明顯增加土壤緊實度,造成土壤壓實[18-19],如圖1所示。
研究表明:輪式行走裝置造成的土壤壓實主要取決于輪上載荷、輪胎的結構參數、輪胎氣壓及土壤物理機械特性。輪胎氣壓對輪胎-土壤接觸面應力分布影響較大,實驗證明:輪胎-土壤接觸面應力大小僅僅對表層土壤(0~30cm)緊實度產生影響;軸載決定心土層土壤壓實程度,心土層受壓發生形變的深度隨軸載增加而增加[20]。履帶式行走裝置對土壤壓實主要取決于壓力沿履帶支承表面長度分布的均勻性,隨著履帶支承表面長度和履帶寬度的增加,對土壤壓實作用降低,而且增加履帶支承表面的長度要比增加履帶寬度更有效[13]。
土壤壓實隨著作業次數的增加而增加,農業機械行走裝置對土壤壓實一次會產生持久性破壞,多次進地會造成嚴重土壤壓實。小型拖拉機雖然質量較小,但在同一位置多次作業造成的壓實并不小于大中型拖拉機造成的壓實;相比于免耕作業,拖拉機進地次數達到10次,會顯著改變土壤結構,影響作物產量[21]。
1.3.2農機具
農業機械田間工作時,不僅行走裝置對土壤產生碾壓作用,各種農機具同樣會對土壤進行擠壓,如鏵式犁、深松鏟等會對土壤產生靜態擠壓過程(見圖2),旋耕機等機具通過動態沖擊原理對土壤造成壓實,如圖3所示。

圖1 行走裝置對土壤碾壓 圖2 鏵式犁對土壤擠壓

圖3 旋耕機及其工作原理圖
郭志軍(2002)等人通過二維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拋物線型切削面刀具切削性能,模擬結果顯示:土壤切削工具尖端底部-特別是其底部前方的土壤單元位移方向向下,說明在切削土壤的同時會對底部土壤出現壓實現象[10]。焦彩強等人(2009)通過設置旋耕和深翻處理、休閑和種植小麥處理的定位觀察試驗,研究了長期旋耕處理對土壤緊實度的作用與影響。研究表明:播種前實施旋耕處理的試驗地15~40cm土壤緊實度明顯高于其他處理,證實了生產上現行的旋耕方法具有明顯地導致土壤緊實化問題[22]。
2土壤壓實度評價方法
土壤壓實現象不僅以硬皮的形式存在于表層土壤,還會以堅硬土層的形式存在于下層土壤。因此,及時發現并判斷土壤壓實形成原因,并找到土壤壓實緩解措施,對指導農業生產,保護土壤,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意義。Hatley (2005)等人總結了一些評估土壤壓實的方法[23]:
1)通過土壤物理特性指標評價土壤壓實。常用的指標為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緊實度等。Raper(2005)認為,土壤壓實普遍使用的指標是土壤容重和圓錐指數[19]。針對不同類型土壤之間難以進行這些參數比較的問題,Hakansson和Lipiec(2000)提出了土壤相對緊實度(測試土壤容重和參考容重的比率)的概念,土壤相對緊實度不依賴于土壤的組成和質地,且在不同土壤之間具有可比性,可以用來評價土壤緊實度[24-25]。
2)基于壓實導致的次級變化間接進行評價。包括根系分布、土壤水分擴散率及土壤水分含量。李志紅和王淑華[26](2000)通過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堅實度及水分擴散率等土壤物理性狀和根長、根重、株高、干物質量研究了土壤緊實度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張興義和郭躍宇[27](2001)通過土壤堅實度和作物產量來研究機械壓實對玉米和大豆的影響。由于作物根系生長過程中穿透緊實土壤能力較弱,作物根系發育受阻,導致作物產量減少,一定程度反映土壤壓實程度。
3)田間直接評價緊實度。田間直接評價方法主要基于土壤結構的變化進行,這種方法比較靈活、簡單易懂,如當田間出現不規則的濕點時,表明犁底層的存在阻礙了水分入滲。
3緩解土壤壓實措施
當7~15cm土層的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間持水量時,機械對土壤造成的壓實最為嚴重。因此,建議避開土壤含水量較高時進地作業,盡量選擇土壤最干旱時進行耕作。如必須作業,建議配合其他緩解土壤壓實措施對土壤進行保護。
1)保護性耕作。穩定的土壤團粒結構是保持土壤結構的基礎。傳統耕作過度擾動土壤,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劣化土壤結構。保護性耕作降低土壤對壓實的敏感性,減少作業數量,秸稈覆蓋地表,阻止地表硬殼形成。
2)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能夠有效促進土壤團聚化,形成良好結構,提高土壤抗壓實性能。常見的方法是通過將秸稈與表土混合可以提高有機質含量,但這種通過增加有機質提高土壤抗壓實性的方法主要用于表層土壤。
3)作物輪作。根系粗大的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對土壤硬層具有穿透作用,并且收獲后殘留在土壤中的作物根茬腐爛后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孔隙度。利用根系粗大的直根植物與普通作物之間進行輪作可明顯減小表層和心土層土壤壓實。
1)疏松土壤機具。根據土壤立體壓實現狀,研制全方位緩解土壤壓實機具。一種可調節松土機具[28]可以疏松0~40cm土壤,緩解土壤壓實,如圖4所示。

圖4 立體松土機
深松犁Labrador[29](見圖5)主要作用就是緩解由拖拉機輪胎造成的土壤碾壓,主要由機架和兩個松土齒構成,通過三點懸掛與拖拉機連接;機具質量為285kg最大配套動力132.3kW,松土齒可以在橫向位置調節,適應各種輪距的拖拉機。深松犁Labrador最大耕作深度為65cm,可以有效對拖拉機輪跡壓實的土壤進行深松。利用深松齒對輪胎碾壓區域進行土壤疏松的機具還有很多,但機具構造及工作原理幾乎相同,如庫恩SO270、SO370等。
深松機DC401[30](見圖6)是一款疏松由農業機械對田間土壤造成的綜合壓實的機具,主要由松土鏟和鎮壓輥組成,采用三點懸掛的形式與拖拉機連接;作業寬度為4m,總質量925kg,最大工作深度35cm,松土鏟450mm寬,對稱的松土鏟均勻地破碎土壤,在整個作業寬度上抬松土壤,由于其特殊的位置、角度和形狀,使之能有效地打碎和抬起土壤而又不會破壞土壤的結構。
2)固定道系統。將拖拉機行駛帶與作物生長帶隔離開來,在田間建立永久的拖拉機行走道。這樣能夠消除農業機械工作過程中行走裝置對固定道中間土壤的壓實作用[31]。

圖5 深松犁Labrador 圖6 深松機DC401
3)行走裝置技術改進。農業機械設計上盡量減少軸載和接地壓力,完善現有機具的行走系統[32],如:改兩輪驅動為四輪驅動;改一機四輪為一機六輪或八輪,增加輪胎數量增加接地面積,大大降低土壤壓實;行走裝置改輪式為履帶式,履帶式行走裝置接地面積比輪式大得多,對地面壓力更小,但是履帶式行走裝置存在行走速度低,轉向功率大等缺點;改高壓輪胎為低壓輪胎,低壓輪胎可以增大輪胎-土壤接觸面積,減小輪胎-土壤接觸面應力,減小對表層土壤壓實。
4)表土作業、深松作業相結合。表土作業能夠緩解表層土壤緊實度,降低土壤對壓實的敏感性,增加地表作物殘茬量,防止地表硬殼形成,保持土壤良好的通氣性。深松技術可以打破由于鏵式犁、旋耕機等耕整地機械長期處于同一耕深形成的犁底層,深松打破犁底層之后,土壤滲水速率提高5~10倍,土壤孔隙度有較大提高[33]。美國大平原提出了垂直耕作模式玉米增產耕整地及播種方案[34]來緩解土壤壓實,其整個生產系統中核心步驟是:秋季垂直耕作,春季垂直耕作,精準播種,寬窄行距。進行秋季垂直耕作時,將土壤剖面壓實問題分為由鏵式犁引起的犁底層,由圓盤耙等引起的重耙耕作板結層及由耕耘機等引起的輕耙耕作板結層,如圖7所示。

圖7 垂直耕作
秋季垂直耕作能夠打破不同深度板結層,從而創造上下一致的土壤結構,表層土壤和底層土壤更容易實現水分和熱量交換;春季垂直耕作可以創造完美種床,保證作物出苗率。
4問題及建議
土壤壓實是農業機械化作業不可回避的問題,只有研究清楚土壤壓實的危害、成因及其壓實機理,才能夠為避免或減輕土壤機械壓實提供理論基礎。雖然我國許多農民和科研工作者已經意識到土壤壓實問題,但是一直未能開展全面系統研究,因此借鑒國外該方面先進研究方法,積極開展土壤壓實過程方面研究,結合我國不同地區以及農業機械區域性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從農機到農藝系統提出整套緩解土壤壓實方法。
運用適當方法對土壤緊實現象進行正確分析和評價,對認識土壤壓實、分析土壤壓實,為進一步提出減少土壤壓實措施提供依據,在農業機械設計和制造時采用減輕或避免機械壓實的技術策略。在應用機械方式緩解土壤壓實同時會造成更深土層的土壤緊實問題,如鏵式犁翻耕形成犁底層、深松鏟底部形成堅硬底層、旋耕機加深底部土壤緊實度等。因此,對深層土壤壓實問題研究不夠,尋找實用、有效破除深層土壤壓實問題將是進一步研究土壤壓實重要領域。
參考文獻:
[1]Richard W. Soil compaction:Causes,concerns,and cures[EB/OL].[2015-05-10].http://www.soils.wisc.edu/extension/pubs/A3367.pdf.
[2]石彥琴,陳源泉,隋鵬,等.農田土壤緊實的發生、影響及其改良[J].生態學雜志, 2010(10):2057-2064.
[3]張興義,隋躍宇.農田土壤機械壓實研究進展[J].農業機械學報, 2005(6):122-125.
[4]王憲良,王慶杰,李洪文,等.農業機械土壤壓實研究方法現狀[J].熱帶農業科學, 2015(6):72-76.
[5]林振江,崔立勇,王闖,等.農田土壤機械壓實的發生、影響及改良[J].農機化研究, 2011,33(11):249-252.
[6]孫耀邦,李志國,楊春峰.農田土壤緊實度的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1(01):28-31.
[7]Munkholm Lars J,Schjφnning Per. 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of a sandy loam exposed to intensive tillage and traffic in wet conditions[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4,79(1):79-85.
[8]Gysi M Ott A. Fluhler.Influence of single passes with high wheel load on a structured, unploughed sandy loam soil[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1999,52(5):141-151.
[9]陳恒昌.從耕層土壤緊實度來看土壤耕作改制的方向[J].黑龍江農業科學, 1980(2):31-36.
[10]郭志軍, 佟金,任露泉,等. 耕作部件-土壤接觸問題研
究方法分析[J].農業機械學報, 2001(4):102-104.
[11]Wiermann C, Werner D, Werner B, et al.Stress/strain processes in a structured unsaturated silty loam Luvisol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treatments in Germany[J].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0,53(2):117-128.
[12]Benito, A Sombrero, A Escribano C.The effect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soil properties[J].Agricultura, Revista Agropecuaria,1999,68:538-541.
[13]孫忠英,李寶筏.農業機器行走裝置對土壤壓實作用的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 1998(3):173-175.
[14]Thomas Keller.Mechanical stresses during wheel traffic[EB/OL].[2015-05-30].https://www.google.com.hk/url?sa
[15]Hertfordshire.C - Understanding th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soils[EB/OL].[2015-05-30].http://adlib.everysite.co.uk/adlib/defra/content.aspx?id=000HK277ZW.09M1FZWO1O21PE7.
[16]Te Kura.Horticulture 1031 Soils Practical skills[EB/OL].[2015-05-30].http://horticulture.tekura.school.nz/practical-skills/
[17]陳浩,楊亞莉.農業機械土壤壓實影響因素分析[J].農機化研究, 2011,33(6):245-248.
[18]Hambleton J P,Drescher A. Modeling wheel-induced rutting in soils: Indentation[J]. Journal of Terramechanics, 2008,45(6):201-211.
[19]Raper R.L.Agricultural traffic impacts on soil[J]. Journal of Terramechanics, 2005,42(3-4):259-280.
[20]李汝莘,史巖,遲淑筠,等.機器輪胎引起的土壤壓實及其耕作能量消耗[J].農業機械學報, 1999(2):13-17.
[21]張家勵,傅濰坊,馬虹.土壤壓實特性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 農業工程學報, 1995(2):17-20.
[22]焦彩強,王益權,劉軍,等.關中地區耕作方法與土壤緊實度時空變異及其效應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9(3):7-12.
[23]Batey T. Soil compaction and soil management : a review[J].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009,25(4):335-345.
[24]De-ti SHAO Jing-an WEI Chao-fu.Effects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il Water in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China[J].中國農業科學:英文版, 2008(7):871-886.
[25]M F O'Sullivan J K Henshall J.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estimating soil compaction[J].1999,53(2):107-118.
[26]李志洪,王淑華.土壤容重對土壤物理性狀和小麥生長的影響[J].土壤通報, 2000(2):55-57.
[27]張興義,孟凱,隋躍宇.黑土區機械對玉米和大豆地壓實作用的研究[J].耕作與栽培, 2001(5):13-14.
[28]M A Hamza,W K Anderson. Soil compaction in cropping systems A review of the nature, caus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J].2005,82(2):121-145.
[29]“KUHN深松機系列”[EB/OL].[2015-05-30].http://www.kuhn.cn/internet/webcn.nsf/0/69216FA9A3
C03A94C1257B48002FD620?OpenDocument&p=7.2.1.1.
[30]“KUHN深松機DC401“[EB/OL].[2015-05-30].http://www.kuhn.cn/internet/webcn.nsf/0/69216FA9A3
C03A94C1257B48002FD620?OpenDocument&p=7.2.1.2.1.
[31]韋鵬飛,陳浩,王良杰,等.輪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綜述[J].農機化研究, 2013,35(9):243-245.
[32]陳浩,楊亞莉.土壤壓實模型分析[J].農機化研究,2012,34(1): 46-50.
[33]張祥彩,李洪文,王慶杰,等.我國北方地區機械化深松技術的研究現狀[J].農機化研究,2015,37(8):261-268.
[34]“Great Plains Harvest Starts Here”[EB/OL].[2015-05-30].www.greatplainsmfg.com.
The Soil Compaction Forms and Research Status
Wang Xianliang, Wang Qingjie,Zhang Xiangcai, Zheng Zhiqi, Zheng Kan, Hu H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Plant-Machine System 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work related to soil compaction .We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 of soil compaction and discussed the factors effecting soil compaction, including soil water content, tillage system, agriculture machinery, and the possible solutions suggested in the literature. We also listed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worldwide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ility suggestions to avoid, delay or prevent soil compaction. W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bout soil compaction.
Key words:soil compaction; agriculture machinery; solutions; research status
中圖分類號:S28;S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88X(2016)09-0264-05
作者簡介:王憲良(1990-),男,山東濰坊人,博士研究生,(E-mail)757050460@qq.com。通訊作者:王慶杰(1979-),男,山東煙臺人,副教授,(E-mail)wangqingjie@cau.edu.cn。
基金項目: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IRT13039);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1503136)
收稿日期:201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