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霞
[摘 要]現行的小學音樂新課程中,鄉土教學被納入其中。隨著流行音樂的盛行,我們的鄉土音樂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作為音樂教師,應積極對鄉土音樂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按照新的音樂課程標準開展好鄉土音樂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鄉土音樂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9-070
當流行音樂風靡神州大地,我們的鄉土音樂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對此更是了解得少之又少。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的文化傳統,重視開展鄉土音樂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對鄉土音樂的學習熱情。基于此,筆者在鄉土音樂的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幾點嘗試。
一、表演激趣,順利導入新課
以一年級的鄉土音樂教材《猜一猜》為例,筆者在進行本課時的教學時,首先對本課前一個單元進行了有重點、有目的地復習,并引導學生特別留意《誰在叫》這首樂曲,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了以下設計:(1)選擇生活中熟悉的小動物編創歌詞;(2)用形體表演一個小動物的典型動作;(3)根據樂曲情景師生互動,即興地選擇各種表演形式進行綜合展示。
通過以上一系列活動,學生對身邊熟悉的小動物有了一個直觀生動的感受,為上好鄉土音樂《猜一猜》積累了豐富的感知材料,并精心創設了音樂審美的情境導入:上課鈴響過,放《誰在叫》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隨意地做一個表演動作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學生有“汪汪”叫著模仿小狗的,有雙手豎起一蹦一跳模仿小白兔的;還有一搖一擺模仿小鴨子的……他們感覺自己真的是大自然中的各種小動物。當他們踩著音樂的節拍走入課堂時,情緒立即隨之激動、高漲起來,注意力也很快集中到了課堂上,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師順勢導入了新課。
二、多媒體滲趣,營造和諧氛圍
山東臨沂民歌《抗日小唱》是五年級的鄉土音樂教材。上課鈴一響,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筆者播放了沂蒙歌曲《沂蒙山小調》,并將有關圖片在大屏幕上顯示,學生聽著音樂、踏著節拍走進教室。師生問好后,筆者引導學生進入本課主題:“上節課老師要求同學們回家尋找關于臨沂的一些資料,不知你們把資料帶來了沒有?”這時,學生們紛紛舉手,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于是筆者將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由每小組的成員將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資料進行匯總,再由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由于小組內每個學生的學習條件、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他們的發言也呈現了多樣化、豐富化。其中,有兩個小組都帶來了DVD。第一組的DVD里的樂曲是由彭麗媛演唱的《誰不說俺家鄉好》,這個小組的學生隨著音樂及音樂畫面介紹了臨沂的革命老區、臨沂的風景民俗以及臨沂的土特產(如臘肉絲、八寶豆豉、蒙山全蝎、蔬菜粉皮等)。第二個帶DVD的小組也不甘示弱,他們的DVD中是抗日電影《雞毛信》和《王二小》,師生一起觀賞了精彩片斷,并談了觀看心得。而有的小組出示圖片講解了“孟良崮戰役”“沂蒙山六姐妹”“沂蒙紅嫂”的事跡,還有小組模仿了臨沂的語言特點,如:額頭——耶樓蓋;爸爸——爺或韃靼;等等。各個小組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都積極地和同學配合,都愿意通過合作,使自己的小組成果超過其他小組。教師在聽取各小組平等交流時,適時點撥,有效地指導了學生的創作和合作,協調了課堂成果的多樣與統一。此時,教師進一步借助課前曲《沂蒙山小調》,并在大屏幕上顯示臨沂革命烈士紀念碑、孟良崮戰役紀念碑等照片,深入主題。整堂課氣氛活躍,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創造了寬松的環境,營造了和諧的氛圍,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尊重學生差異,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由于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和先天素養的不同,因此每個學生的音樂認知水平、感悟水平和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學唱《抗日小唱》中,筆者并不強調所有學生用一種方式整齊地表現音樂,可以“聽顏色”,在音樂中進行繪畫與評價,用畫筆來表達內心對音樂的理解,也可以進行配樂詩朗誦,用語言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嗓音較好的,可以用歌聲表達情感;嗓音條件差的,可以表演音樂劇,也可以用口琴或豎笛等樂器來表現音樂的情景;性格內向的可以用一些打擊樂器配合教師為集體表演伴奏;等等。這樣,課堂形式豐富了,氣氛活躍了。那么,在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滋生出來的問題,經過教師的鼓勵、引導和啟發,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找到其中的規律和聯系,使之體驗更為深刻,成功地完成課程的學習。
“教育現代化,首先是教育觀念的現代化。”以上是筆者在新課程理念下對鄉土音樂教學中的一些感悟。只有不斷學習,勇于探索,大膽實踐,盡可能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才能在鄉土音樂教學實踐中探索到更多的經驗。作為音樂教師,應把音樂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們快樂地步入音樂殿堂。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