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思哲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淺析當代大學生心理異常的原因與防治對策
莊思哲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廣州510665)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當代大學生在環境適應、學習、人際交往、求職擇業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主要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影響所致。通過構建“人文關懷”教育體系、加強自身心理調節能力、建立立體管理模式,能對當前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異常起到防治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異常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0.205
作為當代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人群,大學生通常被認為是健康向上的一類群體。從生理的角度看,大學時代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充滿活力的黃金時期。大學生通常具備較高的智力水平,對生活有激情,對社會有責任感,對未來有美好向往,對人生充滿希望。但是,由于個體心理因素、所處特殊環境和學習任務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沖擊和影響,因而誘發一系列心理異常和問題。對大學生心理異常的成因與自我調節策略進行探討,對高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高校的擴招、競爭的日益激烈、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再加上很多大學生心理素質不高、情緒發展不穩定,這些因素夾雜起來使大學生承受著內外雙重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1.1在環境適應方面產生心理問題
剛邁進大學校門,大學新生要面對的是完全陌生的環境和生疏的人際關系,而且大部分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家鄉出遠門,離開熟悉的父母、老師和生活環境。大部分新生還沒有做好準備來適應新的環境,也不能很好地獨立處理各種問題,導致在入學之后不同程度地出現適應困難、焦慮不安、孤獨感等狀況,若達到一定程度還可能會產生食欲缺乏、心情煩躁、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神經衰弱。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當前很多大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其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對當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有的是因為承受了十幾年的考試壓力,產生了對學習的厭倦,有的則是臨時抱佛腳、得過且過的心態。再加上大學的學習方法和管理模式和高中截然不同,都會造成大學生在學習上的適應困難,主要體現為沒有掌握學習策略、考前焦慮、學習效率低下等,出現情緒煩躁、思維遲鈍、頭痛失眠、成績下降等現象,同時也有因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學業壓力過大而引發的心理障礙。
1.3在人際交往方面產生心理問題
人際關系的失調也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經驗與技巧,溝通不良、社交關系失調、人際沖突、孤獨無助等都是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情況。如:有的同學因過于自卑而不敢和外界交往,孤獨封閉;有的同學雖然主動去交往,但在人際關系上存在著偏見誤解或過分的苛求,或是對他人情感上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以致人際關系不協調,難以被他人接受。
1.4在求職擇業方面產生心理問題
畢業前,很多應屆畢業生都會產生焦慮情緒,擔心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擔心在工作崗位上能否發揮自身特長,擔心工作能否勝任,等等。此外,大學生在擇業前,往往躊躇滿志,而在求職過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信心減弱,自尊心受損,對自己全盤否定。在求職過程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氣,不敢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
2大學生心理異常的具體表現
2.1抑郁
抑郁是一種復雜的復性情緒,以異常的情緒低落為特點的心理障礙,常表現為強烈而持久的悲傷、憂慮,唉聲嘆氣、對人感情淡漠,悲觀絕望,缺乏生活勇氣和熱情,有自卑感,思維行動遲緩,食欲減退,話語減少。在自我認識評價方面表現為自我評價低,在生活方面,表現出對生活缺乏信心。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我們管理工作的核心,企業和員工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這就需要以實現和諧發展為落腳點,著力營造和諧融洽、充滿友愛、精誠團結、蓬勃向上的氛圍,要想處理好與各方面的關系,就要打好“三張牌”,讓每一名干部員工都能感受到企業的和諧溫暖,得到價值回報,實現和諧共融,為可持續發展營造有利的氛圍。
2.2焦慮
焦慮是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焦慮通常情況下與精神打擊以及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的威脅或危險相聯系,主觀表現出感到緊張、心情低落,甚至痛苦以至于難以自制,嚴重時會伴有植物神經紊亂或失調。
2.3自卑
自卑在心理學上是指一種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是一種性格缺陷。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還會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當代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如缺乏辯證的邏輯思維能力、社會經驗尚淺,在遇到挫折很容易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產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自我認識不足、家庭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個人成長經歷、個人性格特點等。當大學生在某個方面所遇到的實際狀況與自我期望值不相符時,往往很容易產生自卑感。
3影響大學生心理異常的因素分析
3.1家庭因素
家庭成員之間的言語習慣和關系氛圍對成員的心理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對個性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學生尤為明顯,而和諧愉悅的家庭氛圍是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基礎。同時,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特點、性格特征也會影響著孩子的人格特點和心理素質,這對大學生的性格塑造、個性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常來說,父母如果過度保護和控制子女,往往會造成他們的被動、依賴、膽怯等不良的心理傾向;另外,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過于緊張或者對于某件事情的意見產生巨大分歧,也會使學生的情感受到一定傷害,產生焦慮、抑郁的消極心理。
此外,當家庭結構發生異常,如果重組家庭和單親家庭對學生采用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將會對其心理狀況造成一定影響。另外,家庭的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通常來說,貧困家庭的學生常感到壓力較大,對學業和前途充滿焦慮,同時因生活習慣、生活質量與同學有差別而感到自卑,有的過于敏感,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3.2學校因素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高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學課程或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學校過分強調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些學校成立了相關機構,安排了有關教師和咨詢工作人員,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專業的師資隊伍人數不足、整體質量不夠高。目前總體來說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大部分主要是思想政工干部,專職的心理教師還比較少,大部分缺乏專業的心理治療知識,所以從整體而言,輔導效果仍不太理想。
3.3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決定因素。隨著高校擴招和國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對于置身社會變革中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對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的雙重考驗。由于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和每年應屆畢業生數量的增多,致使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適應能力差的大學生產生焦慮和抑郁等心理障礙。此外,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和膨脹的信息量,作為社會上最活躍最敏感、具備高等知識的人群,大學生們往往最能深刻地體會到時代的變化和沖擊。又由于他們正處在人格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期,這個時期的心理發展水平通常處于半成熟的階段,在面對變化和沖擊時,往往會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
4大學生心理異常的防治對策
4.1構建“人文關懷”教育體系
在大學教育中,必須構筑“人文關懷”教育體系,摒棄“唯分數論”的評價體系。以大學生的人格健全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廣大青年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身的價值和樂趣。在教育過程中,要高度重視誘發大學生心理異常的因素。以關愛弱勢群體為重點,營造和諧溫馨的成長氛圍;以任課教師為基本面,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從課堂教學方面實施關懷教育;以輔導員老師為主、班主任為輔,從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對學生給予關懷教育,使他們在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幫助和關懷,避免產生無助、焦慮的心理。
4.2加強自身心理調節能力
(1)內省法。即運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例如,以社會公德與社會規范為標準,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反省,并借助模范人物的言行來督促自己,自我調適。
(2)情境轉移法。就個體而言,心理異常往往是由于不良刺激或不良環境的熏陶,使一些人無意識地受到不良心理的影響,久而久之產生異常心理現象。因此,改變環境、隔離不良刺激,對于意志薄弱者和心理不成熟的人來說十分重要。可通過與正直開朗的人結交朋友,多接觸正確的價值觀和主流文化,聽音樂、旅游或體育運動等,對心理進行自我調節。
4.3建立立體管理模式
(1)建立動態心理測評系統,通過科學方法和手段,盡早發現學生心理異常并主動干預,可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為此,可建立動態心理測評系統:一是普查,利用當前主流的心理測試問卷(如UPI和SDS),在新生入校后一個月內對其進行心理測試;二是建立心理檔案,根據心理測試情況,對學生進行分類,按院系建立學生心理電子檔案,使管理者能夠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了然于胸;三是反饋,各二級學院每個月需及時向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及時反饋每個月本院學生的心理狀況和需要關注的對象,并對有心理異常現象的學生進行專業咨詢。
(2)建立“學校-二級學院-班級”的層級覆蓋系統。第一級由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組成,負責全校學生的心理測試以及二級學院輔導員、學生骨干的業務培訓;第二級是各學院的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和輔導員,這一級人員每天在第一線與學生接觸,對學生情況十分了解,可以對學生心理現象進行日常監督;第三級是各班級的心理委員,可視為學生的“朋輩心理互助”,能有效地發揮她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作為心理委員,她們每天與班上同學在一起學習生活,能及時充分了解到各班同學的異常心理表現。通過及時向輔導員反饋信息,能使輔導員及時捕捉到學生個體異常變化情況,及時將需要關注的個體納入重點關注對象,加強心理健康工作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康力.關于加強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構想[J].藥學教育,2002(1):31-33.
[2]宮凱.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7(4):420-421.
[3]張國強.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關懷教育”缺失的思考[J].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6(5):53-54.
[作者簡介]莊思哲(1985—),男,漢族,廣東湛江人,碩士研究生,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