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100048)
?
“十二五”時期北京市流通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李麗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100048)
摘要:流通業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基礎性產業,有利于拉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增進國民福利,吸納社會就業。“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流通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在促進生產、引導消費、增加就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與新時期發展的要求相比,北京市流通服務業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如電子商務發展缺乏法規約束,空間布局與首都功能新定位的要求不一致,批發市場布局不適應城市功能定位,實體流通業態發展乏力,以智慧物流為代表的現代物流產業發展不足,中小物流企業規模小、效率低,流通服務業高端人才缺乏等。為更好地推動北京市流通服務業發展,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保障流通服務業有序發展;二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加快推動流通服務業轉型、升級、改造;三要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及網絡系統,實現流通業的智慧化發展;四要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五要創新零售業態,滿足居民需求;六要大力促進流通企業海外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十二五”;流通服務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
流通業是服務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行業,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基礎性產業,在拉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增進國民福利、吸納社會就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2]流通業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體現了國民經濟運轉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其發展的好壞可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全局。[3]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流通業的綜合競爭力體現了市場有效配置國內資源和運用國際資源的能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基本標志。[4]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流通服務業得以快速發展,其經濟形式從國合商業二元結構轉變為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經營形式日趨多元化,流通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商品體系初步形成,服務體系日益成熟。[5-6]當然,我國流通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如電子商務發展缺乏法規約束,實體流通服務業陷入困境,中小物流企業規模小、效率低,現代物流發展不足,流通服務業高端人才缺乏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降低了流通業的運轉效率,削弱了流通服務業的綜合實力。有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流通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為60%~80%,中等發達國家為50%~60%,發展中國家也達到了40%左右。[7]因此,流通服務業的發展壯大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界定的流通服務業指包括批發零售、餐飲住宿、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等在內的行業集合。[8]
(一)產業增加值不斷上升
北京市2011—2014年流通服務業增加值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十二五”時期流通服務業產業增加值不斷上升,而流通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卻不斷下降。流通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從2011年的3 297.1億元增長到了2014年的3 723.0億元,增長了12.9%,年均增長率只有4.13%。其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30%、3.48%、7.42%。
(二)流通服務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
由表2可見,2014年北京市批發零售業就業人數為123萬人,就業貢獻率為9.24%,住宿餐飲業就業貢獻率首次出現負值。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就業增長呈放緩趨勢,就業貢獻率呈下降趨勢;住宿餐飲業就業人數逐年減少;交通運輸郵電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就業貢獻率也不斷增大。流通服務業中的交通運輸業和批發零售業是吸納新增勞動力的重要領域,就業貢獻率較大。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大幅度提高
北京統計信息網數據顯示,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06年為3295.3億元,到2014年已經增長到了9638.0億元,2011—2014年年均增長率為11.04%。從商品用途看,吃、穿、用和燒類商品2014年分別實現零售額1860.5億元、783.3億元、6 413.5億元和580.7億元,比2011年分別增長了13.68%、9.9%、48.8%、3.16%。
(四)連鎖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連鎖經營不僅有助于降低經營費用,而且有助于提高連鎖企業競爭實力。“十二五”時期,北京市連鎖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表3可見,2014年連鎖總店數量為243個,門店數量為11433個,與2011年相比,連鎖總店數量增加了10個,門店數量增加了1588個,營業額也不斷增加。面對實體流通業增長乏力的現狀以及網上銷售的沖擊,連鎖經營逐漸成為流通服務業主要的組織方式。
(五)經營主體日趨多元化,私營及個體經濟發展迅猛
“十二五”時期,北京市流通業的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國有經濟及集體經濟所占比重進一步下降。這集中表現為,2011年,批發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中非公有制經濟的資產占比分別為88.59%、76.92%、98.2%;2014年末,批發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中非公有制經濟的資產占比分別為90.96%、77.99%、98.7%。由表4可知,非公有制經濟在資產總量上占主導地位,批發零售業中非公有制經濟資產占比呈增長態勢,而住宿餐飲業則較為穩定。這表明,北京市流通服務業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革,市場競爭機制初步形成。

表1 北京市流通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表2 北京市第三產業主要部門法人單位年末就業人數及就業貢獻率

表3 北京市連鎖企業基本情況

表4 北京市批發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各經濟類型資產占比 單位:%
(六)流通服務業能耗逐年下降
由表5可見,2014年北京市萬元增加值能耗為0.454噸標準煤,比2011年的0.501噸標準煤下降了9.38%。近兩年,住宿餐飲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增,研究表明,這主要是行業增速放緩與增加值增速下降所致。交通運輸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相對較高,但自2011年開始一直呈下降趨勢,2014年為1.270噸標準煤,比2011年的1.466噸標準煤下降了13.37%。由于交通運輸業單位能耗較高,能耗總量較多,可著力降低交通運輸業單位能耗。
(七)電子商務發展迅速
北京市擁有30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和全國3/4的央企總部,無論是總部要素集聚力、經濟輻射力,還是國際影響力,都為北京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提供了便利條件。北京匯聚了一大批知名的企業對消費者(B2C)網站,在2013年全國自營B2C前9名中,北京市就擁有當當、國美在線、京東、亞馬遜、凡客誠品5家企業,交易規模占全國的62.8%。“實體+網絡”的經營模式也得到了創新發展。“十二五”時期,北京市電子商務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網上零售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如表6所示,2014年北京市限額以上網上零售額為1456.9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為15.12%,比2011年提高了近11個百分點。
(八)空間布局趨于社區化

表5 北京市流通服務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單位:噸標準煤

表6 北京市限額以上網上零售額及其占比
“十二五”時期,北京市社區商業、鄉鎮商業發展較快,通過建設社區服務終端、新型社區商業中心與鄉鎮商業服務網絡,為零售業社區化提供便利條件。2011年以來,社區型百貨、購物中心及商業綜合體成為熱門業態。其中,便利店更是令人關注。自2012年開始,各便利店品牌競爭異常激烈,除便利店外,單體項目規模較大的零售商也開始瞄準社區商業。另外,老字號品牌加盟社區,過去很多老字號品牌都在商業繁華地帶選址,而現在這些商家開始意識到,深受老北京消費者認可的品牌,也需要到社區設點經營。[9]
(九)流通產業非首都功能疏解初見成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首都產業發展的精神,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市統計局對2014年以來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場進行了疏解,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場共減少了121個,營業面積減少了115.1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8.2%,出租攤位減少了2.1萬個,占攤位總數的9%,其中有110個市場規模小,不易管理,且效益較差。
本次疏解涉及14個區縣,城六區共疏解了87個市場,占比達72%,中心城區市場營業面積減少了66.1萬平方米,出租攤位減少了1.5萬個。本次疏解力度最大的海淀區共疏解了36個市場,營業面積減少了23.3萬平方米,出租攤位減少了6649個。2014年10月,豐臺區專門成立了非首都功能疏解指揮部。目前,大紅門地區已經關停市場4家,商鋪4200個,折合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
通過疏解,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首都交通、城市環境及就業人口方面的壓力。
(十)“網絡+實體”的經營模式創新發展
當今世界,網店與實體店開始呈現融合發展趨勢。零售店鋪開始嘗試“兩條腿”走路,并成為很多零售企業的戰略選擇,傳統零售企業不斷開拓網絡零售業務,有些企業自建網站,有些企業通過并購搶占網絡市場,實體與網絡零售融合發展,優勢互補。原本的零售巨頭涉水網購,蘇寧上線蘇寧易購。電子商務巨鱷開始嘗試實體店,麥考林線上線下活動頻繁,開始建立零售店,通過線上線下業務的有機結合不斷取得新的競爭優勢,初步形成了自助取貨、網訂店取等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模式。實體商店通過線上線下業務融合發展,不斷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網絡+實體”的經營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抵抗網店的沖擊。
(十一)消費結構出現趨勢性調整
1.商品性消費向服務性消費轉移。由圖1可以看出,2015年1月至5月,首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了5.7%,但增速與2014年相比回落了2.1個百分點,與2013年相比回落了3%,增速呈放緩趨勢。與此同時,服務性消費額同比增長9%,與2014年基本持平。目前,服務性消費增速比商品性消費增速高3.3個百分點。經測算,2014年北京市服務性消費額高達7405.2億元,與商品性消費額大體相當。從消費趨勢可以看出,近年來,北京市商品性消費增長放緩,服務性消費發展較快,消費結構開始由商品性消費向服務性消費轉變。
2.信息相關商品拉動消費增長。2015年上半年,信息相關商品(如手機、電腦等)零售額高達719.3億元,同比增長56.9%,占北京市零售額的15%,增速遠遠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而汽車等傳統商品零售額卻呈下降態勢,同比下降6.4%,下拉北京市零售額1.3%。[10]由此可見,北京市消費增長的拉動力開始由傳統商品轉向信息消費,信息相關商品已經成為北京市消費品市場的主要力量。

圖1 2010—2015年北京市服務性與商品性消費增速
3.集團消費向大眾消費轉移。2015年上半年,限額以上商業企業集團消費增長了1.3%,比居民消費增長低4.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便民消費、大眾餐飲等大眾消費增長態勢良好,北京便民消費零售額高達1085.1億元,同比增長8.3%,比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出2.3個百分點。在限額以上餐飲企業中,快餐類大眾餐飲企業零售額增長了4.1%,高于集團消費增速。[11]這說明,消費市場開始回歸理性健康發展,集團消費正在向大眾消費轉移。
4.生產性批發向生活性批發轉移。2015年以來,限額以上生產批發業商品銷售額呈下降趨勢,下降了28.8%,占全部批發業商品銷售額的比重為50.8%,比近三年的平均比重低13%,這是經濟轉型升級、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環境政策趨緊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與此同時,以家用電器、文化辦公用品為代表的生活性批發業卻形勢大好,限額以上生活性批發僅下降了3.6%。這說明,消費的上游行業——批發業開始由生產性批發向生活性批發轉移。
(一)電子商務發展缺乏法規約束
1.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的執行不力。從北京市出臺的《北京信息社會發展戰略(2006—2020)》到《北京市電子商務發展“十二五”規劃》,都彰顯了政府對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視,都提出了電子商務發展的眾多全局性要求,但具體行動計劃存在缺陷,導致規劃執行不力,未達到預期目標。
2.網購投訴明顯增加,市場監管亟待加強。隨著網絡購物成為主流消費模式,網絡相關投訴也日益增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上)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廣東、北京、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四川、湖南、河北、遼寧成為2015年上半年全國電子商務十大熱點投訴地區。[12]
3.相關法律法規等支撐體系建設尚需完善。北京市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建設與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在與之密切相關的法規、標準、網上支付及物流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強。
(二)空間布局與首都功能新定位的要求不一致
近年來,北京國際化職能發展加快,但與很多世界城市如倫敦、紐約等相比,目前北京在國際化門戶、人居環境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當前,首都國際機場的國際中轉業務率只有7%,而韓國仁川機場、新加坡國際機場的國際中轉業務率均在50%以上。北京人居環境指標與世界城市的差距也非常大,如在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方面,北京中心城區與郊區縣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使得北京國際化職能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的集聚受到影響。就北京市商業整體發展來看,盡管北京商業布局呈社區化和郊區化態勢,但無論在層次上還是在服務質量上仍然無法滿足郊區居民的消費需求,這主要是因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流通服務業在空間布局上集中于中心城區。
(三)批發市場布局不適應城市功能定位
北京市商品批發市場特點如下:一是大多位于四環以內。城六區四環路內共有日用百貨市場和服裝衣帽市場65家,占所有商品批發市場的65%;攤位數共計5.36萬個,占所有攤位數的84.6%。二是主要服務于外地市場。三是就業密度比較高。四是市場次生問題比較嚴重。80%的攤位面積不足10平方米,消防安全存在重大隱患。批發市場服務本地消費需求的比重很低,且由此引致的交通、環境等城市管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從整體上看,批發市場已經不再適合中心城區的功能需要。
(四)實體流通業態發展乏力
2014年是我國零售業發展最復雜多變的一年。2014年上半年,國內主要零售企業關閉門店158家,其中超市關閉146家,百貨店關閉12家,而2013年只關閉了35家。受全國大形勢影響,北京市流通服務業增長乏力現象也比較突出。北京市流通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如表7所示。
從表7可以看出,2010—2014年,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產業增加值呈遞增趨勢,而占GDP的比重卻逐年遞減。2012年底,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出臺后,一些高檔餐飲企業,如星級酒店、飯店、酒樓等受影響較大,2014年餐飲業增加值明顯下降。

表7 北京市流通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導致實體流通業態發展乏力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電子商務特別是網上零售的快速發展。2014年聯商網發布的《中國四大城市群——消費者網購行為趨勢研究報告》指出,“80后”是我國網購消費的主體,長江三角洲的“90后”網購非常活躍,京津冀城市群的“70后”網購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地區。二是經營成本的增加,包括租金與人工成本的增加。隨著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漲,與其他行業一樣,流通服務業也面臨水電費、勞動力成本、房租等各種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據統計,連鎖企業續約房租成本平均上漲約30%,人工成本平均上漲約15%。對超市、餐飲等商貿流通服務業來說,刷卡消費比例逐年提高,因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均由商戶承擔,導致刷卡費成為流通行業繼房租、水電費、人工成本之后的第四大開支。
(五)以智慧物流為代表的現代物流產業發展不足
作為首都,北京物流領域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比例仍然較低,智慧物流的發展還遠遠不夠,高額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了北京的城市競爭力,嚴重制約了北京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因此,北京市迫切需要發展以智慧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為支撐的現代物流產業。
(六)中小物流企業規模小,效率低,現代物流發展不足
物流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嚴重影響了北京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高額的物流成本降低了城市綜合競爭力。現代物流發展水平對流通服務業發展影響較大,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是推動流通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前提。首先,北京市中小物流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由于物流行業的特殊性,可用于抵押擔保的資產較少,加之我國金融行業對中小企業貸款與融資條件苛刻,大多數中小物流企業很難籌集到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其次,傳統中小物流企業設施設備單一,規模偏小,物流企業設備與技術力量薄弱,管理經驗缺乏,在實際業務運作中,往往會導致資源閑置,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物流運行成本過高。最后,物流領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比例較低,以智慧物流為代表的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明顯不足。
(七)流通服務業高端人才缺乏
受傳統輕商觀念影響,流通人才培養與理論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改革開放這種觀念才慢慢得以轉變,這也是導致我國流通服務業高端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流通服務業就業需求在勞動力市場占比較大,但專業化高層次人才相對缺乏。這主要表現為:高校現代流通業開設學科較少,培養的人才數量有限,培養周期長,很難滿足流通服務業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部分流通服務型人才轉業;流通企業對員工的培養缺乏針對性,只停留于表面,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保障流通服務業有序發展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是確保市場有效的前提和基礎,是第三產業高效運作的保障。新時期,應繼續完善流通領域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特別是加強地方流通業相關標準的制定,促進流通市場對內對外開放,精簡政府對市場準入等環節的行政審批要求,加強政府監管,改善公共服務,保障流通服務業有序發展。
(二)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加快推進流通服務業轉型、升級和改造
“十二五”期間,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要求,北京市部分中低端流通業及相關配套產業將向其他地區轉移和疏解,同時傳統流通產業面臨電子商務的競爭以及分銷層級減少、利潤空間明顯收窄的挑戰,流通業迫切需要進行轉型、改造與模式創新。
隨著流通服務企業生存與發展壓力的不斷增加,轉型升級成為必然趨勢。要以客服為中心,實行買手制,研發自有品牌,提供豐富多彩的商品和體驗式消費;要鼓勵零售企業改變營銷模式,探索多元化自營模式,提高自營比重,增加利潤空間;要支持流通企業建設現代物流中心,積極發展統一配送,提升市場競爭力與流通服務水平;要加快企業聯合、并購與重組,通過資產重組、企業兼并、聯合等方式,進行資源重組,把規模小、實力弱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規模更大的企業;要大力發展支撐連鎖企業規模效益的核心技術,即采購技術、配送技術、信息技術。
新時期,應積極推動轉移地與承接地談判并簽訂協議,加快批發市場建設,有序完成中低端批發市場轉移和疏解,提升市場競爭力與流通服務水平。
(三)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及網絡系統,實現流通業智慧化發展
目前,國外流通服務業廣泛采用了電子數據交換(EDI)、電子訂貨系統(EOS)、電子商務(E-commerce)、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地理信息系統(GIS)、運輸管理系統(TMS)、射頻識別(RFID)等多種信息技術。適應信息技術持續創新發展與普遍應用趨勢,北京市應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動和深化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物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等現代流通技術的應用,強化現代科技對流通服務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使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統一配送等成為主要的流通方式;應進一步加強流通企業后臺支撐體系建設,吸收先進經營理念,提高流通產業整體經營與管理水平,實現流通服務業現代化;應重視大數據的運用,利用云技術整合供應鏈,打造全面和高水平的供應鏈信息系統平臺,實現流通業智慧化發展。
(四)快速發展現代物流企業
為解決物流產業經營成本高、融資難、技術含量偏低等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綜合考慮物流各環節稅負的均衡,實現倉儲、配送等各物流環節與運輸業營業稅率相統一。按照工業用地而不是服務業用地征收物流企業土地使用稅;解決物流企業遇到的交通限行問題,降低物流企業經營成本,縮短貨物周轉時間。二是整治中小物流企業,合并部分物流企業,對物流業實施必要的補貼以解決融資難問題。三是建立開放式的公共物流平臺體系與快速反應物流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信息共享。
(五)創新零售業態,滿足居民需求
傳統零售業已經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各業態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零售業態,以特色化、便利化、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需求顯得尤為重要。立足北京零售業實際,其零售業改革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線下體驗,線上購買,加快推廣線上到線下(O2O)商業模式;加快信息技術創新與運用;通過超市等實體零售業態細分,提高面向消費者的針對性,更加準確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競爭能力。
(六)大力推動流通企業海外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新時期,應推動電子商務企業開展跨境交易業務,推進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支持企業在東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建設營銷網絡。加快北京全球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中心建設,推動拍賣業“走出去”。鼓勵商業品牌零售企業境外投資。加強文化出口示范基地建設,推動文化“走出去”。
(七)加快培養流通業多層次專業人才
一要加大流通經濟科研投入,增設流通經濟期刊雜志,提高流通經濟學學科地位與影響力,通過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向流通企業提供專業化流通人才,為流通轉型升級提供人力支持;二要提高流通服務業工資水平,規范流通行業工資標準;三要重視并加強流通理論研究,為流通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智力支撐,加快促進流通業發展。
參考文獻:
[1]丁俊發.中國流通業的變革與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1(6):8-10.
[2]夏春玉.流通概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37-47.
[3]王曉東,謝莉娟.論流通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增長——基于中部地區流通業對就業吸納的貢獻分析[J].財貿經濟,2010(2):98-103.
[4]黃國雄.論流通產業是基礎產業[J].財貿經濟,2005 (4):61-65.
[5]黃國雄,劉玉奇,王強.中國商貿流通業60年發展與展望[J].財貿經濟,2009(9):26-32.
[6]宋則.改革開放30年:商貿流通服務業的回顧與展望[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8(5):32-37.
[7]藺雷,吳貴生.服務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12.
[8]王俊.流通業對制造業效率的影響[J].經濟學家,2011 (1):70-71.
[9]崇曉萌.社區商業新攻略掘金“15分鐘”消費圈[EB/ OL].(2013-04-10).http://www.e-circulation.cn/html/xinBan/ xwzx/hyjj/2013/4/10/1365578106445.html.
[10]、[11]龍露.北京GDP同比增速達7%消費四大變化成主流[EB/OL].(2015-07-17).http://www.takefoto.cn/ viewnews-480076.htm l.
[12]言回.“2015年(上)全國電子商務十大熱點投訴地區”公布[EB/OL].(2015-09-01).http://www.100ec.cn/detail--6274535.htm l.
責任編輯:陳詩靜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s w ith Circulation Services Industry in Beijing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
LI Li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Abstract:Circulation industry is the fundamental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ic operation;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of national economy,improving nationalwelfare,and provingmore opportunity for employment.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Beijing circulation service industry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production,guiding consumption,increasing employment,promoting econom ic restructuring,and transform ing econom ic development grow th pattern.But,compar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w ith circulation service industry in Beijing,such as the lack of legislativeand regulation lim i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of e-commerce,the unmatched positioning of capital new function w ith spatial arrangement,the small scale of small andmedium logistic enterprises,the low efficiency,the lack of high-end professionals,and so on.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service industry in Beijing,we should,first,formulate and perfect the law and regulation system and guarante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of this industry;second,we should tak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 as the opportunity,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upgrad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is industry;third,we should broadly apply IT and network system to practice and realize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fourth,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enterprises;fifth,weshouldmake innovation in thebusiness typeof retail industry tomeet residents’demand;and sixth,weshould furtherpromote theoverseasdevelopmentof circulationenterprisesand improveour 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the 12th Five Year;circulation service industry;the currentsituation of development;existing problems
作者簡介:李麗(1970—),女,河南省南陽市人,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經濟、產業經濟等。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區域產業升級的碳金融支持研究”(15BJL059);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項目(JD-2016-Y-01);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十三五’時期北京市流通服務業優化發展的思路與措施研究”(BJ135-JJ03-6)
收稿日期:2015-12-04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66(2016)02-0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