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當代大學生行為特征的分析,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剖析,指出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當借鑒一些先進的教育方法和理論指導高校的學生工作,深入剖析高校當前大學生的行為特征,為高校學生工作提出預警性的解決思路。
【關鍵詞】高校 學生工作 預警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學生工作的質量評價研究——基于SD理論模型(2014SJB118)”。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97-01
一、當前大學生行為特征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和網絡信息時代,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結構和思維方式的改變,也使大學生在學校的行為特征呈現出復雜性與多樣性。我們看到當代大學生行為特征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立志成才、勤奮好學,有自己明確的奮斗目標。但我們又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大學生行為特征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有所偏差,據了解,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雷鋒”精神已經相當淡化,沒有艱苦樸素的概念,互相攀比,追求物質上、生活上的高質量、高消費;自己所定的目標與個人行為產生矛盾,明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可是不知道怎么去轉變,自己的奮斗目標和個人行為中的個人自控能力發生沖突,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道德倫理觀念越來越薄弱,精神文明素質淪喪,社會公德意識不強,例如考試舞弊在相當多的大學生心目中認為被監考老師抓到是最倒霉的事情,而不去深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一旦失敗就怨天尤人,垂頭喪氣,牢騷滿腹,悲觀失望,甚至輕生;為人處世、與同學交往能力越來越差,不能很好的處理同學甚至寢室之間的關系,為一點小事而生氣、郁悶甚至大打出手,看見老師和長輩不主動打招呼,講話不經過大腦等等。
二、導致大學生行為失常的原因剖析
尤其在高校學生工作進入轉型期的今天,大學生思想特點帶有明顯的轉型期特征,對高校學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必須面對現實,積極尋求對策,努力增強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不難看出導致部分學生行為失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來自家庭教育的影響。
2.來自社會環境的影響。
3.來自就業、經濟壓力的影響。
4.來自高校學生工作的影響。
三、預警大學生行為失常的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預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預警教育方法是高校學工老師進行預防教育的一種實施的方法,是根據大學生在校的行為特點和大學生的一般成長規律,提前感應出大學生可能或將要發生的思想問題與行為偏差,在發生之前進行教育與警示,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防止思想問題與行為偏差的發生,將思想問題與行為偏差消滅在一開始狀態的教育方法。
(1)建立暢通的大學生信息控制系統
建立有效的學生信息溝通系統,相應的清除收集和處理信息時的障礙。學生輔導員要從一個小寢室開始,定期找寢室長談話,了解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以便做出合理的安排。
(2)確定重點預警時段、對象
根據大學生思想變化的規律和經驗,可確定大學生預警教育的幾個預警時段和預警對象。
在大學生學期開學初,大多數學生還沉浸在假期之中沒有及時轉變角色,在放長假之前好多學生心已不在學校,在期末考試之前由于平時沒有認真學習怕考試掛科而產生的心理焦慮,還有在季節變化時導致心理出現問題無法排解。
在高校,我們尤其要重點關注那些有自殺、暴力傾向,家庭貧困、言行舉止異常、特殊家庭 (單親、父母離異等)、家庭有重大變故者、個人經歷重大打擊、考試成績突然下降者、失戀、失意、新生、邊遠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并建立檔案,定期找他們談話,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
(3)要針對時間節點不失時機地開展預警教育工作
將“特殊問題,特殊對策,建立跟蹤教育管理辦法”和“共性問題,普及教育,建立常規教育管理辦法”相結合。既可采取單獨談話,直面交流的等形式個體說服教育,同時也可以組織組織學生專題學習學校的規章制度,了解畢業和取得學位所要具備的條件;介紹大學校園里因思想道德素質淪落、心理畸變、戀愛情感失控等各種不良因素引發的惡性事件等活動來警示教育。[1]
2.強化對大學生的心理指導
(1)定期輔導,及時反饋
(2)分解目標,逐步前進
(3)正強化為主,負強化為輔
總之,高校學生工作應當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方針,教會學生“學會認識、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高校學生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配合,齊抓共管,才能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
參考文獻:
[1]林澤紅,大學生思想政治預警教育方法探析[J].考試周刊 2007 第47 期:108-109
作者簡介:
周進進(1982.6-),男,漢族,江蘇如東人,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學工辦主任,團委書記,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