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杰
摘 要: 培養大學生政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是高校“概論”課教學的主要目的,這種目標的實現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熏陶、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等方式。考評機制是重要手段之一,傳統考核方式重知識、重能力傾向明顯。本文對人文素質目標考核手段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 考核 人文素質 時政評論 環保行動 志愿者服務
考核是評價被考核人是否完成某項任務或者達到獲取某種證書所要求的能力和技能的一種方法。考核既是一種約束手段,更是一種激勵機制,它就像一個導航儀、風向標,考核方式直接決定被考核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內容,決定被考核者人才素質的內涵和外延。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下面簡稱“概論”)課是高校“兩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該門科目的教學目標有三個層面: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人文素養目標。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各大高校的歷史使命,如果在高等教育中,僅僅完成了對大學生前兩個目標的培養,那么注定這個教育是失敗的。合格的人才不僅是有較高專業技術知識水平的人,而且是有較高人文素養的人。人文素質,從廣義來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從狹義來說指人文(文史哲藝)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它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這種素質可以通過文學、哲學、藝術、歷史等多方面取得。“概論”課作為高校里面一門特殊的思政教育課,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在培養學生愛國、敬業、守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自我批判和社會批判的能力和意識,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和對國家的責任感。
目前,高校“兩課”考核模式較之傳統的“一考定音”的方式已經有很大改進,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期末成績+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比例多采用平時成績60%+期末考試成績40%。據調查,目前很多高校加大了平時成績的力度,相對來講加大了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考評力度。這種考核方式較好地完成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測評,但對于人文素質目標的有意識測評始終都處于真空狀態。近年來我以作業為載體,嘗試了以社會責任感為核心的人文素質培養途徑。總結如下:
1.第一次作業——“時政評論”,夯實社會責任感形成的基礎。
具體操作方式是課前每班抽2-3個同學進行新聞分享和評論,算作一次平時作業,每個同學時間控制在3分鐘以內。滿分記10分。
時評就是對當前發生的新聞及其新聞中的事實或者新聞中表現出的乃至隱藏的問題,發表作者的見解,或者歸納、整理出新的結論或者觀點。簡單地說,就是評說一件事情、一個問題或者是針對幾件事情、幾個問題進行評說。
時評是新聞評論文體的一種,也是一種公民表達文體。在一個開放的時代里,它是公民表達見解的實用性文體。時評關注社會生活,緊扣時代脈搏,針對當下發生的焦點、熱點問題,做出迅即的反映,及時解析,當即批評,通過針砭時弊、引導輿論、提出建議,進而推動社會進步。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評論所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在關注家事的同時,關心國事、天下事。關注新聞,引導學生網上跟帖,課前發表時評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雖然學生的發言不夠專業,觀點不夠深刻,缺乏理性思辨的能力,有時還比較偏激,但教師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實和重要問題作出分析,可以旗幟鮮明地表彰先進,針砭時弊,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區分先進和落后、正確和錯誤;為學生解疑釋惑,為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形勢指明方向。潤物細無聲,在這個過程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發揮無形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2.第二次作業——及時組織學生參加時政知識競賽,增強關注時政的自覺性。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省中小學育人工作會議精神和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時政教育的指導意見》(浙教辦基〔2015〕70號)要求,幫助廣大師生養成關心國內外和浙江省時政大事的良好習慣,培養開闊的視野、發展的眼光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由浙江省師生時政知識競賽活動組委會籌辦的首屆全省大中小學師生時政知識競賽在2015年9月8號拉開了序幕。為方便廣大師生參賽,省教育廳微博微信“教育之江”、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高考”和“小學生時代”微信公眾號,將在2015年10月8日至16日期間,每天推送相關時政知識(共約100題),敬請關注。推送的全部內容將刊登在10月16日出版的《浙江教育報》上。時政知識競賽試題全部來自所推送的內容,其中小學生組共10題,初中生組、高中生組各20題,大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組、大學生組各30題,題型均為單項選擇題。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4G的應用和WiFi的覆蓋面變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學習等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手機上可以交友,購物、戀愛、看電影、做生意,做一切想要做的事情,微信的強大使用功能更是受到大家的青睞。10月8日新生正式上課,在引言中講述了“概論”課的性質和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責任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在課代表微信群里轉發了這個通知,并作為第一次作業進行了動員和部署。這種全新的作業方式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大家積極快速關注了微信公眾號,6個班共300名學生于10月28日全部完成了知識競賽題目。
3.第三次作業——環境保護我在行動,素養培養融入點滴行動。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都是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近幾年來黨和政府一貫的理念,新一屆政府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納入到社會發展的總布局。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大道理學生都明白,每次上課談及這個問題學生都侃侃而談目前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并呼吁每個人行動起來。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實際行動并沒有跟進。
鑒于這種情況,“概論”課第四次作業是:發動學生以寢室為一小組,在校園里進行走訪調查,進行一次環保行動。尤其是對第四節下課后教室亮燈情況做調查。從作業的反饋情況看,大家環保行動各式各樣,高質量地完成了本次作業。有些寢室是調查中午教室亮燈情況,有些寢室進行水龍頭滴水情況檢查,有些同學在宿舍樓進行廢舊電池的收集,有些同學進行寢室每天一小時的禁玩手機的約定,其中有個班級班長進行了一個倡議,在“概論”課堂教學中保證全體同學不玩手機,高質量地完成這次環保作業,課堂教學效果顯著,人文素質得到極大提高。
4.第四次作業——進行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愛心奉獻,責任感素質培養的重要形式。
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國家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希望能實現自身和民族的夢想。我們身處一個尷尬的時代,社會的精神環境不斷惡化,人與人的關系日漸疏遠,對和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人們表現得極為冷漠乃至冷酷。但是在今天,仍有這么一批人,他們不求回報,甘于奉獻,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們的身影活躍在扶弱助殘、救災搶險、環境保護、社區建設等各個領域。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那就是——志愿者;他們高舉著一面旗幟,那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志愿者精神是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的結合,志愿者精神既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又是社會責任感的重大體現,是每個人應該承擔的高尚的責任和義務。近幾年來,針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漠和缺失的現狀,“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實行志愿精神”,“讓做志愿者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直是貫穿于“概論”課平時作業的一項基本要求。具體做法是由班長牽頭,以學習委員、團支書、課代表為核心成員,聯系相關單位,以寢室為單位分批次地進行各項志愿者服務,或者自己尋求機會報名做各種志愿服務活動。
參考文獻:
[1]嚴萍昌.對改革“兩課”考試考核方式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4-12-6.
[2]陳曉莉,邵陽.高職院校兩課考試改革的探索和實踐.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20.
[3]陳文軍.創新教育下的高校考試改革探析[J].考試周刊,2012-1.
[4]彭順金,周怡,李新.高校課程考試評價體系對大學創新教育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教育教學論壇,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