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璟
摘 要: 當今社會的教育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讓學生能充分挖掘潛能和創造性。相應的,教學模式必須依據學生個性特點、學習風格等進行定制,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并逐步成為優秀的合作學習者。
關鍵詞: 地理教學 教學方式 主動學習
學校教育是由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兩方面復合構成的。在由“教”和“學”所構成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作為能動的個體,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教師的教決定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作用。學生剛接觸教材,對于學習內容一無所知,即使提前預習,也難以學會所有知識點。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幫助學生。
一、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原動力
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最好是刺激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它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主觀因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只有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其求知興趣,才能使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使他們主動探索,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他們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因此,地理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努力提高教學藝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地球和地球儀》一節,經緯網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為了便于初中生理解,以電影票上的座位號為實例,解釋經緯網起定位的作用。一是結合實例介紹知識點,二是用生活實例使其形成形象生動的概念。將抽象的概念轉變為具體實例,原本生澀的內容轉變為通俗易懂的知識,學生積極性自然就會得到提高,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突出學習主體,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應對的方法多種多樣,在這之中,討論就是讓學生普遍投入到學習活動的一種優秀方法。在教學中,對一些疑難問題或者是學生認識模糊的問題,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采取辯論形式進行教學。在《人口》一節,在了解我國人口分布東密西疏的時候,學生都發現東西部人口和資源分布的不合理,疑問為什么西部面積大但是人口稀少、東部面積小反而人口眾多,但是書上沒有明確答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課堂上采用討論形式,將學生分成正方反兩方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西部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均劣于東部,并且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宜大量人口分布,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三、指導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如此,學習之前也應當做好充分準備。這樣才能有備而來,知道自己讀懂了哪些內容,也明確了自己不理解的內容,上課時就能更容易地跟上老師講課的節奏,能更有針對性地關注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要讓學生做好提前預習,就要讓學生明白預習的好處。首先,像地理學科一周只有2課時,要在如此短暫的課堂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是非常緊張的,學生要熟練掌握知識點必須學會提前自學,預習內容需要獨立思考才能理清思緒,抓住要點和難點,因此預習是自學的基礎。預習能增強記憶效果。其次,預習能增強記憶效果。預習時無論對看得懂的知識還是看不懂的知識,都經過了獨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課上老師的講解、分析和自己進一步的學習,理解更深刻。最后,預習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系,使新舊知識組成合乎邏輯的知識體系,這有助于記憶。以《水資源》的第一節為例,該節要求學生掌握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特點。學生提前預習,一是可以了解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夏秋多冬春少的特征,方便課堂上對知識點的掌握。二是可以復習《氣候》一節中我國東西干濕差異顯著特點,形成新舊知識相呼應。
四、做好復習指導,強化知識結構
教師在學生對知識點的復習中應該起到重要作用。我認為教師在地理復習中應引導學生做好以下四方面。
1.重溫教材。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時間學完了一冊教材,會不同程度地遺忘以前學過的書本知識,因此教師在復習時,要幫助學生梳理整冊課本知識,使學生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
2.查漏補缺。在幫助學生整理課本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學生的許多漏洞便會逐步顯現,不同學生的薄弱環節各有不同。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對他們掌握知識的情況查漏補缺,對薄弱處進行反復訓練,重點強化。
3.講練結合。教師在知識的關鍵處一定要講到位,但不要講得過多,對于學生來說,能記全畢竟只是一小部分,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4.學以致用。教師要做到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也要讓學生學會在記憶之后進一步理解,學生記住了,不代表就會融會貫通,要結合具體題目,訓練學生學以致用,真正達到記憶、理解、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復習中國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特點的意義,學生記住之后,與長江三峽開發結合起來。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偌大的一條長江偏偏在上游而不是流量更大的下游修建水利樞紐。此時聯系我國階梯和階梯間落差大、水能豐富的特點,三峽正好位于二、三階梯分界線上,由此找出三峽選址的地勢原因。
地理學習是教師施教與學生學習的統一,教與學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讓學生接受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教與學存在于同一個過程中。教與學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彼此以對方的存在為依據。學生只有通過教師的組織、管理、調節和指導,才能真正了解科學的知識體系,掌握科學的認知規律;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和調節,只有在學生積極參與和積極配合的情況下,才能奏效。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可以理解為:“雙方目標一致,共同參與,協同配合,緊密聯系,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豐富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克先.學習心理學[M].福州: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1987:43-47.
[2]王雅珍,祁秀春.對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用的再認識[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