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軍 高彤菲
摘 要: 隨著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實行完全學分制。本文主要從學生、班級、教師層面探討完全學分制下如何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角度進行研究。
關鍵詞: 完全學分制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培養方法
隨著高校人數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逐年增長。從2000年畢業人數107萬,到2015年達749萬,特別是從2011年開始,國內高校應屆畢業生的規模以每年近30萬人的數量增長。應屆畢業生人數年年攀升使本科畢業生就業難成為學校、社會需要共同思考和改善的深層次問題。必須承認,一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將直接反映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水平和管理能力,就業競爭力是影響就業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響高校培育人才能力最直接最明晰的方式。如何結合高?,F有制度,優化教育教學改革,使之能實實在在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是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一、完全學分制與就業競爭力
完全學分制是一種把必須取得的畢業總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中各門課程及教學環節的總學時,確定每門課程的學分,設置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規定各類課程的比例,準予學生畢業的最低總學分。學分制有不同發展階段,學年學分制是學分制發展的一個階段,選課制度是學分制發展的萌芽,最發達的階段是完全學分制。在完全學分制的管理制度下,在一定范圍內將沒有專業的限制,沒有修業年限的限制。完全學分制的本質是把知識模塊化,設置足夠學分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培養學生的管理制度。由于在高等教育規模還不是足夠大的情況下,高等教育還沒有發展成為一個“供學生選購學分的市場”,完全學分制對修業年限的設置從原來的4年變為3~6年。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是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戰勝競爭對手找到合適才能發揮的合適工作崗位的能力,是全面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用人需求、促進個人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
二、當下完全學分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通過走訪各個學校,對滬上部分實行完全學分制制度的本科在校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詢問,收集各校調查問卷統計,發現當前實行該制度的大學所遇到的問題有極大的共性,總結歸納如下:
(一)學生層面
1.不同于以往4年制的大學生涯,完全學分制實行的是學生自主安排課程,在3到6年內均可畢業,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正因如此,學生上課數量不易控制,從小習慣了在老師、家長嚴苛教育下學習的中國學子,在大學自由自主的環境中思想日漸松弛,長期曠課,失去讀書興趣,影響畢業。也就是說,學生在大學期間對學習的自主自愿度的降低將會導致大學修讀時間的延長,最終導致其就業競爭力遠低于其他應屆畢業生。
2.對于有學習意愿的學生,該制度亦有不便之處,譬如容易選不到自己心儀的老師,對任課老師的教學方式不了解,教師成績評判標準參差不齊,等等。不論是沒有選到優秀教師的課程,還是為了考試成績選擇容易通過的老師,都會扭曲學生對于學習目的及意義的認識,不利于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及長久發展。
3.由于自由安排課程在規定時間內修完規定學分即可畢業,存在盲目選課、急于賺取學分的學生,強行提前修讀課程,最終造成無可挽回的后果。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就會明顯降低學習質量,培養出為湊學分而學習的功利主義者。
4.在實際考察中,部分學校存在為適應新的制度而縮減已有專業課程課時的行為,該舉措飽受非議。無可否認專業課程的學習在極大程度上服務于學生日后的就業,是學生工作的基礎與資本。縮減教學課時對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也有爭議;對于學生來說,對專業知識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認識將會成為其就業時的短板。在社會呼吁全面型人才培養的同時,專一型、技術型人才也是推動社會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大幅度縮減專業課課時是否利于優秀專業人才的培養,企業及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認可度是否會受到影響也存有爭議。
應對完全學分制導致的弊端,學校需要多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學生多為學校的不便著想,建立完善的完全學分制及全面的輔助制度的想法就是可能的。為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優化教育教學改革,減少新制度取代舊制度時必然會引起的爭論??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
1.完善選課制度。例如優化選課界面及系統后臺,增加教師的個人介紹及教學要求,開辟已修該課程學生評價一欄,使學生在選課前便可充分了解課程,減少學生選課、排課的時間。
2.學校應堅持保證不縮減專業課課時,提高各專業對專業課課程考核的標準;提高所開必修課課程的質量,保證每門課程“課盡其用”。對于喜歡拓寬自己、發展自己的學生,應給予其更大的選修課空間,不強求某方面的規定學分值,讓學生按照自我條件,合理選課,提高個人素養。
3.高校應構建一個由心理專家、優秀學生管理工作者、資深的教授等人員組成的咨詢小組,以便于及時發現和感受學生的心理變化,增加老師與學生面對面輔導學習、職業規劃、求職指導的機會。
(二)班級層面
完全學分制的存在及推廣對班級這一群體組織的沖擊極大。人是社會性動物,總是會喜歡和自己相熟的人在一起活動。然而學生自主自由選課導致同一班級的同學被分散在各個時間點各個教室上課,班級同學無法聚在一起,交流溝通的時間變少,班級凝聚力開始變得薄弱,學生團隊意識缺乏。班中除了班長和團支書作為橋梁通知學生各項活動,其他班干部的職位變得可有可無形同虛設;在中小學時代起著重要作用的班主任到了大學后連見面的機會也變得寥寥無幾,班主任不再是純粹的專職班主任,可能是一名輔導員,或是專業老師,他們需要更多時間研究自己的課題與項目,對管理班級中的各項事務精力受限。
綜合上述原因,班級內的班會和團組織活動很難開展下去,同學們無法理解班長乃至其他班委的用意和辛勞,從原先對班級活動的重視到后來無所謂的態度。同學間人心渙散,班委們的積極干勁漸漸被消磨殆盡。班級,這一個伴隨學生十年之久的團體組織,在完全學分制下儼然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失去了本應屬于它的意義,也丟失了學生本應存在的集體責任感和團隊意識。
毫無疑問的是,任何一家公司的應聘要求上都會明確指出應聘者須有良好的團隊意識及合作精神,這不是泛泛而談可有可無的空話,而是當今社會就業者能力所達成的共識。獨生子女從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態度,加之大學期間未能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缺乏集體感、不懂得合作的缺點在邁入社會后暴露無遺。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進一步完善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班委例會,例行的工作計劃公布等。優化班級會議與活動前、中、后期的各項工作,做到制度上的完善,干出實績。
2.建立公正嚴明的考核方式。一切決議都要公平公正、民眾選舉,班主任或輔導員作為監督,使整個選舉過程公開透明。讓學生深刻意識到這是一個班級,自己是這個集體中的一份子。
3.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習及生活小組,加大管理力度,營造互幫互助的氛圍;針對大學生所處年齡段做事漂浮急躁、缺乏專注度的問題,還需要創辦者能夠堅持且有成效地進行下去,培養其持久性。
4.建立全新的學生生活園區文化?,F如今同班的宿舍相鄰近,可以通過開展各類寢室活動增進班中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促進班級內同學和睦友好相處和相互借鑒學習??梢哉f,培育良好的寢室文化與完全學分制相得益彰,全新寢室文化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完全學分制下學生集體榮譽感下降的現象。
(三)教師層面
實行完全學分制選課,人員流動大是其中十分明顯的問題。傳統的學年制實行固定老師給固定班級上課,雖然不能說老師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都了如指掌,但是師生間還是有很多交集的,只要你想學就一定能從老師那有所收獲;在完全學分制下很多學生都表示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找誰解決。在學習生活過程無法找到合適的人幫助指引,將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也會對學生對未來的人生規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全面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度,挑選骨干教師作為本科生導師,明確導師會議周期,創建學生與導師交流的平臺;設置相關監管部門,使導師職責任務細節化、規范化,學校層面應時常做行風評議調查,及時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獲得反饋,優化現有制度。另外,實施教師定點坐班政策,開設心理講座及單人心理輔導,保證只要學生有問題,學校就可以提供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
三、結語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個性化、創新型人才,完全學分制為創新型人才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該制度的推行是多樣化市場的需要,其不僅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而且是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和社會進步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完全學分制在不斷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鑒于此完全學分制需要一個更加完善的體系支持,我們應與大學生建立溝通橋梁,密切關注社會就業動態,從學生、班級、教師乃至更多層面優化完善現有教學管理制度,由此才能使高校教學制度永葆活力,獲得良性發展;培養出當代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增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江天肅,張洪波,等.關于完全學分制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6):6-8.
[2]王瑞萍,樓旭明.大學生競爭就業力分析就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國教師,2007(S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