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莉娜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和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審美水平逐漸提高,也對音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著音樂美學學科的誕生與發展。但針對音樂美學發展的基本問題,還需不斷加大其研究寬度及廣度,為此,本文就音樂美學的基本問題做如下論述。
【關鍵詞】音樂美學;基本問題;審美藝術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03-01
從字面上理解,音樂美學學科兼具音樂與美學,是音樂學和美學的組成部分以及分支,它既總結了人類所有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也對研究音樂內涵的理論性學科。而所指的音樂美學基本問題,則受限于理論意識形態基本問題的范疇內。這在長期實踐研究過程中,經過無數學者的努力,無論規模亦或進程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學科性質等標志也更加鮮明,同時也涉及對基本問題的研究。
一、音樂美學的所屬范疇
(一)崇高美范疇。從語義學和倫理學理解,崇高一詞分“高大”與“高尚”之解。據前者文獻資料查閱可知,古人對“美”和“大”的內在聯系研究頗深,他們認為崇高美以“大”為外在形態,就崇高的形態而言,其宏偉壯觀極富威懾力;而就審美特征的表現形式,其具有龐大的結構,劇烈的矛盾沖突,以及大量的不協和因素。故而,與優美相比崇高美的威力較為特殊,能拓寬人類的精神境界,鼓舞人類的毅力意志,使其更為高尚。但鑒于各種音樂作品不同的具體內容,其對崇高美的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遼闊的海洋、奇妙的山巒等,音樂應重點關注壯美、寬廣及磅礴的氣勢,或清晰、或緊張、或驚險,不斷進行變化。此類代表性作品有《北方森林》、《大海》、《大峽谷組曲》等,都能使人感受到崇高美。
(二)優美的范疇。優美是音樂的主要構成部分,多指變現形態及描述,例如,馨心淡雅、空靈震神、清柔如水等。優美源自和諧,比如,田園牧歌式、團聚等的美。以我國古代古琴巨作《溪山琴況》來說,徐上瀛提出的二十四況,如宏、堅、速、細、健、溜、輕、遲、重、圓、潤、恬等,均是在描繪音樂的優美范疇。由此可見,無論如何時期人類對于音樂的審美,都可以說是對優美的審美,故優美是音樂審美最主要和重要的范疇之一。其代表作作品較多,包括《高山流水》、《我愛你,中國》、《空山鳥語》等。
(三)喜劇美范疇。所謂喜劇美即喜劇性,其主要有幽默詼諧、滑稽諷刺等表現形態,而喜劇美的審美范疇,則是指音樂作品的精神品質,能夠使人們在享受的過程中得到啟示。比如《搶親》、《跳蚤之歌》、《茶館小調》等作品,在讓人們感受到音樂喜劇美的同時,也在諷刺奚落現實的社會生活現象。另外,部分音樂作品并非通過模擬具象來體現喜劇美,而是直接借助其幽默風趣的風格,令人們受到啟示,感受到音樂的喜劇美,比如《小放驢》、《雙咬鵝》等。在音樂美學中音樂的喜劇美這種精神品質,是無法被取代的,能夠滿足人們積極樂觀、激情昂揚的審美需求。
(四)悲劇美范疇。所謂悲劇美及悲劇性,其不同于日常所指的悲慘悲傷的人事,而是一種客觀存在,本質上等同于崇高,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根據不同“音樂悲”的性狀,有悲涼、壯、切、憤等之分。代表作包括極富審美價值的《親愛的小孩》、《天空之城》、《父親》等。此外,純樂器的音樂作品,能從音調音色、旋律節奏等方面對“悲”的性狀進行形象地模仿。
二、音樂美學的基本問題
(一)美學特征及本質。對于美學本質的定義眾說紛紜,很難得到統一。但美感均源自社會實踐,可以說,其本質即人類欲望及感官的社會性。而美感的誕生發展、特征等各方面,也正是取決于這種本質。所謂“美”的東西,于人類而言均是具有實際意義和用處的東西。如果說功用是理想認識,那么,認識美則要憑借直感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美感屬于個人直覺性,是人類在直觀具體審美事物感受中,通過理性分析得出的結果。這種審美經驗體現在各種審美實踐活動中。另外,美感除去社會與個人的功能性、直覺性,也包括情感性。
(二)藝術價值及功能。音樂美學屬于藝術的范疇,而藝術具有補償、凈化、教育以及娛樂的功能。藝術可憑借虛幻補充、喚起現實,彌補人類局限性的生活經驗,也能示范人類精神世界壓抑、煩悶等情緒。同時,其對人類審美價值取向及創造能力,具有培養激發的功能,另外,藝術是閑時的填充,能讓人類產生娛樂體驗,達到愉悅身心的作用。
三、結束語
通過上文分析,音樂美學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各方各面的問題,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合理解答,首先應了解音樂美學的范疇,即崇高優美和喜、悲劇之美,了解這些范疇的獨特審美特質,同時更要關注美學和藝術的特征本質及價值功能,并嚴格遵循其發展規律,才能促進音樂美學學科獲得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暢言.淺談音樂美學基本問題[J].音樂大觀,2014,(5):152-152.
[2]曾文琳.淺談音樂美學基本問題[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2):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