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
摘 要:2010年國家先后出臺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相關政策。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政策機遇,中鹽紅四方如何抓住機遇,并通過對自身產業結構調整來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實現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資源整合;產業鏈;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
我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后,經濟結構的不合理變得越發突出,已成為阻礙中國經濟進一步高速發展的最大因素,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更加凸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垢病。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并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措施,足見中央對調整經濟結構的高度重視和治理力度。這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一、合肥化工企業現狀及特征
(一)現狀
2008年以前,合肥化工企業主要是由合肥四方化工集團、安徽氯堿化工集團、合肥江淮化肥總廠、合肥四方磷復肥公司等組成,四家企業均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改革前這幾家企業共有在職和離退休職工上萬人,產品規模不大但品種不少,產品處于不同的產業鏈條上或產業鏈的某一環節, 沒有形成有機聯系的結構體系,造成單打獨斗、無序競爭的格局,每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弱化,合肥化工企業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局面。
(二)特征
在原有格局下,合肥化工企業由于歷史包袱重,優勢分散,形不成合力,出現或實際存在著“四難”現象:
1、融資難。企業的債務都比較沉重,影響著自身的融資能力。
2、發展難。由于幾家化工企業都座落在城區,新建項目得不到批準,企業無法發展;由于各企業優勢分散,形不成合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和資源的浪費。
3、穩定難。就當時合肥化工格局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變化,有些企業隨時有可能造成資金流斷檔現象,隨時有可能因設備老化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隨時有可能因為污染引發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4、生存難。產品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價值創造能力較弱。產業鏈低端的地位決定了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對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成本代價過高。
二、合肥化工企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1、調整方向
實現合肥化工企業戰略重組、退城入園。2008年底央企中國鹽業總公司與合肥市的戰略合作,揭開了合肥市老牌化工企業升級改造的序幕,2009年8月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中鹽總公司對合肥市屬化工企業整合工作全面完成。根據合作協議要求,先后關停了市區三個企業的生產裝置,退城入園工作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2、調整思路
秉持“生態文明、循環經濟、集約高效、永續發展”的管理方針,組織實施中鹽合肥化工基地項目建設,成為煤鹽一體化、產品精細化、裝備現代化、管理科學化的循環經濟新型工業化企業。
三、中鹽紅四方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做法
1、整體規劃,為產業升級打下堅實的結構基礎。中鹽合肥化工基地項目立足于中鹽總公司的鹽業資源優勢和合肥化工的產業基礎,全面貫徹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產品鏈的相互銜接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打造中東部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化工產業基地。遵循“做好化肥,走出化肥”的原則,一期有農化、鹽化和精細化工三大系列產品,二期項目建設在已形成產業的基礎上,主要是以“農化-鹽化-精細化(化工新材料)”為基礎,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
2、技術創新,為轉型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合肥化工的退城入園不是簡單的復制放大,而是對工藝和裝備水平的全面技術升級和技術創新,走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之路。合成氨裝置引進瑞士卡薩利公司的低壓合成工藝;尿素工藝包是進口專利技術,引進國際先進的意大利斯納姆氨汽提工藝,著力打造成“國際同類型最優裝置”;純堿裝置采用我國自行開發的聯堿生產工藝;復合肥生產線除了具有傳統除塵模式外,還采用了先進的尾氣洗滌技術,不僅提高了排放標準,還降低了生產成本。鹽化工的燒堿裝置采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離子膜電解法工藝,糊樹脂裝置聚合技術引進國際領先的法國阿科瑪公司工藝,保險粉裝置工藝路線也是當今世界保險粉制造主流技術。隨著二期項目的推進,中鹽紅四方正在朝著將新區打造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的目標進發,以全面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3、管理創新,為促進轉型發展營造出管理優勢。在全公司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建立起扁平化管理體系,推行矩陣式管理;實行專業技術與行政管理并行的“雙軌制”;用精細化管理取代原先的粗放式管理;變成本核算為成本管理。健全成本管理網絡,提升成本管理水平,以成本控制為中心,解決綜合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增加收益。
4、文化創新,為促進轉型發展營造出和諧氛圍。中鹽紅四方在整合后,以統一性、先進性、創新性為指導,以中鹽文化為基本思路,形成了一套獨具個性和特色的企業文化,形成科學的“紅四方”企業文化體系,讓員工在企業文化的引導和滋潤下提升自我, 把員工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企業的共同目標和愿景上來,為促進企業轉型發展營造出和諧的氛圍。
5、明晰前瞻性戰略定位,營造轉型發展的戰略優勢。在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根據中鹽總公司的戰略部署,仔細謀劃,提出了扎實推進輕重資產結合、軟硬件建設結合、國有投資和股權多元化結合的“三個結合”的戰略發展思路。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企業管理精細化,建立健全適合新常態、新趨勢的內部新機制,大力推動公司“三個結合”戰略的落地,不斷增強企業活力和發展潛力。
6、增強盈利能力,不斷開辟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在企業不斷轉型的過程中,中鹽紅四方未雨綢繆,放眼未來,積極為企業的長遠發展進行著戰略籌劃:一是做大做強復合肥主業,堅持復合肥“走出去”戰略不動搖,實現復合肥的低成本擴張。二是建立中鹽紅四方現代農業科研實驗基地。利用合肥化工基地附近的土地,發展綠色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把工業旅游與農業,信息化與傳統工業產業等一并考慮,形成體系,使之產生效益。三是根據公司長遠戰略規劃,確定了以乙二醇為主項的二期項目規劃,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項目,從而實現從基礎化工向精細化工和高附加值產品方向轉變。
四、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效
1、產品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規模的擴大形成規模效益,帶來了制造成本的降低,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2、產品鏈形成互補優勢。土地資源集約利用,配套設施和公用工程利用最大化,農化、鹽化、精細化工均形成產品鏈,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配套建設的新型建材生產示范基地合理解決了園區工業廢渣的出路問題,減輕了環保壓力。
3、實現了合肥化工企業“退城進園”,職工得到妥善安置,且帶動了園區及周邊社居的經濟發展,保持了社會穩定。
4、形成了資源配置合理、技術先進的一體化生態工業生產模式,實現由傳統的單一發展模式向綜合型高附加值的經濟轉型。
2009年至2015年,在市場極其低迷的情況下,中鹽紅四方連續六年在中鹽化工系統中保持利潤第一的殊榮。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穩居中鹽總公司化工板塊第一陣營行列,成為中鹽總公司化工板塊的核心企業。在這變化的背后,是中鹽紅四方人以“調優產業結構,實現轉型發展”為目標,在不斷變革中探索出的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轉型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