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
摘 要:對話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通過提問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通過小組討論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在問題解答中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對話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對話教學;小學;數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5-0081-01
在新課改背景下,數學教學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進一步解決。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還處于感性時期,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表層上。要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就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從實際出發,采取他們喜歡的教育教學方式。而對話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學生的特點,可以幫助教師發現并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話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對話交流,包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及學生的自我交流,從而不斷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教師在授課中,要注重和學生進行互動,增進親和性,讓學生對數學充滿興趣。
一、通過提問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課堂提問是課堂交流活動的一種有效形式。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組織好學生的交流活動,教師應科學地設計課堂問題。很多教師課堂提問的形式意義比較重,提出的問題過多,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從而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另外,一些課堂提問是假設性問題,缺乏指引性,不能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思考、糾正學生思考的弊端。教師的課堂提問是有技巧的。首先,問題應該緊密聯系教材內容。其次,問題應該難度適當,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思考,從而讓學生自己得出答案,讓學生在交流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兩、三位數的加法”時,可以通過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為了培養學生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教師可以通過提出難度逐漸增加的問題幫助學生勇敢探索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提問“我們班一個有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多少人?”“這些小組一共有多少人?”。第一個問題是比較簡單的,學生在觀察之后可以馬上回答,第二個問題通過數數也可以馬上得出答案,而最后一個問題正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這時候教師再進入今天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大大提高。除此,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
二、通過小組討論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在數學課堂對話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也是指導者和宏觀調控者。所以,教師必須把握對話的度來提高學生交流的興趣和效果。首先,課堂對話的內容要豐富,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高效率的交流溝通。交流不僅僅包括語言交流,還應包括動作、眼神的交流和大腦的思考,還要用耳朵去聽取別人的意見。為了使交流過程更和諧,教師也應加入到學生的交流中,對學生的交流進行監督,并對學生的思考進行引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加強學生之間的對話。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教師在講解時,可以給出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點?”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學生之間的知識水平較接近,分組討論時學生之間可以進行無障礙對話,最后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等結論。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中,學生可以勇敢地表達看法,自由地發表意見,從而不斷提高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學生在聽取其他同學的觀點過程中,可以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在對話中掌握知識。此外,學生之間的對話,可以加深同學之間的情感互動,讓學生學會和他人交流,并且懂得欣賞他人。
三、在問題解答中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遇到不懂或不會解答的數學題目時,通常需要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在為個體的學生解決問題時,教師應該注重自己和學生之間的對話,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一些教師通常只是將題目的正確解法教給學生,并不關注學生為什么不會做這道題,這樣根本起不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作用。學生在教師的解答引導過程中,可以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也可以對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反思,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自我對話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以后再面對這類問題時能夠自行解決。例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時,對于題目“一個圓柱形水桶,底面周長為6.28分米,高為4分米,求水桶的容積”,有一個學生不會解答,向教師求解,但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應該通過底面周長求出底面半徑,然后求出底面積,最后求出水桶的容積,因為這樣學生只是掌握了這一個題目的做法,而并沒有真正掌握解題思路。在解答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提問逐漸引導學生思考:“求容積需要哪些條件?”“底面積和高。”“現在缺少什么條件?”“底面積。”“圓的面積怎么算?”“需要知道圓的半徑。”這時候,學生便知道可以通過圓的周長求出半徑,進而求出圓柱的底面積。通過問題解答,學生掌握的不只是一道題的解答方法,而是一種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蘇秀術.數學課堂的“生活化”與“數學化”[J].小學教學參考,2013(20).
[2]易增加.對話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