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愛 呂伶俐
完善我國高校審計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
●李長愛 呂伶俐
2015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后,相關單位對高級審計專門人才產生強烈需求,高校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在分析我國高校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總結了審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機制、課堂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平臺、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提出完善高校審計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對策建議。
審計學專業 實踐教學 審計人才培養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要求審計機關建立健全與審計全覆蓋相適應的工作機制,依法對屬于審計監督范圍的所有部門、單位、人員全面審計,實現審計全覆蓋。由此對高級審計專門人才的量與質提出迫切要求,高校審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受到應有關注。本文擬對我國高校審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進行初步探討。
(一)我國高校開設審計學本科專業的現狀
根據高考網和中國教育在線有關資料統計,至2015年,全國招收審計學專業的高校約103所,多數學校的審計學專業每年招收一個班,每個班50人左右,整體來看,其招生規模與會計學專業規模相比,差距較大,報考生源也沒有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專業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培養目標、核心課程設置與會計學專業,特別是會計學(CPA專門化方向)差別不明顯,就業時受歡迎程度不如會計學專業。
1、我國高校審計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目前我國高校的審計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可歸納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定位于培養通用審計專門人才,包括國家審計、CPA審計和內部審計人才。如安徽工業大學、廣東培正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蘭州商學院、哈爾濱金融學院、銅陵學院等。
第二,定位于培養某類或某行業審計專門人才。如南京審計大學側重于培養國家審計與內部審計人才;湖北經濟學院側重于培養內部審計人才;上海政法學院側重于培養某類審計項目人才如財務審計、績效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信息系統審計等;石河子大學側重于培養軍隊審計人才。
第三,定位于培養會計、財務、審計或經濟管理專門人才。其人才培養目標與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無明顯差別,如黑龍江財經學院、山東財經大學、山東交通學院、上海海關學院、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等。總體來看,各高校審計學專業培養目標與會計學(CPA專門化方向)專業的培養目標差別不大,特色不明顯。據調查,多所高校因會計學專業招生規模過大,為了增加會計學院(會計系)的專業設置個數,或為了緩解會計學專業不合理的超大招生規模,而被迫設立了審計學專業。
2、高校審計學專業開設的核心專業課程現狀。我國高校的審計學專業課程設置多是對會計學專業課程略作調整,即在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基礎會計學、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內部控制、會計信息系統、管理會計及成本會計的基礎上,添加少量審計學相關專業課程。關于審計學課程的設計,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有較完整的審計學課程體系。如安徽工業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山東財經大學、上海海關學院、上海政法學院、石河子大學、四川師范大學、銅陵學院、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等。
第二,將審計學課程分拆或增設1-2門審計學專業課程。如湖北經濟學院開設內部審計學等課程;貴州財經大學開設財務審計、計算機審計、建設項目審計等課程;哈爾濱金融學院開設審計實務、計算機輔助審計等課程;蘭州商學院開設審計學基礎、審計綜合實驗、計算機審計實驗等課程;山東交通學院開設審計學原理、審計實務、Auditing等課程。
第三,幾乎與會計學專業無差別。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僅是在審計學授課課時安排上略有不同。
(二)我國高校審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現狀分析
從審計學專業的全程培養方案看,目前我國多數高校都設置了較為完整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研、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等。不同學校對實踐教學環節的側重點、實施安排,有較大的差別。具體做法包括:
1、與會計學專業實訓內容相同。多數高校的審計學專業如此安排專業實踐教學,即給出一套模擬實訓資料(自編教材或選用統編教材),要求學生分別完成手工會計系統和電算會計系統操作,包括從記賬憑證到賬簿再到財務報表的全過程實訓。
2、在會計學專業實訓的基礎上,再完成一套校內審計綜合實訓。包括:模擬審計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報告終結階段的主要內容,從是否接受委托、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確定檢查風險水平和重要性水平、收集審計證據、完成工作底稿、出具審計報告,熟悉審計業務的操作全過程。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等。
3、部分高校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并重,有較充裕的校外實習基地。如湖北經濟學院,在校內會計綜合實訓、審計綜合實訓的基礎上,與省內排名靠前的十多家會計師事務所聯合建立學生實習就業基地,為需要集中實習的所有會計學、審計學專業同學提供實習崗位。
4、設計了較完備的社會調研環節,充實校內實踐。如浙江財經大學要求會計相關專業學生,分別在大一、大二、大三暑期完成經濟社會調查、企業調查和專業調查。學生不僅豐富了實踐知識,也提升了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
5、設置了較完備的全方位實踐環節。如貴州財經大學整合校政企三方資源,形成了開放、高效的創新創業實驗教學平臺,通過“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全方位的教學環境,發展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創業模擬實訓課程。
就業市場對審計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各高校也為培養應用型審計專業人才做了諸多努力,但整體來看,效果不盡如人意。根據課題組的調查了解,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隊伍薄弱、教師實踐能力不足
據了解,部分高校的極少數審計學教師曾經在會計師事務所任職、兼職,具有較豐富的實務工作經驗。多數審計學任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沒有參加過會計師事務所及國家審計機關的大型審計項目,甚至從來沒有走出校門。實踐能力的極大欠缺,嚴重影響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方案中人才培養定位模糊,審計特色不明顯眾所周知,審計學與會計學具有較高的關聯度,但審計工作與會計工作的目標、方法、路徑有顯著區別,目前多數高校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近似于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難以完成重能力強應用的高級審計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重考試輕應用、重CPA審計輕國家審計
幾乎所有高校審計學專業全程培養方案的總學分中,都有一定比重的實踐教學學分,占比約為15-25%。但理論教學課程排在學生學習興趣正濃的第二、第三學年,實踐教學課程安排在擇業考研的第四學年,多數學校的課堂教學目標明確提出服務于學生考研,案例教學與操作環節顯著不足。高校審計學核心課程教材多選用CPA考試輔導教材,即使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國家審計人才、內部審計人才的高校,審計學專業知識教學也側重于CPA審計知識,這與我國審計理論界對國家審計、內部審計研究不足,相關研究成果轉化為教材數量不多,也有一定相關度。
(四)實驗實訓條件不充足、實習基地較少
近年來,我國高校對于會計實驗室投入較多經費,整體來看,各高校會計實驗室硬件條件較好,市場上通用會計實驗實訓的軟件較為先進適用,基本上能滿足會計實踐教學的需求。但是審計實驗實訓軟件條件較為欠缺,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對審計實驗實訓不夠重視,硬件投入不夠,二是市場上通用審計軟件較少且不成熟,而各學校自行開發力量不足。另外,多數高校簽訂的審計學專業實習基地都是會計師事務所,鮮有國家審計機關,相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與高校會計、審計專業的密切合作,國家審計機關與高校合作過少。
高校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旨在為會計師事務所、國家審計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根據社會上對審計專門人才的需求,及高校審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從以下方面著手進一步完善審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一)打造專兼結合、能力互補的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
審計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審計專門人才的前提。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團隊建設措施:(1)“引進來”。根據人才培養的需求,聘請國家審計與CPA審計實務界專家,為審計學專業學生講授審計實務課程。(2)“走出去”。通過選派中青年教師到會計師事務所、國家審計機關掛職鍛煉,以及選派有CPA非執業會員資格的教師,參加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及各省級注冊會計師協會組織的注冊會計師行業執業質量檢查活動,整體提高教師團隊的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其實踐教學水平。(3)采取相應激勵與約束政策,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各種專業資格考試。
(二)建立校政行企密切合作、協同創新的人才聯合培養機制,以滿足強能力、重應用的特色培養要求
科學的培養機制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高校應借鑒國內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建立需求導向、雙進互融、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實務部門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由審計機關或會計師事務所等實務部門提出對審計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標準,高校不斷修訂完善培養方案,并保證方案的有效實施。
(三)改革基礎理論教學,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以解決案例教學不足、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問題
課程教學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點。針對專業課程結構與內容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應主要采取以下改進措施:(1)加強課程建設。實行課程建設負責人制度,以審計專業主干課程為重點,大力推進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2)優化課程體系。按照“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重應用”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對審計專業的課程結構進行調整,使之更加科學、合理。(3)更新課程內容。一是及時更新審計學相關系列課程教學內容,使之與我國最新頒布的國家審計、CPA審計準則保持一致;二是及時補充和完善校內審計模擬實驗教程,使學生的校內實訓的仿真性更強;三是下功夫開發、更新審計軟件,始終保持審計軟件的先進性和實用性。(4)強化課程教學實踐性。通過對中青年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效果。(5)豐富案例教學內容。通過廣泛深入的調研、大量搜集各類信息資料,組織骨干教師編寫國家審計、CPA審計案例教學庫,充實課堂案例教學的內容。(6)與實務部門共同開發審計專業主干課程。
(四)搭建條件優良、運行高效的實驗和實踐教學平臺,以滿足各實踐教學環節的軟硬件條件要求
實踐教學平臺是實現高素質應用型審計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搭建能滿足審計學專業教學需求的實踐教學平臺,是每個高校審計學專業辦學都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設措施:(1)充分利用高校資源,與國家審計機關、注冊會計師協會及會計師事務所聯合,共建優質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2)構筑“四維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即融校內專任教師、專職實驗員、審計實務專家于一體的實踐教學隊伍;融校內審計實驗室、審計機關、會計師事務所于一體的實踐教學場所;融單元模擬實習、課程模擬實習、綜合模擬實習于一體的實驗教學體系;融實習調研報告、畢業論文、執業資格于一體的實踐教學效果。(3)高校教師與實務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實訓、實習。學生在畢業實習和社會實踐環節中,圍繞實習計劃內容,參與政府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全過程等工作,在學校及實務界雙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實習任務,并接受雙重考核。
(五)革新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途徑。本文提出以下改進建議:(1)在教學方法方面,針對傳統課堂教學“灌輸式”方式為主、缺乏互動、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知識向職業判斷能力轉化率低的狀況,積極探索“課程導向、高效互動”教學模式。一方面合理規劃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課堂提問、討論、案例教學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及效率。(2)在教學手段方面,根據審計學專業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大膽突破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情景教學、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系湖北經濟學院教學研究課題〈20130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會計學院/湖北會計發展研究中心)
1.何迎春.2014.高等院校審計學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的研究[J].知識經濟,1。
2.李娜.2013.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審計實務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3。
3.劉世全.2013.基于實踐核心的審計學教學模式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3。
4.沈征.2011.基于實驗視角解析審計技術與方法——審計課程實踐環節教學的創新[J].中國注冊會計師,5。
(本欄目責任編輯:鄭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