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燁鑫,朱起德
(湖北民族學院 藝術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文化生態學視域下土家織錦的發展困境與對策研究
李燁鑫1,朱起德2
(湖北民族學院藝術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土家織錦是土家族所特有的編織藝術樣式之一,承載著土家族的傳統文化。近年來,土家織棉所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致使其發展面臨諸多的困境:土家織錦的文化內涵不為大眾熟知、紋樣單一化和同質化、傳承人老齡化等。構建適宜的文化生態環境、積極實現傳統紋樣的創新與發展、傳統織錦與工業化的有機融合、保護與培訓土家織錦傳承人等措施能有效傳承土家織棉工藝。
文化生態學;土家織錦;困境;對策
文化生態學是一種將文化學與生態學的有關研究方法交叉所形成的新興學科。該學科主張從人、自然、社會和文化的維度出發,探尋相互作用的各個變量對文化的產生、開展與發展的影響,其目的在于通過探討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進而找到文化變化的原因與發展的策略。土家織錦,又稱 “西蘭卡普”,不僅是土家族兒女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是承載土家族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重要藝術樣式??蛇@樣的文化瑰寶,卻在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土家織錦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本文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分析土家織錦的發展困境,并提出解決策略,進而彰顯與傳承土家族傳統文化。
作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土家織錦在其誕生之初便深受生態環境的影響。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圖案樣式——船船花,主體紋樣邊上的白色線條象征著波光粼粼的水波,簡化而成的六邊形依次排列,通過不同色彩的巧妙運用和靈活變換,使其主體紋樣生動、活現,如同輕快的小舟一般。因為小船是靠河而居的土家族兒女在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所以勤勞樸實的人們便以此為圖案樣式,編織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以祈求神靈的庇護,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幸福。船船花僅是土家織錦因受到生態環境影響得以應運而生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其圖案來源于生產生活的還有粑粑架、豆腐花、椅子花和桌子花等。同時,土家兒女也細心地發現了自然界中的美,創作出了巖墻花、大爛枯梅、小白梅和蓮蓬花等圖案。當然,其所創作出的傳統圖紋樣式的來源也不僅限于此,傳說故事中的龍、鳳,動物界中的貓、蛇、獅子等也紛紛成為創作的靈感源泉,被編織成一幅幅美麗生動的土家織錦。土家織錦體現了深厚的生態意蘊,縱觀土家織錦的歷史流變和其創作過程,總體上呈現出動態變化性、相對穩定性和創新性的特點。
第一,土家織錦的動態變化性。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會以固定不變的形態生存和發展,與先前土家織錦的配色方式相比,如今人們不再墨守陳規,在 “崇黑忌白”的總體基調下,顏色的運用更加靈活。這一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創作主體的感情和審美認知逐步趨于創作過程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迎合文化生態系統的變化,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市場受眾。
第二,土家織錦的相對穩定性。文化的變化是絕對的,但其在變化的過程中卻依舊會體現出相對穩定性。土家織錦傳統紋樣中的主體圖案樣式歷經多年,卻依舊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即使文化生態環境在發生激烈變化,外來強勢文化侵襲的程度日趨猛烈,本地文化的創作者和消費者總是會不約而同地呈現出 “天然”的排異性,樹立起自我保護屏障,以此來保證自我文化形態的穩定。
第三,土家織錦的創新性。通覽土家織錦傳統圖紋樣式,其中紋樣多為花鳥魚蟲等自然之物或傳說故事中的瑞獸,鮮有涉及人物的。例如在 “龍鳳花”中用簡單的幾何圖形所形成的夸張人物形象,但是所占篇幅極小,且以輔助紋樣出現,極易被大面積的龍、鳳圖案所淡化。但是近些年來,市面上先后出現了一批以反映人物為主的土家織錦,如 “毛古斯”(渾身長毛的打獵人)等,細致的人物形象一反先前之常態,一種藝術樣式巧妙地傳達出兩種土家族傳統文化,可謂是別出心裁,大膽創新。此外,較之從前,目前創作主體在創作紋樣時更加注重寫實風尚,視相似為美,即追求 “錯彩鏤金”之感,但傳統織錦卻以 “芙蓉出水”為佳,以背后所反映的祈神求福之意為重。這一舉措體現出與時俱進和大膽創新的特征。
這些特征的出現正是由于土家織錦在變與不變的矛盾下左右不定所形成的,而導致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便是其所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
土家織錦在土家族聚居的土地上已傳承上千年之久,曾經歷過輝煌,被眾人所熟知,但由于近些年來社會發展的變革和人們思想價值觀念的變化,導致土家織錦逐漸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肥沃土壤和生態環境,在外來文化和機械設備強勢侵襲下呈現出蛻變和衰落的態勢。
黃柏權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3次沖擊做過論述: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對傳統文化的否定;第二次是1966-1976年的 “文革”期間 “破四舊”對傳統文化的大批判、大破壞;第三次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的現代化沖擊[1]。前兩次的沖擊顯然是因文化生態環境中政治制度的改變而引起的,第三次則是由于經濟體制的全球化轉變而所帶來的文化全球化趨勢使然。
第一,土家織錦的文化內涵不為大眾熟知。近些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大眾的文化視角從先前的模式化框架中解放出來,并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逐漸趨于以娛樂性和消遣性為主流的價值評判標準。對于傳統的意識形態,特別是凝聚這種意識形態的民族性藝術被有意或無心地消解。作為凝聚土家族文化內涵的傳統土家織錦,因其背后所蘊藏的含義較深,形象較為抽象,從而僅有少部分人熟知其中的真正含義,所以無法被大眾理解和消費。例如傳統紋樣中的 “梭欏丫”,其創作靈感不僅來源于梭欏樹,而且 “梭欏樹,梭欏花,梭欏樹上開紅花,梭欏樹下有人家”這一土家族兒歌也是其創作的主要依據。相傳,土家兒女在有所祈求時,會折下一枝梭欏樹的枝椏埋在土中,來年待到發芽開花,美夢便可成真??此坪唵蔚膸缀卧煨退纬傻募y樣背后卻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認知和情感寄托,這是大眾所不知曉的,也是造成土家織錦在傳播過程中出現障礙的原因。
第二,土家織錦紋樣的單一化和同質化。在文化市場化運營機制的當下,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土家織錦也大膽地選擇與市場化運營模式相結合,并逐步呈現出產業化的特點。迫于迎合大眾的消費習慣和審美心理,土家織錦在編織的過程中逐漸放棄反映自然之物的傳統紋樣,側重于銷量佳的美好寓意類紋樣編織,特別是 “改土歸流”之后,明顯受到了漢文化影響。例如龍、鳳等題材普遍受到大眾的青睞。此舉不僅貼近了漢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市場接受度,而且還可以更好地提高織錦銷量。但是這卻致使土家織錦逐步呈現出單一化和同質化的特點,在嚴重挫傷織錦創新的同時,也逐漸消解了土家族傳統文化,影響了其傳承與發展。
第三,土家織錦的傳承人老齡化嚴重。如今土家織錦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困境便是傳統工藝人才的缺失和織錦技藝無人傳承。根據 《撈車河村土家織錦現狀調查表》整理顯示:目前社會公認的撈車河流域土家織錦原生態最好的撈車村,2006年夏,全村183戶人家,126戶有織機,會織錦的130戶,但仍在堅持織錦的只剩10 戶11人,人平均年齡為46.8歲。村里會織錦的已有90人外出打工而不再織錦,情況不容樂觀。據另外一篇以土家織錦原生地的中心——葉家寨為考察對象的論文調查顯示,葉家寨是一個有300多戶人家1 000多人口的大寨,目前尚能織錦的僅有60余人,20多人外出打工,20余人留在家中偶爾織點土錦,有1/3的人已 “洗手”不織了。這些藝人的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70歲以上尚能織錦的老藝人有3人,30歲以下能織錦紡紗的竟找不出1人。葉家寨的年輕小姑娘,沒有考上學的都外出打工。土家織錦在歷史上繼 “文革”時期之后,出現了第二次斷代[2]。目前,土家織錦的創作者呈現出嚴重老齡化的特點,年輕人更加趨于追求經濟效益高的工作,費時耗力且收效較慢的傳統手工技藝無人繼承。除以上所述的原因之外,土家織錦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傳統顏料制作工藝的缺失和傳統紋樣流失等困境。
第一,構建適合土家織錦生存的文化生態系統。既然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是土家織錦得以生存的前提,那么構建適宜生存的文化生態便成為了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措施。較之當下新興文化,土家織錦這一類型的傳統文化更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政治動向所衍生出的決策和規章制度往往可以形成較好的社會保障。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土家織錦當前所遇到的發展阻礙和困難,國家的扶持和引導必不可少,只有國家從宏觀上進行調控,相關部門出臺有關政策,文化管理部門積極配合,土家織錦才有健康發展和有效保護的可能。但是,扶持雖然可以及時有效地促使其發展,可過度干預又會致使其產生依賴心理并滋生惰性,因此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分寸,切不可矯枉過正,弄巧成拙。
第二,積極實現傳統紋樣的創新與發展。文化生態的構建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所以土家織錦以靜止不動的固態化發展模式等待生存環境的優化,從而以此來解決當前所遇到的發展困境中的問題顯然不切合實際,也并非明智之舉。依據斯圖爾德所述 “文化即適應”這一觀點,作為土家族自身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所形成的藝術 “活化石”——土家織錦應該積極適度地改變自身藝術風格和藝術形態。但是,由于其所蘊含的意識形態極具個性化和獨特性,其他民族因為缺乏相應的文化底蘊和知識積累,故而無法理解和產生相互確證,審美趣味因此驟減。所以,土家織錦在堅持本民族傳統圖紋樣式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兼容并包,大膽創新。圖案來源也應多關注其他地區或民族的生態環境、傳說故事等,從而創作出具有普遍性的織錦紋樣,以此被大眾更好的接受和消費。
第三,傳統織錦工藝與工業化的有機融合。既然文化產業化成為主流趨勢,土家織錦在發展自身的同時,借助工業生產這一輔助性手段不失是一種良好的發展模式。從文化生態學理論中的 “整體論”觀點出發,由于文化的所有功能都能夠彼此的相互利用,并在這種利用中相互交融,所以,傳統文化亦可與工業化生產相結合。這一舉措不僅會致使土家織錦的產量不再受到手工耗時問題的制約,而且批量生產的必然結果是市場占有量會大幅度提升。但前提是應建立在傳統織錦有所創新的基礎之上的。另外,土家織錦在與工業化生產相結合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面臨市場競爭,所以多方位、角度、眾模式、大力度地宣傳必然是提高知名度的重要舉措。同時,行業內部健全有效的競爭機制也尤為重要,我們應以市場承認度和行業內部的自我評判為優勝劣汰的至高準則,切忌以一邊倒的評判方式決定其優劣。
第四,保護、培訓土家織錦傳承人。作為創作主體,土家織錦技藝的傳承人對其傳播和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們是堅守在這一藝術樣式陣地的領軍人物,于是對于他們的格外關注和保護就顯得極具價值。例如,湖南湘西州與諸多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一同建立了 “湘西民間美術實驗基地”,除了開展有關土家織錦的社會科學研究外,也積極投身于相關教學和培訓工作之中,從而引導土家織錦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傳承人往往具備織錦的技藝,可缺乏市場銷售意識,即產銷脫節,因此對于如何建立本民族自己的土家織錦品牌,怎樣做到產有所銷,以及如何適應市場化的文化生態環境便成為了所要教授的重點內容??梢?,對于傳承人的有關培訓也是促使土家織錦銷售和發展的重要環節。
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土家織錦的生存和發展的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和擁有較好的市場回報,就必須積極應對當前的市場氛圍和殘酷的競爭機制,走一條與商業化模式相結合的道路。在該問題的研究上,文化生態學科的引進和交叉運用,有利于找到其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從而構建起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并積極探索解決當前民族文化自身所遇到的發展困境的有效舉措,以促使其健康有序的發展。因此,基于文化生態學視角下土家織錦的發展狀況和出路研究便具有了積極的現實意義。
[1]黃柏權.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及保護對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44-51.
[2]龍湘平.衰落與蛻變——土家織錦工藝現狀考察的思考[J].裝飾,2005(12):83.
[責任編輯:慶來]
J523.173
A
1674-3652(2016)04-0031-03
2016-03-25
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武陵民族地區民間藝術團體變遷研究”(13CB134)。
李燁鑫,女(土家族),湖北巴東人。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