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淋淋
(皖西學院思政部,安徽六安 237012)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困境與改革策略
盧淋淋
(皖西學院思政部,安徽六安 237012)
[摘要]心理問題引發的悲劇,引起社會各界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大學生作為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是社會研究的熱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開設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為此,學校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將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滲透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使得心理健康課程成為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改革策略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當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國家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任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大多數高校中廣泛開設,已經成為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著推動作用[1]。如何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困惑,促進學生的心理和諧發展,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是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矯正,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發展性指導,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知識,真正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困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各高校普遍以通識課形式開設,但由于對本科通識教育的理解還存在片面性,且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學校存在經費不足,專業教師缺乏,課時較少,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導致課程在開設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
2.1課程設置不合理
各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本都在大一開設,但大學生在不同的年級面臨的問題不同,所以在后續的學習中應該考慮開設相應的課程,以幫助其他年級的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順利解決。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時有限,一般從12~32節不等。課時的緊張使得教師在教授時只能一帶而過,幾乎沒有時間進行實踐性的活動和訓練。基于其通識課性質,課程通常為大班教學,班額多達一兩百人。人數多、時間短,對教師組織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挑戰。
2.2課程目標片面
很多學校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還缺乏根本性的關注,學校的發展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不一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上,一般學校的課程目標是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其最終目標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這種以問題導向為主的目標設置,關注點在矯正性目標上,而發展性目標,即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常被忽視。在這種課程目標的設置下,很多大學生學會了避免負面情緒,知道自卑、嫉妒等各種不良人格是怎樣形成的,卻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積極情感體驗能力,培養自己樂觀、自信的積極品質。
2.3課程內容過度理論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公共課,如何能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真正提高心理素質,教學內容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應基于學生的需要設置教學內容[3]。目前,大多數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如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情緒、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等為內容,導致心理健康課程成為心理學知識普及課。理論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結合效果不夠理想,課程內容設置與學生的實際接受度存在一定的差距。
2.4教學手段靈活性欠缺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這導致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價值也沒有體現出來。所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刻不容緩的任務。
2.5教材選用缺乏針對性
目前,我國市面上已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種類繁多。從內容上看,這些教材都側重于心理發展規律知識的講解與指導,與高校大學生平時學習生活聯系不夠密切,與大學生實際心理需求相差較遠,缺乏針對性。
2.6考核體系單一
有些學生存在較重的功利心,他們認為上課就是為了獲得學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一般為考查,主要通過平時成績和作業綜合考量,難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策略
3.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
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也不能疲于應付問題發生后的各種補救。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前,且不能將目光局限在少數有問題的學生身上,而是要面向大多數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幫助他們適應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他們健康成長。所以,高校應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充分利用課程的優勢[4]。在課程的設置上,應該增加心理健康課程的學時。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應當盡量避免開設100人以上的大班教學。同時,應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讓心理健康課程發揮最大效用。
3.2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讓學生學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開發自己心理潛能的一些方法,如正確對待自己的優缺點、合理調控自己的情緒等,而不是僅僅傳授如何識別強迫癥、抑郁癥等各種心理疾病。對不同年級應設置不同的教育內容,以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當今相關的教材繁多,致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取舍困難、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來進行選擇。比如大一學生,面對現實與理想中大學生活的差距,容易產生心理上的落差,他們更多需要適應性指導;大二、大三學生面臨的是復雜的人際、情感及學習問題,應注重指導他們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培養他們的耐挫力;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四學生,應對其開展就業心理指導,減緩他們的心理壓力。
3.3豐富教學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所以,教師應創設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除了傳統的課堂討論、案例分析之外,還可采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心理素質拓展、心理情景劇、辯論賽等形式。這些豐富的教學活動形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成長[5]。
3.4采用多樣的課程考核
目前,學生的成績主要采用課堂考勤、課堂發言、作業等評價。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在評價學生時,除了理論知識的考核外,還應考查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心理素質訓練效果并非立竿見影,需要一個內化的積累過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并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要考慮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性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評價。
3.5發揮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的滲透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是指滲透在學校文化環境中,能夠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潛移默化作用的諸多因素。充分發揮學校文化、班級文化、寢室文化對學生心理的暗示性,如開設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欄,通過校園廣播播放心理知識,張貼宣傳標語和心理圖片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辯論賽、心理電影播放等[6]。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老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活動,開展大學生自我認知探索輔導、人際關系輔導、學業壓力輔導、情緒自我管理輔導、戀愛心理輔導、生涯規劃心理輔導等心理訓練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參加,使活動更具有針對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成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交流的重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及時更新心理健康網站內容,采用微信、QQ等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等,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時時刻刻滲透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參考文獻]
[1]李麗.團體咨詢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43-45.
[2]林澤玉,張恩良.問題與對策: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42-244.
[3]余欣欣.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師問題[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36-40.
[4]程美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的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0(18):146-148.
[5]宋志英."三位一體"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與實驗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35-139.
[6]馮桂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A2):95-96.
[收稿日期]2016-03-30
[基金項目]安徽高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大學生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學習能力評價及其應用研究”(2013SQRW055ZD);安徽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究”(2014jyxm297);皖西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研究”(WXSK201625)。
[作者簡介]盧淋淋(1985- ),女,助教,碩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6-0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