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2)
?
主客體視域下的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
李俊峰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2)
[摘要]新媒體的交互性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明顯優勢。新媒體能夠有效地促進教育主體實現身份轉換,增強受教育者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豐富和發展新媒體形式、轉變教育主客體的角色觀念、構建良好的新媒體生態是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優勢得以發揮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優勢;主客體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交互性使新媒體平等、自由、互動等顯著優勢。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疇,二者長期存在著角色對立、交流代溝等問題,這嚴重地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新媒體因其自身的諸多優勢,能加快教育主體身份的轉變,促進教育客體主動性的發揮,實現主客體之間的有效溝通。在新的條件下,充分挖掘和發揮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是思想政治教育推進自身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迫切需要。
一、新媒體的內涵與特征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而言的以互聯網為技術依托的現代傳媒形式的總稱,學界對新媒體的內涵眾議紛呈。有學者認為新媒體是“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所有新的傳播手段或傳播形式的總稱”[1]。也有學者認為新媒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介質為依托,以有線或無線等方式進行信息傳送的一種媒介形態”[2]。筆者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概念,“新”建立在對傳統媒體信息傳播能力局限的突破之上。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和儲存存在缺陷。新媒體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綜合實現信息傳播、儲存、共享功能。
新媒體作為網絡新興傳播媒介,具有諸多特點,例如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跨時空性以及信息容量大、信息覆蓋面廣等特征,但是這些特性往往是相互作用的,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而言,其最顯著的特性是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新媒體創設的個人網絡終端,使每個網絡用戶都具備了信息發送和接收的自主性。新媒體有效地避免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權威性”,信息接收主體獲取信息的渠道獲得極大的拓展,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得以減弱,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交流途徑逐漸擴展,交流角色逐漸轉換,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新媒體對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收者的一系列轉換促成了新媒體交互性的實現。首先,新媒體具有信息反饋功能。通過新媒體,信息接收者在接收海量信息的同時還能表達自己的觀點。網絡環境中受眾的身份都是匿名的,用戶沒有在現實社會中公開表達觀點的后顧之憂,信息接收者之間、信息接收者與信息發布者之間能夠就信息本身展開激烈的討論。其次,新媒體的優點在于其給觀眾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服務和多重信息選擇權利,受眾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信息內容,受眾參與信息交流、表達自我觀點的熱情得到提升。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正是對新媒體的交互性的彰顯,這兩大特征使新媒體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具有平等、自由、互動等顯著優勢。
二、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優勢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而言,新媒體的優勢聚焦于教育主體身份的轉變、教育客體主動性的提升以及教育主客體溝通方式的優化三個方面。
(一)促進教育主體的身份轉變
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在教育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往往會造成教育主體誤解自己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掌控者;這種主導地位會讓教育客體誤認為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首先,新媒體改變了教育主體的“掌控者”觀念。新媒體極大地擴展了教育客體獲取信息的渠道,教育主體不再是教育內容的唯一來源。通過不同的信息獲取渠道,教育客體可以接收來自社會各個領域的信息,教育主體對教育信息的壟斷性不復存在。教育信息獲取途徑的擴展,使教育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獨立地開展自我教育,教育主體難以直接干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其主導者身份便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參與者的身份。其次,新媒體實現了教育主體由主導者向引導者的轉變。新媒體具有交互性,教育主體發送教育信息更傾向于觀點表達和信息發布。教育客體主動接收教育信息,并且可以匿名地與教育主體進行交流和討論,教育主體在交流和討論過程中可以充分解讀教育信息,并逐步引導受教育者接受信息,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這種去灌輸化的理論解析和引導,創造了一種“對話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引導受教育者更好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升教育客體的主動性
如何提升教育客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困擾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題。新媒體隱藏了傳統媒體的灌輸色彩,強化了媒體的信息反饋功能,實現了個性化的信息服務,通過新媒體呈現在教育客體面前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客體的主動性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首先,新媒體為教育客體提供了信息反饋渠道。新媒體極大地活躍了信息交流空間,受教育者只需要接入互聯網就可以就將自己的觀點呈現在教育者面前。網絡虛擬社區等信息交流組織的出現,擴展了受教育者交流和反饋信息的途徑,對提升受教育者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新媒體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色彩。新媒體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服務,每個人都擁有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的雙重身份,信息的發送主體突破了傳統的“教育者主體”限制,受教育者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網絡數據終端隨時隨地接收海量的信息。此外,通過新媒體,受教育者還可以自主地選擇信息,信息選擇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灌輸教育的現實基礎,受教育者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得以提高。
(三)優化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溝通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的社會實踐活動”[3]。這種“施加”教育使教育主體與客體的交流產生了阻隔,教育主體施教、教育客體受教已經成為人們的定勢思維。新媒體能很好地變“施加教育”為“溝通教育”。首先,匿名溝通為教育主客體的互動奠定了基礎。在網絡空間內,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網絡代號,教育主客體的交流事實上是“符號”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方式讓教育客體擺脫了現實環境中的多重顧慮。互不相識、互不在場的討論,在無形中拉近了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距離。其次,新媒體的交互性決定了其具有主客體銜接功能。新媒體賦予了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平等的信息發布、接收、選擇權,這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傳遞模式,對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溝通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新媒體能實現主客體的角色互換。新媒體使每個網絡用戶既是信息發送者又是信息接收者,這種雙重身份使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互換角色成為可能。這種角色的互換過程有利于增進主客體之間的感情,激發兩者的情感共鳴,對促進彼此的溝通具有積極作用。
三、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發揮的基本途徑
當前,找到影響新媒體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的因素,探索優勢發揮的途徑,是網絡環境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亦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一)拓展和優化新媒體形式
形態各異的新媒體形式是新媒體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的基礎平臺。目前影響較為廣泛的新媒體形式主要有博客、貼吧、電子郵箱及微信、QQ等即時通信群組。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的種類日益增加,拓展新媒體形式、豐富人們的信息交流途徑成了新媒體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的迫切需要。當前,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性,建立諸如官方公眾號、網絡資源服務中心、校園公共論壇等集線上與線下、交流與反饋于一體的互聯網平臺,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與反饋功能,拉近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距離,促進二者角色的轉變與融合,是拓展新媒體形式的主要方向。在拓展新媒體形式的同時,現存的新媒體形式存在的一些問題亦是影響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發揮的重要因素。例如,部分網絡交流媒體虛擬性、開放性不夠高,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性減弱,不利于拉近主客體之間的距離。因此,對于現存的新媒體形式,要在堅持嚴把準入關卡的同時,給予媒體用戶充分的自由交流空間,促使信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得到充分的交流。
(二)轉變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角色觀念
新媒體有助于轉變教育主體的身份、提升教育客體的主動性、優化教育主客體的溝通方式,這些優勢的發揮需建立在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自身思想觀念轉變的基礎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對象都是人,轉變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角色觀念、以正確的觀念指導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充分發揮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的重要舉措。首先,教育主體要準確定位自身的角色,將自己定位為一般參與者,享有與其他新媒體用戶平等的權利與地位。這是提升教育客體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實現教育主客體角色轉換、拉近主客體關系的前提與基礎。其次,教育客體要轉變自身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受動者的觀念,克服以往單向接收教育而不參與信息反饋和觀點表達的學習弊端,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新媒體用戶,擁有信息接收和信息交流反饋的雙重權利,具備信息接收者和發送者的雙重身份,積極參與信息互動與交流,拉近自身與其他信息主體的距離,這是促進教育主體身份轉變、推動主客體角色互換的關鍵。
(三)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生態
新媒體是高尚思想道德觀念的傳播者,是正確社會輿論的導向者。但是,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一些新媒體為了增加收視率而傳播低俗甚至虛假信息,給受眾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和關注焦點。這造成了新媒體角色定位的偏離,忽略了新媒體的社會作用的發揮,“大眾傳媒的第一角色應該是公共信息平臺和公共論壇,其次才是經濟利益的創收者”[4]。因此,應當積極構建良好的新媒體生態,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的發揮提供環境保障。首先,魚龍混雜的網絡使多元社會思潮得以廣泛傳播,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信息交流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其次,新媒體要加強道德建設,結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建設,完善新媒體的道德規范體系,加強道德自律建設。新媒體傳播信息的主動權掌握在新媒體用戶手中,加強新媒體的自律既需要新媒體自身努力營造健康的信息傳播環境,還需要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在交互融合的過程中積極開展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教育,為新媒體自律提供有力的保障。
新媒體具有促進教育主體身份轉變、提升教育客體積極性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交流的優勢,這些優勢奠定了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前提。新的條件下,及時有效地發揮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是促進政治教育的發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迫切需要。擴展新媒體形式、轉變教育主客體角色觀念、構建良好的新媒體生態是發揮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2:4.
[2]馮剛.新媒體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9):5.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樊葵.傳媒歧視:論當代信息傳播的不平等[J].中國傳媒報告,2003(3):112.
[收稿日期]2016-01-14
[基金項目]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特色優勢研究領域項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簡介]李俊峰(1992- ),男,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7-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