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
(鳳城市通遠堡林場,遼寧鳳城 118105)
?
探索林下經濟模式 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馬穎
(鳳城市通遠堡林場,遼寧鳳城 118105)
摘要:林下經濟是一種高效的林業循環經濟,是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促進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林下經濟的模式多樣,包括林—藥型、林—菌型、林—養型、林—菜型、林—果型、林—游型等,但經過多年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林下經濟產業的健康發展。本文對林下經濟的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林下經濟;產業模式;問題及對策
20世紀 90年代末,按照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我國明確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提出逐步減少商業性采伐規模,進一步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逐步實現林業產業轉型,號召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把中國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隨著生態建設的推進,商業性采伐規模逐步減小,給林業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帶來一系列問題,因此發展新型林業產業,尤其是非木質資源林業產業成為支撐我國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促進林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重要途徑和選擇[1-2]。林下經濟是一種高效的林業循環經濟,是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國家相關政策明確指出要加強林下經濟制度建設并在技術、資金上給予支持,提高林業基層職工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林下經濟種類和模式多樣,不同地區應區別對待,發展適合本地特色的林下經濟種類和模式,東北三省是我國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覆蓋率高,林業職工數量龐大。如何實現林業發展的順利轉型,解決采伐量減少帶來的職工生活下降問題,選擇正確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至關重要,因此有必要對東北地區林下經濟產業模式及主要策略做一探討。
當前我國林下經濟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模式不同,對林下經濟的定義也存在差異,其中一種認為林下經濟是指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種類,進行種植和養殖的循環經濟;也有觀點認為林下經濟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從事種植、養殖等復合的生態農業模式;還有觀點認為林下經濟是以林業科技為依托,選擇適合當地林業條件的動植物和菌類進行生產的系統生態農業。因此綜合不同的理解和概念,我們認為林下經濟的概念是以現代林業、森林生態學、農業等研究理論為基礎,利用林下的土地資源、河流資源等,開展動物養殖、經濟藥用植物栽培、菌類馴化和栽培等生產經營活動。林下經濟主要模式如下[3]:
林—藥型:指在林下進行藥用植物栽培以及后續加工的模式,藥用植物栽培是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傳統行業,在開展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調查和保護基礎上,同時按照藥用植物GAP栽培技術規范建立栽培基地,采取農戶分散栽培和林場集中栽培等形式,栽培的藥用植物種類包括五味子、刺五加、平貝、人參、地龍骨、龍膽草等。
林—菌型:食用菌栽培是目前東北林區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形成了包括黑木耳、元蘑、猴頭菇、香菇等一些列的栽培和深加工基地,黑龍江省林福特產研究所申報建設了國家林業局黑木耳工程中心,為東北地區的黑木耳菌種資源培育、栽培模式等都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撐,現黑龍江牡丹江地區已是我國最大的黑木耳栽培和加工基地。在發展傳統食用菌栽培產業的同時,野生食用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樣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例如長白山地區松茸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美味牛肝菌等菌根性食用菌資源的調查和半人工栽培研究、楊黃等藥用真菌的人工栽培等均取得了可喜進展。
林—養型:動物養殖是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能夠實現人工養殖的高價值野生動物資源,包括林蛙、野豬、狍子、梅花鹿、野雞等,而肉牛、豬、養等傳統家畜的養殖及深加工是林—養型的兩個重要模式。
林—菜型:做大做強綠色產業是林區的優勢,其中山野菜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林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例如刺老芽、老山芹、蕨菜等,從單純的野生資源采摘向人工馴化栽培推廣轉變,同時發展林菜資源的加工、保存等項目。
林—果型:東北地區的堅果資源豐富,包括紅松、榛子、核桃楸、山杏等,例如近年大面積推廣的大果榛子等。
林—游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郊區游、短途游成為周末休閑的重要方式,合理利用林區森林資源,開發包括采摘、農家院等休閑模式。
東北地區整體經濟發展落后,雖然林業資源豐富,但是林下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存在較多問題,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不高,缺少龍頭企業;缺少上層的整體規劃,結構比較松散;科技含量不高,還處在資源直接利用,深加工和高科技產品相對匱乏;資金短缺,市場發育不完全,物流配套不到位;機構和人員的配置不合理。
一是根據地域特色,做好上層設計和規劃。通過調研,明確適合不同地區的林下經濟模式,通過整體設計,科學規劃,建立養殖/栽培、加工、銷售等一整套產業化營銷體系。提倡建立規?;⒓s化經營,整合零散種養戶,形成品牌效應,加強質量監督,提高產品整體競爭力。建立示范基地和考核激勵機制,同種養戶簽訂責任狀,開展培訓。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作用,開展項目合作。加強科技投入是提高林下經濟產品的有效途徑,通過引進現代林下經濟經營理念,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同時邀請專家開展林下經濟種養、加工技術培訓,提高種養戶的經營能力和水平。促進科研院所與地方的項目合作,搭建科技服務平臺和產品研發,并對林下經濟相關實際問題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政策上明確各級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將發展林下經濟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和資金效率,在政府主導下,成立地區性的林下經濟合作社,促進林下經濟優勢產品集中開發,推進規模化生產。加大信貸扶持和融資力度,提高補貼,最大限度減少種養戶的風險,提高其生產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丁國龍,譚著明,申愛榮.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及優劣分析[J].湖南林業科技,2013(02):52-55.
[2]于小飛,吳文玉,張東升,等.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重點分析[J].林產工業,2010(04):57-59.
[3]王焱冰.遼寧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存在問題及對策[J].遼寧林業科技,2014(06):53-55.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3.059
作者簡介:馬穎,大專學歷,鳳城市通遠堡林場,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