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行正(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04)
?
安化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策略
——以黑茶為例
姚行正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04)
摘要:本文主要以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資源特征作為出發點,從文化景觀和文化藝術等方面探討了安化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策略,以期為提高安化茶文化旅游經濟效率提供一些參考和意見。
關鍵詞:安化;茶文化;旅游資源;策略
安化是中國第一塊黑磚茶、第一塊茯磚茶和尊為“世界茶王”——千兩茶的誕生地,是中國黑茶的誕生地。將茶文化與旅游進行有效融合,是當前旅游界的一大亮點。不僅可以提高旅游經濟的效率,還可以達到提升游客文化內涵的效果。
1.1自然景觀與人文底蘊互美
作為湘江地區旅游勝地之一的安化,不僅旅游資源具有多樣化,而且這里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根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安化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5%。由于先天地理位置的優越,安化擁有雪峰湖地質公園、世界最久遠的冰磧巖、中國第一長度鵝管鐘乳石、原始次森林、亞洲最大的溶洞群龍泉洞等自然景觀;擁有商周梅城梔子灣遺址、清代陶澍墓、清代永錫橋、清代文廟武廟、小淹御書涯等名勝古跡。除此之外,安化還是荊楚文化的重要支流——梅山文化的發源地,是華夏兩大始祖之一蚩尤的成長地……。由此可見,安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地理條件以及歷史底蘊醇厚的名勝古跡一一彰顯著它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來到此地旅游,旅游資源開發前景非??捎^。
1.2自然環境優越
安化縣境內平均氣溫在16℃左右,降雨量適中,無霜期長,相對濕度大,土壤肥沃。因此安化良好的自然環境為種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安化作為湖南省茶樹品種資源庫之一,不僅茶樹種類資源豐富,而且茶樹種類的品質能夠得以保障,因此對于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3黑茶文化歷史悠久
根據著名文學家楊曄所著的《膳夫經手錄》可以得知,安化黑茶作為唐朝、清代等朝代的主要茶葉貢品。另外,根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的內容可以得知,很多西北茶商私自至湖南區域偷運黑茶,從此湖南地區的湘茶文化與湖北地區的漢茶文化得以有效融合。根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的內容可知,清代是安化黑茶走向繁榮的一個重要時期。公元1820年前,也就是道光年間,安化根據朝廷所需以及為進一步提高茶葉的銷售價格,制作了第一支花卷茶,也就是后人所稱的百花茶。同治年間,通過邊江劉氏采茶師與晉商之間的合作與探索,將花卷茶改良成千兩茶,從此享譽世界的安化黑茶聞名于世。從同治年間直至光緒年間,安化的黑茶產量驚人,年產量達到了8000t左右。隨著時代的變遷,“千兩茶”制作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就黑茶功效而言,具有減低脂肪、美容養顏、治療胃病、減肥等功效,很多藥房也逐漸把黑茶列入具有保健效能的名錄。黑茶的味道“陳醇甘香”,耐人尋味。因此深受大量消費者信賴和喜愛。由于黑茶的神奇功效令中外人士贊嘆,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稱之為“神秘之茶”。特別是安化的“千兩茶”和“茯磚茶”更是深受國外和國內廣大消費者喜愛和認同。比如韓國、日本等國家最為推崇中國的黑茶文化,不僅可以幫助安化打響茶文化品牌,還可以為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
1.4茶文化史料豐富
安化具有百年制作茶藝的工藝,因此安化的茶亭、茶鐘、茶馬古道驛和茶碑等茶文化遺跡較多。比如永錫風雨橋、賀氏宗祠等茶文化遺址保存較為完好。安化鎮上的茶馬古道是目前中國僅存的兩條古道之一。另外,高城村的“馬幫”、黃沙坪的“茶埠”、安化茶葉制作老商號“永泰福”、茶葉生產車間“千兩茶”都是安化茶文化古跡的代表之一。湖南創辦的第一所茶葉學校就在安化,中國創辦的第一個茶葉研究機構也在安化。由此可見,安化得天獨厚的種茶環境促使安化成為茶樹種植的優勢,安化風韻猶存的茶文化遺跡成為茶葉科研的重要場所。在文學方面,安化文學出版社出版過很多有關茶葉制作、茶葉文化、茶禮、茶聯遺存等方面的書籍。比如清代陶澍為安化茶作的詩、左宗棠與安化黑茶的故事等均是茶葉愛好者和茶葉研究者的寶貴資料。
2.1以文化景觀為基礎,開發觀賞性為主的初級旅游產品
作為文化旅游體系中的初級層次,文化景觀是集靜態文化和物化文化為一體的文化體系,在滿足旅游觀光性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安化由于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政府應該將安化的茶文化與自然景觀進行有機結合,打好旅游文化的基礎,為進一步擴寬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范圍奠定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開發具有觀賞價值的生態茶園。安化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茶葉,便利的交通條件也為種植茶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政府需要將安化的自然環境與旅游路線進行有效銜接,開辟以安化云臺山大葉種、適制安化黑茶的良種茶樹的觀光生態茶園。就安化茶園種植點來說,云臺山和資水河畔都是種植觀賞性茶園的最佳地點。云臺山和資水河畔依山傍水,不僅可以起到豐富旅游景點的效果,還可以為廣大游客增添情趣。第二,開發特色茶館。茶館是打開游客認識安化茶文化的窗口,也是加強游客與茶文化之間聯系與認識的橋梁。因此政府在開發茶文化旅游資源過程中,需要根據游客的偏好以及安化黑茶產品特征建立獨具特色的茶館。無論是茶館外在的建筑結構還是茶館內部的物品擺設,都需要將黑茶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而達到激發游客探索黑茶文化的求知欲以及提高安化旅游景點的觀賞性效果。常規的茶館驛站都是開設在旅游景點入門之處,游客在了解和探索黑茶文化之后就會直奔旅游勝地,從而導致茶館的觀賞性不足?;谏鲜銮闆r,安化的茶館應該開設在地理位置較為優越的地方,比如云天橋上的云天閣茶樓。優美的自然環境加上古典風味的茶館建筑,不僅可以營造一種高雅、舒適的品茶環境,還可以使游客在品茶的過程中欣賞黑茶制作工藝、安化建筑文化等,從安化的黑茶文化、建筑文化和旅游資源中感受安化的地域風情和人文情懷,增加安化旅游景點的魅力。第三,開發茶博物館。隨著世界各國之間聯系與溝通的加強,開發新興的博物館逐漸成為國內推廣旅游景觀的一種表現形式。時代在改變,人們對知識關注的角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游客在旅游景點關注的點也在發生著變化,比如有些游客愛好人文景觀、有些游客愛好自然景觀,而開發博物館無疑成為推廣旅游景點文化的最佳方式。就安化建立茶文化博物館來說,安化具有文化底蘊豐富的茶文化遺址以及具有價值的茶制作工藝,因此對于開發黑茶博物館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另外,安化建筑文化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安化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木質結構建筑,不同建筑主體之間由一條長廊連接而成。明末清初的的古老建筑,通過逼真的還原技術得以修復,無論是站在經濟角度還是站在旅游價值角度,都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除此之外,安化保留大量的黑茶文獻資料和制茶工具。就茶葉文獻資料而言,古代制茶專家為推廣茶葉制作工藝,記載了大量有關茶葉科研樣品資料,并將這些資料記載成文獻檔案。這些制茶文獻資料和檔案信息對于現代茶葉科研專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就制茶工具而言,安化現如今的茶廠保留了大量的制茶工具和相關設備,這些對于安化開發茶博物館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2.2挖掘文化內涵,開發以傳承性為主的藝術旅游產品
如果說文化景觀是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基礎性部分,那么文化藝術則是旅游資源開發中升華部分。藝術往往是借助一定的載體將茶文化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出來。就茶文化體系而言,茶文化體系包括表演藝術、造型藝術和語言藝術等。就表演藝術來說,主要由茶舞、茶歌和采茶戲等藝術形式組成;就造型藝術來說,主要包括雕刻、書法和攝影等形式;就語言藝術來說,主要包括詩詞、歌賦和散文等形式。經過歷史的變遷,流傳下來的茶文化體系中以黑茶為題材的作品偏多。比如極具原始風味的民歌作品《千兩茶的采茶號子》,無論是聲調制作還是節奏感方面,都比較有張力。另外,具有民俗特色的花鼓劇《千兩茶傳人》,主要描述的是一個朝廷重臣“微服私訪”到安化追求黑茶制作,并最終成為一個制茶高手的故事。這部劇中不僅描寫了益陽的風土人情,還大量描述了制茶工藝。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文人騷客以安化黑茶作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寫實書籍、抒情書籍等等。這些寫實書籍和抒情書籍中不僅反映了安化的民俗特色,還為提升安化旅游品位增添了一抹詩情畫意韻味。自古以來,中國茶葉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理論的支撐以及文人雅士對茶葉的喜愛之情。中國茶文化主要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和”和“愛”、佛家思想的“禪茶以味”的思想精髓。就佛家思想而言,在佛教文化禮儀中,“以茶禮佛”是佛家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品茶、飲茶的過程中體會茶道中的“佛理禪機”,從而進一步提升僧人們自身文化與修養,最終達到修身養性、明心見性的目的。作為文化領域的傳播載體,茶對佛家而言不僅具有修身養性的作用,還具有定心通禪的功能。由此可見,茶葉文化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正因為如此,安化打造茶文化旅游資源體系時,可以開展各種以安化黑茶為主題且具有傳統文化藝術氣息的戲曲表演、書法繪畫和茶文化聯誼等多項旅游活動。當然,茶文化藝術層次的欣賞需要游客通過閱讀詩詞歌賦體驗其中的內涵,在茶文化中挖掘文化內涵,開發以傳承性為主的藝術旅游產品,最終達到提升文化素養和旅游經濟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治中.安化黑茶產業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必要性[J].企業導報,2011,01:138-139.
[2]陳歷清,陳輝球,唐常青.安化黑茶產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茶葉通訊,2011,02:30-32+35.
作者簡介:姚行正(1973-),男,湖南邵陽,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