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露(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
鈞瓷茶器造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葛露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摘要:“瓷”和“茶”的文化來自于中國,歷史悠久,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緊密相關。這兩種文化蘊涵著炎黃子孫的無邊智慧,是中國文化的的精粹。鈞瓷茶具就是由于這兩種文化誕生的產物,鈞瓷茶具的造型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完美地詮釋著茶的色香味,使飲茶成為了一種高雅的藝術,體現了祖先的無窮智慧。鈞瓷茶具到了唐代才有了專業器具,種類極多,琳瑯滿目,功能較為合理、不僅極具審美性而且蘊涵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對后世鈞瓷文化以及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關鍵詞:鈞瓷茶具;造型;“茶”文化;傳統文化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名稱:河南省博物院文化衍生產品開發研究,編號:142400410848。
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其使用群體比較廣泛,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播,茶文化內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十分豐富,不僅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同時也對人類的精神領域提供慰藉。為了最大限度的享受飲茶樂趣,古人對于飲茶器具尤為喜愛。隨著飲茶方式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審美觀的改變,茶具不僅僅作為飲茶的器具,而是演變成一種精神文化,藝術價值更加豐富。
1.1鈞瓷茶具造型中的佛教思想
佛教興于唐朝并得到繁榮發展,成為同道教、儒教并稱的三大主流文化之一,對當時人們的飲食習慣、審美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使唐代茶葉、茶具工藝、茶文化的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唐朝的中后期,茶碗的造型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產生了數量繁多的花碗,如蓮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唐人掌握著極其精湛的茶具制造技術,在傳統的茶碗制造工藝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改善,不僅使茶具的實用功能更加完善,而且對茶具造型的細節進行處理,滿足大眾對茶具的審美需求,達到“精”的精神境界。
1.1.1鈞瓷茶具“檢”的體現
唐代鈞瓷茶具的制造技術并沒有發展成熟,唐后期以前的制造工藝仍繼承于隋朝,采用人工輪制方法進行制作,相應的技術較為欠缺,遠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由于制造工藝的不足,唐初中期的茶具造型基本上模仿隋朝,深腹、平底、唇口向外、足為玉璧形,整體造型給人一種樸素、大氣、圓潤、豐滿的特質。由于制瓷工藝的發展,到了唐中晚期的時候,茶碗的造型逐漸多了起來,而且仿生造型也相繼出現。但價格高昂,平民百姓很難消費得起,他們不能用上流社會精美的金銀茶具,也無法購買造型美觀、制作精良的鈞瓷茶具,他們依舊用的是相對來說較為簡樸的初期鈞瓷茶具。唐代鈞瓷茶具造型中體現了“檢”的特點,雖然制作工藝不高、功能需求也不夠完善,但在唐代民間鈞瓷茶具中,“檢”是最主要的特征。
1.1.2鈞瓷茶具“精”的體現
唐代鈞瓷茶具中,有很多體現“精”的作品。其中茶碗就是唐代最典型的代表。在唐朝初期,茶碗的造型基本上與隋朝相仿,大多表現為深腹、直口、平底,到唐代中期,碗腹變淺、唇口向外、足為玉璧形,直到唐朝晚期,茶碗的功能才逐漸完善,器壁變的比較薄,并且仿生造型的碗也橫空出世。除了滿足茶碗的功能需要外,茶碗的審美性也越來越被唐人所看重。
1.2鈞瓷茶具造型中的儒家思想
魏晉、隋朝把茶葉與蔥、姜、橘皮等一起煮的飲茶方式,是藥用型飲茶方式,到了唐朝,更為精細的煎茶法、斗茶法較為盛行。由于飲茶方式的與時俱進,許多文人墨客成為飲茶者的一員,飲茶活動也表現出一種清高的特質。在唐代,品茶最多的群體之一就是文人雅士,當他們在品飲茶的時候經常品鑒這些飲茶器具,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顏色到紋路,一邊飲茶一邊鑒賞,并且通過吟詩作對來表達他們的喜愛之情。另外,唐代的茶道蘊涵著儒家所倡導的中庸思想,呈現美好、儉樸、淡雅、廉潔等美好的品德。這一切都在默默地影響著唐朝鈞瓷茶具的形象特征,使總體呈現一種渾然天成,落落大方,堅實耐用,精美而又不失氣勢,單調又蘊含變化。另外,作為唐代鈞瓷茶具中的裝扮材料也極為生動的體現了儒家思想。文人墨客在品飲茶的時候,通過詩歌和丹青來描繪茶。通過書法的形式來展現鈞瓷茶具較為常見,詩文茶壺居多,因為壺的比其他茶器大一點,比較容易裝扮,也有數量稀少的詩文蓋。
1.3鈞瓷茶具造型中的道家思想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本土宗教,尊崇“無為”,追求無拘無束和永遠不會消亡。通過飲茶可以獲得心靈的自在解脫,這就是道家想要獲得的真性情。唐代鈞瓷茶具造型的特點表現出一種簡約和渾然天成的特質,減少了很多人為的雕飾。并且兼具高雅的內涵。沒有復雜的裝飾,通過變化的線條展現出柔美的感覺,表現了道家的審美標準,總體展現出樸素、自然的特點。唐代鈞瓷茶具以其質樸的表現形式,在中外享有極高的評價。其口沿大多為花瓣形,而外部變化的曲線又使茶具擁有了很強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整體呈現出一種淡雅和自然,極其賞心悅目。總的來說,唐代鈞瓷茶具的造型藝術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表現出以人為本、古樸自然的造型觀。
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儒家中庸之道以及中和之美等等都對鈞瓷茶具造型的設計制造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鈞瓷茶具造型包括應物象形和精神物化兩個過程。古人“天圓地方”的觀念以及在藝術上追求圓的完美境界,也對鈞瓷茶具的設計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古代美學思想著重追求圓滿、圓融的感覺,在幾何形體中,圓形的對稱性、飽滿性、流暢感都是極好的。圓代表著美好和善良,因此古語中常有團圓、圓滿的說法。關于“圓”的哲學思想在鈞瓷茶具造型上的具體體現就是對圓滿的把握。鈞瓷茶具的造型蘊含古代先賢“中和”之美的思想內涵,具體表現在其弧線的圓潤以及對直線有效節制,不僅符合“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且暗合“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蘊含精神內涵之豐厚,可見一斑。
2.1實用性審美
宋代理學盛行,代表人物程顥、程頤,認為“天者,理也”“理者,實也,”,即“天理”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至高準則,與自然規律和世界法則是等同的。而朱熹作為理學大宗師更是進一步提出“滅人欲,存天理。”“程朱理學的審美思想總的來說都呈現出輕文、輕情、輕器而更加重理、重道的態度。在美學上是比較保守和理性,喜歡嚴謹、務實、溫潤、雋永的藝術風格。”在宋代理學思想的影響下,宋人的審美觀也較為樸素。宋瓷鈞瓷茶具也以追求實用為第一要務,注重造型而非裝飾的美觀,呈現出簡約實用、古樸大氣的特點。宋代理學尤其注重所造器物的實用性,唯有實用才符合理和道,這種注重生活與實用的主流文化造就了宋代鈞瓷茶具簡約素雅、大氣實用的美學特質。
2.2理性審美
在宋代理學的影響下,鈞瓷茶具在設計上,擁有理性審美特點,具體表現為古樸素雅、簡約質樸的特點,其藝術風格較為嚴謹。宋代重理的審美觀在文藝創作中追求“理趣”,具體是指在文藝創作中追求趣味,去除說理議論的痕跡以及過重的人為雕飾,藝術境界達到形神兼備以及情與理的完美結合,使理更具意蘊。”“簡約素雅、含蓄雋永”的文人趣味應用于鈞瓷茶具的造型設計當中,注重形體線形的微妙變化以及造型空間的表現,含蓄雋永、秀美絕倫以及適當的比例,做工極其精致細膩又不失于炫耀,色彩清雅美觀,其造型的曲線弧度較小,更顯簡樸清秀。宋代的茶具造型所采用的紋飾極少,更加凸顯了嚴謹的“理”性之美。田自秉先生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宋代的工藝美術普遍擁有一種淡雅、簡約的藝術風格。所以其鈞瓷茶具都表現出一種質樸的特質,很少有過于復雜的外在裝飾,極具清雅之美。鈞瓷茶具所表現出的簡單實用、雋永素雅的藝術風格,是在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觀念共同影響下產生的。
唐代鈞瓷茶具造型之美具體表現為豐潤圓滿、華貴大氣,而宋代鈞瓷茶具則呈現出另外一種美學思想,傾向于去除更多華而不實的裝飾品,更加注重質樸形象,表現出挺拔、窈窕的姿態,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造型上更為高雅自然,功能上更加的簡單實用。宋代鈞瓷茶具外部輪廓的線條更加簡約,其曲直變化集剛柔于一身,細膩而又流暢,構成了一種造型優美的茶具。宋瓷鈞瓷茶具的器壁上的線條呈現出一種倒三角的幾何圖案,在視覺感受上符合人們追求平衡穩重的習慣,展現出一種孔武有力而又窈窕多姿的感覺,呈現出淡雅素凈的藝術特點,中國傳統丹青技藝就尤其擅長通過線條來描繪各種事物,比如由鄭板橋所創作的蘭花、墨竹等都是通過力度十足的線條來塑造其頑強的生命力。為了迎合宋代的審美觀,鈞瓷茶具的重心略微向上移動,口沿的大與圈足的小在視覺上形成了強烈的沖撞,使鈞瓷茶具造型更加的挺拔有力而又婀娜多姿,使其在宋代瓷器造型中獨具一格,蘊含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宋代鈞瓷造型的獨創性。宋人設計鈞瓷茶具的靈感一般情況下都或多或少來自大自然的動植物,“宋代鈞瓷茶具造型只有一小部分來源于銅器,大多與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楓葉、梅花、鳥獸蟲魚都可以作為創作的原材料,宋人將天地間最美好的事物與抽象的形體結合在一起,通過去粗取精,形成獨特的自然之美。“一件件精美絕倫的仿生鈞瓷茶具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或像一朵迎風盛開的花朵,或像一顆成熟欲落的果實,雖然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用品,卻蘊涵著幾分超脫萬物的的清秀之氣和驚世駭俗的雅致之美。宋代鈞瓷茶具造型簡約秀美,尺度適當、曲線與直線完美結合,變化多端,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極其復雜多變,貌似樸實平淡,實際上絢爛多姿。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有云:誠如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以此來形容宋代鈞瓷茶具造型之美,實在是最合適不過了。
鈞瓷茶具蘊涵著中華民族的的勤勞和智慧,吸收了當時的設計準則和理念、審美標準和工藝造型技術,傳遞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和難以企及的美學意境,審美價值極高,為后世子孫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設計材料。通過對鈞瓷茶具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蘊涵著很多傳統文化元素,如“制器尚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圓地方”等等。這些古代圣賢的理念,將道、器、人三者緊密相聯,為后世鈞瓷造型工藝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又為傳統造物思維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汪沖云,汪陽坤.論茶文化影響下的瓷制茶壺演變歷程[J].農業考古,2015(5):70-76.
[2]王慶斌.鈞瓷色彩的特征與分類體系研究[D].江南大學,2010.
作者簡介:葛露(1978-),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