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反過來又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只有在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獲得不竭的理論力量;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站得住腳,才能真正地置于科學的實踐的基礎之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280-02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結果
在馬克思恩格斯構建的未來社會的坐標體系中,我們很難為現實的社會主義找到準確的位置。無論從資本主義的歷史起點,還是從世界革命或階級基礎來看,現實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都相去甚遠。但是從發生學上講,落后國家可能發生社會主義革命。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是建立在高度的物質生產力基礎上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對于東方國家來說,這條原則被世界歷史代替了。因此,從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實踐的那一刻起,馬克思主義就開始逐步“東方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并最終在各種政治思潮中占據主流地位,最根本的一點在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革命的理論迎合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完成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從俄國化到中國化的理論升級,最終獲得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馬克思主義再次面臨著轉型的問題,即從應對危機的革命意識形態向世俗化的轉型。
由于缺乏馬克思恩格斯未來社會學說的前提條件,現實社會主義制度注定要走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構想的發展道路,必將深深打上本國的烙印。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認為為了達到同一個目的,各個國家都應當采取同樣的手段,走同樣的路。恰恰相反,兩位導師希望各個國家可以積極探索自己的革命和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和平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道路。
鄧小平立足中國生產力和文化發展落后的現實,提出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并得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結論。其核心問題則在于,奪取政權后,如何提高生產力的基礎,即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利用資本主義已經獲得的文明成果。正是在這一點上,鄧小平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張,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現代化的新階段。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起點,是馬克思主義在新時期中國化和現代化的必然結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立。
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指導
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①從現實的基礎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原理出發,以變化的、不斷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主義,而不是以一成不變的、固化的眼光看待,是馬克思恩格斯構建未來社會的基本方法。
1.未來社會學說是科學的理論體系。與空想社會主義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從人們的頭腦中去尋找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而是在“生產的現成物質事實”上,建立起未來社會學說的整個體系。
馬克思通過發現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揭開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和資本生產的過程:“無償勞動的占有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通過這種生產方式對工人進行的剝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資本家按照勞動力作為商品在商品市場上所具有的全部價值來購買他的工人的勞動力,他從這種勞動力榨取的價值仍然比他為這種勞動力付出的多;這種剩余價值歸根到底構成了有產階級手中日益增加的資本量由以積累起來的價值量。”②以此為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化的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必將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代替,社會主義的勝利和資本主義的滅亡同樣是不可避免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為馬克思恩格斯的未來社會學說奠定了科學基礎,從方法論上與空想社會主義依賴的道德示范和倫理號召劃清了界限,實現了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飛躍。
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貶低資本主義社會所取得的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反而將它們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他們從來沒有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而是主張不斷補充、修正、發展和完善他們的理論。這就是“科學”的全部含義。
2.未來社會學說是發展的理論體系。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指出了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但是他們并沒有對未來社會作具體詳細的描述。恩格斯說,他在《反杜林論》中也只是對未來社會特征的經濟方面“試圖加以敘述和解釋”,“無論是政治的還是非經濟的社會問題都根本未觸及”③。馬克思恩格斯從來都不贊成對未來社會的特征做細節的勾畫,也沒有為未來社會規定具體的發展模式。
由于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歷史文化傳統和階級條件不同,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一勞永逸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在奪取政權后,必須充分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長期性,“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④。
總之,恩格斯強調要求各國工人階級政黨將馬克思主義當作科學和行動指南而不是現成的理論和教條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必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每一個國家應當積極探索自己通往未來社會的途徑方法和道路。這不僅僅出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未來社會學說作為科學理論自身的要求,同時這也是出于馬克思恩格斯未來社會學說的根本主張,即無產階級的解放、民族的解放終究是這個階級、這個民族解放意識的喚醒與自覺。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未來社會構建基本原則
雖然現實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無法完全按照馬克思恩格斯未來社會學說行進,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放棄馬克思主義,更不意味著現實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可以脫離馬克思主義的軌道。對于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來說,必須堅持馬克思恩格斯未來社會的以下原則:
1.公有制原則。在經濟制度領域,逐漸廢除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按勞分配。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傳統,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并高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的物質基礎。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是按照這樣的進程實現的: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逐步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個人所有制,由按勞分配轉向按需分配,勞動由被迫勞動變為自覺勞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徹底廢除私有制和全面建立公有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將經歷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按勞分配和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私有制改造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勞動與資本之間的對立不復存在,按勞分配和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事實上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不再具有剝削的性質。
2.無產階級專政原則。在政治制度領域,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人民民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社會主義革命與制度建設是無產階級自己的事業。在革命時期,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和主要力量。在和平建設時期,無產階級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主要力量。由于階級的消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在過渡時期和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階級還將存在,階級斗爭也將呈現出新的表現方式。這一點決定了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和客觀性。同時,無產階級專政還肩負著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實現人的政治解放的歷史任務。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最終實現人民的自我管理。這一性質使無產階級專政成為高于資本主義民主的政治形式,同時將科學社會主義同其他社會主義區別開來。
3.平等與正義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從來不離開物質基礎,談論各種價值問題,平等與正義的價值原則也是如此。馬克思恩格斯所設定的平等正義原則主要體現在分配領域。在過渡時期,財產私有和資產階級權利依然存在,產品分配實行按資分配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方式。這時的平等指以資本和勞動為衡量標準的權利的平等;在未來社會的第一階段,私有制改造完畢,勞動和資本的對立完全消失,實行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在個體差異和家庭差異的條件下,事實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在過渡時期和第一階段必須采取一些補充方式,通過“不平等的方式”促成事實上的平等。在高級階段,平等將由勞動為標準的權利的平等上升為真正的、事實上的平等。這時,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個人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勞動個體的天然特權使他們對生活資料的數量、種類的需求是不同的。按照個體不同需求進行分配,是未來社會最高的正義原則。馬克思恩格斯的正義平等原則從生產力和分配方式出發,充分考慮到個體的差異性,因此同空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正義原則有著本質的不同。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0.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參考文獻:
[1]張光明.社會主義由西方到東方的演進——從馬克思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思想史考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肖貴清,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肖貴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基礎[J].新視野,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