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要:本文從分析高校法學教學的現狀入手,討論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及其對高校法學發展的限制,并以此為突破提出了案例教學法的新型教學方式。通過研究案例教學法的優點及其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希望找出高校法學教學發展的新方向。
關鍵詞:高校;法學教學;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D9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239-02
從課程特征上看,法學既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又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行業的綜合性學科。[1]在高校法學教育中,教師的授課目標不僅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法學基礎水平,幫助他們扎實基本技能,同時也在于為社會培養高水平的法學專業型人才,幫助學生將批判性與創新性的法律思維應用到生活當中,以此獲得更好的生活水平。簡言之,法學學習的關鍵不僅在于理論也在于實踐。學生想獲得更好的實踐成果,讓所學知識不再只是一紙空文,就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法律實踐中來,學會應用法學。
一、 傳統法學授課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受教學經驗及外部環境的限制,多數高校的法學教學依然采用板書式授課,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著其自身的優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養成,不利于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氛圍。
(一)授課內容陳舊
法學是一門積累性較強的學科。學生想在法學學習中獲得更好的成績,就必須加強對法律法規的認識和了解,不斷深化自己的法律修養與法律意識,逐步實現法律思維方式的養成。[2]
授課過程中,教師會要求學生記錄一些法學理論內容,并將這部分內容與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進行了解,以此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然而,由于授課內容相對枯燥,課本更新速度偏慢,經常出現法學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脫節的情況,此時,學生雖然可以學會法律知識并將其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但這種知識的應用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發展需要,也不能用作法律判斷的全部依據。事實上,法官和律師在進行案件審理和評判過程中經常會吸收采納一些更新鮮的案例,并不斷更新評判和辯護的依據,以此實現法學原理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因而,授課方式與授課內容的陳舊不利于法學使用價值的發揮,也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就業求職。
(二)理論與實踐相脫離
法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不僅應用在法律案件的審理方面,同時也出現于社會生活的每個角度。從教學目的上看,高校法律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實務型的法律人才,讓這些基礎扎實、能力較強、有豐富經驗的學生能在畢業之后投身到法律建設事業中來,為社會主義法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傳統法律教學模式中,教師以課本內容為授課依據,將期末考試與司法考試中可能涉及的內容作為授課重點,強調學生對法律法條的硬性理解和記憶。這種教學模式以考試成績作為學生能力評判的標準,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綜合判斷,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于他們法律實踐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此時,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存在不足,對法律法條的應用也較為死板,這使得他們無法將所學知識與問題聯系起來分析,也無法用法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可以說,理論與實踐的脫離讓法學的實用價值大大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法律學習興趣,讓法律教學更加死板,趣味性也更低。
與此同時,傳統的高校法律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法學思維的培養,使學生過分關注個別案例,而忽視了對案例之間關聯的尋找。[3]這種情況下,學生僅能處理較為單一的案例,對于一些內容復雜或課本上未曾涉及的案例則缺乏處理經驗,這使得他們的實踐能力被大大局限,綜合分析能力不足。換言之,傳統教學模式只為法學理論和案例建立了單向性聯系,這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學習與生活的脫節、個案與規律的脫節,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削弱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傳統法學教學模式下,以教師口述法律知識為主的授課模式已經為諸多高校所慣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得到提高,他們也很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法學課堂的教學效果進一步被削弱,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逐漸喪失。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傳統的法律教學方式只注重學生對法律法規的理解,而忽視了理論基礎與實踐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能力的有機結合。這使法律學習的過程成為了知識的死記硬背過程。另外,由于學生的專項能力無法得到有機整合與全面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與知識體系也很難得到建立,這令高校法律教學難以收獲預期的效果,課堂的整體效率也可能出現下降。
(四)經驗性色彩濃厚
在教學活動中,一些年齡較大、專業知識豐富、在法學領域較為權威的教師通常是學生學習和敬仰的對象,也通常是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者。此時,濃厚的經驗性色彩逐漸成為了高校法律教學的明顯特點。[4]
二、 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
在案例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必須明確自己在課堂上的定位,正確處理師生關系,以此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必須拋棄課堂主體的地位,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引導與科學的指揮。在備課環節,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整體水平,并選擇合理的教學案例,以此為學生創造科學、愉快的學習環境。而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將直接參與到課程設計與安排中來,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與知識掌握能力來設計課程,以此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處理。在案例教學活動中,學生要積極參與討論,并以小組的形式對案例進行綜合分析,從多個角度對案例進行全方位解讀,以此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可以說,案例教學法引導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讓他們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突破個人極限,實現法律綜合素養的整體性提高。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案例教學法將法學原理與生活案例相結合,借助鮮明真實的事件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勇于提問、不斷挑戰自我,最終實現學習興趣的全面提高。傳統教學方法中對案例的分析是較為枯燥的,案例教學法則將案例從課堂中的陪襯轉變為教學主體,讓事件取代理論,讓學生對那些真實發生的、新近發生的案件進行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斷領悟其中蘊含的法學理論。可以說,這種教學方式充分考慮了社會發展的速度,讓法律教學保持足夠的新鮮感,并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探索案例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不僅在于對理論的正確應用,同時也在于將自己得出的結論與既定判決相對比,從中發現不足。
三、 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法學教學中的應用
從案例的選擇上看,教師應盡量選擇有代表性的、新近發生的案例作為討論對象,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經典案例的學習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真實性與典型性是案例選擇的基礎,主要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典型案件,才能保證案件結果的真實性與規律性。
從課前準備環節來看,教師不僅要做好案例的全方位分析,還要明確案例與法律理論的關系,并在重點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以此深化案例教學法的意義和價值。在課前準備環節中,學生應初步了解案例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信息搜集工作,發掘案例中可能蘊含的法律原理,并對案件中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提問。合理的課前準備能加深學生對案件的印象,讓他們明確如何運用法律,如何解決法律中可能存在的爭議焦點。
課程進行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案例進行二次分析,并對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信息交換。在班級討論過程中,每個小組都應選派一名代表對分組討論的結果進行表述,并對其他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在意見的交換過程中,學生可以吸收他人的優點,實現個人法律能力的提升。
四、 小結
隨著社會法制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法律對生活的影響,并開始加強自身的法律修養。與此同時,法律意識的深化也對高校法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必須深化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法律教學中的應用,才能更好地發揮法律教學的真正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波. 淺析刑法課堂中案例教學模式的開展[J]. 學理論. 2013(33):11.
[2] 楊瑞仙.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軟件工程教學改革探討[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3(10):3-4.
[3] 姜慶丹. “五位一體”互動教學模式的推進——以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為例[J].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12(03):8-9.
[4] 陳灝杰,劉曉嵐,劉偉,陳曉一,丁玥,秦琴. 學生角度案例教學法在行政管理學教學中的優化思考[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2(05):35-3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