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洛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471022)
?
中英茶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
張瑞
(洛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471022)
摘要:本文首先對中西茶文化差異進行了對比,同時就文化差異的學習對英語教學的意義進行了說明,最后在此基礎上就國內英語教學提出了幾點看法,希望能夠對國內英語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英茶文化;差異;英語教學;創新思路
項目名稱:2015河南省政府招標項目河南省人才資源現狀及問題分析,項目編號:2015B314
古今中外,眾多學者和語言學家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所展開的研究不計其數。雖然他們有各自的看法和觀點,但是卻也存在著共識之處。其中,“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這一觀點得到了大多數學者專家的認可。由此看來,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說,語言學習者不應該割裂語言本身與文化的關系。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因此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高校都開設了英語學習課程,當然中國也不例外。在我國,學生從小學三年級到大學二年級都需要學習英語,而且英語在最近幾年的中高考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的作用愈加明顯。但是在國內許多高校,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他們只是注重講解語言本身的知識,比如英語詞匯、英語語法和英語寫作等。據相關調查顯示,很多教師對于語言背后的文化常識并不重視,因此學生對所學英語知識也只是一知半解,并且國內大部分學生的英語都是“啞巴英語”或者“中式英語”。這一現象不禁引起我們的深思。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從文化的層面解讀語言實質,幫助學生學好英語。
中國有著璀璨的茶文化,中國的飲茶習俗和茶文化對于西方茶文化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由于地域差異和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中西茶文化也存在著些許差異。
1.1 飲茶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五千年的茶文化歷史,這也說明我國的飲茶習俗也長達五千多年。而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我國的飲茶歷史是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開始的是目前為止,茶文化已有文化記載的有力證據。當然,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的飲茶習慣開始于秦朝時期,當然這一說法也得到了部分學者的認同。不論是“神農說”,還是“秦代說”,都可以從中看出我國飲茶歷史的悠久。和我國相比,西方國家在16世紀才開始接觸茶葉。18世紀初,茶葉才在英國國內得以普及,英國本土才逐漸形成本地獨特的茶文化和飲茶習俗。
1.2 飲茶文化
飲茶文化可以細分為許多方面,包括茶道和飲茶對象等。飲茶對象主要有混飲和清飲這兩類。由于口味和偏好不同,混飲的方式也就有所差異,比如有的人在茶中放入桔皮,有的則在茶水內添加糖份。和混飲不同的是,清飲保留了茶葉本身的風味。就大眾的品茶方式而言,清飲在我國有著更為廣泛的接受范圍。當然我國飲茶文化還講究“茶道”一說,茶道是對飲茶活動的升華。和中國相比,西方因茶文化的歷史雖然較為短暫,但是也有許多傳承與發展。以英國的飲茶文化為例,茶葉從貴族的奢侈品逐漸發展成平民百姓習以為常的事物。隨著時代的變遷,英國逐漸形成了下午茶和社交茶會的習俗。就各地飲茶口感來講,中國偏愛綠茶,英國偏愛紅茶,而美國則喜愛速溶茶。
1.3 茶館文化
顧名思義,茶館是人們喝茶的地方。隨著時代的發展,茶館的內涵得以豐富。從最開始的飲茶之處成為現在的休閑場所,茶館的功能和作用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據史料記載,當今茶館的雛形就是古代的茶肆。我國茶館集合了很多傳統元素,可謂是傳統文化的結合體。和我國茶館相比,西方茶館的形成時間大概在18世紀。在西方社會,茶館在最開始被作為文學家的交流場所。西方茶館中的設計元素與我國茶館不同,這主要是社會文化背景造成的結果。
1.4 茶文化影響
我國民間社會經常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柴米油鹽醬醋茶?!币簿褪钦f,茶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茶葉的重要性。我國居民對于飲茶的熱愛,是很難用言語來形容的。憑借著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精髓,我國茶文化有著較大的影響力。事實上,西方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有著中國茶文化的影子。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茶文化也反過來影響到了我國茶文化體系,給我國茶文化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文化和語言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有利于更好地區分語言的異同點,這對于語言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就現階段國內高校的英語教學來講,很多教師知識局限于語言層面進行教學,他們并未幫助學生理清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很顯然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的英語學習。事實上,認識文化差異有利于英語教學的開展。
2.1 有利于培養語言習慣
不同的語言對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對不同民族的語言習慣有著較大的影響。比如說,紅茶在英語中的表達是“black tea”,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語言習慣之間的差異。再比如說,我們常用“牛飲”這個詞表示人們豪飲的樣子,而其對應的英文形式是“drink as a fish(魚)”。英語中用魚的形象作為比喻,而漢語中則使用牛的形象,事實上這與中英文化差異和生活方式有關。所以,認識西方文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看似簡單的詞匯背后的深意,這對于英文學習自然是有益無害的。
2.2 有利于提升學習興趣
國內學生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英語,如何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是擺在很多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一味的沿襲傳統教學方式并不能夠帶來任何教學效果,反倒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文化背景知識是文化知識的一部分,教師在講解英語知識前先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可以使教學變得更有親切感。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有關tea的英文習語時,首先介紹下英國的茶文化習俗,然后導入一些與之相關的文化小故事,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3 有利于增強交際能力
雖然國內學生從小到大都需要學習英語,但事實上他們所學的英語是“啞巴英語”。如果讓他們和老外對話,他們很可能一句英語都說不出來。這一現象從側面說明,很多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較低。教師讓學生了解和認識西方文化,可以使學生明白英語表達的來歷,并掌握英文表達對應的使用場景。這樣,學生在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就會正確使用語言進行表達,而不會產生歧義。文化知識的導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提升。
3.1 創新教學理念,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以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他們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考試題型上。他們給學生布置海量的英文作業,讓學生沉浸在書山題海中,這種教學方式很顯然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使學生失去英語學習的興趣。當然,教師的教學主要集中在筆試能力的培養上,對于與考試無關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不太注重。這種落后的教學理念事實上受到了現階段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從本質上來說,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語言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創新英語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當然,英語綜合素質不僅包含語言基本能力,同時還包括語言交際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時候,需要從英語思維角度著手加以培養。而英語思維是對英語文化的反映,所以教師從文化角度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語言學習。
3.2 注重英語文化知識的導入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英語教師不應該忽視文化導入的作用。為了加深學生對于語言知識的理解,教師應該先幫學生分析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常識,并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當然,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地接觸并學習英語。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有一篇關于茶葉的文章。教師在講解整篇文章時,不妨從歷史、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的角度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英國茶文化的構成,并最終理解英語中的“茶”語。除此之外,文化知識的導入有利于學生擴充自身的知識面。文化教學向來受到很多教師的忽視,所以導致很多學生的基礎知識出現掌握不牢的情況。而文化知識的導入可以有效改變這種情況,幫助學生提升語言應用能力。
3.3 組織開展課后文化活動
課堂上的學習很顯然是不夠的。很多學生學完課本知識之后,就將所學內容全部拋之腦后。還有一部分學生甚至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一知半解,他們有著不良的聽課習慣,導致“左耳進、右耳出”的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有必要組織并開展課后文化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接觸英語的機會。很多教育機構都有著“沉浸式學習思維”的說法。換句話說,語言環境對于語言學習者十分重要。課后文化活動的開展事實上就是難得的語言學習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較大的幫助。比如說,教師可以讓學生組織英語角活動,引導學生欣賞英文電影。當然,教師也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模仿外國人進行對話練習。這種多樣性的課后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文化和語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有利于更好地區分語言的異同點,這對于語言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教師應該創新教學理念,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英語文化知識的導入,同時也應該注重課后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張天虹.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D].西安:西北師范大學,2003.
[4]葉君.英漢稱呼語對比及語用失誤[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9):122-124.
[5]李艷艷.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體現[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6,(3):60-61.
作者簡介:張瑞(1981-),女,山西平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與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