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征
近日,湖南常德市某中學高三年級的學生家長收到高三家長委員會的通知,要求每位學生交1100元,用于“慰問高三老師”,部分家長表示不解。隨后,該校校長表示,這是家委會的行為,與學校毫無關系,所籌之錢學校不會接受。(2015年12月17日 《京華時報》)
該校的家長委員會向學生家長籌款“慰問”老師,要說學校完全不知情,估計很難讓人相信。因為據報道,當時很多人在教室里交款、爭議,都已經嚴重影響到其他教室的學生上課,學校能不知情?再說,這個“慰問費”主要用于“感謝”該校老師假期里給學生補課,學校真的不知情?
當然,出面收費的并非學校而是家長委員會,這正是此類事件的吊詭之處:如果收取“慰問費”的事件不敗露,那么家委會就可以繼續籌款并發給老師;如果事情不慎敗露,學校就可以將責任一股腦兒推給家委會。正如該事件中的校長所言:“是家委會的行為,與學校毫無關系?!倍@時的家委會也毫不含糊,將“屎盆子”自愿扣到自己頭上。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家長委員會如此向學生家長籌款,其實是學?!皳Q了個馬甲”亂收費。因為由家長委員會出面收款,責任主體就由學校變成了家委會,如此一來,學校既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又得了好處,還可以轉移責任主體,真是何等妙哉!
據調查,不少家長委員會都由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的家長組成,為了讓自己孩子“更有出息”,某些家長委員會的委員們常常使出渾身解數,努力向學校和老師表達殷勤之意,很少顧及其他學生家長的意見,也很少顧及別人的家庭情況。學生們除了交學費、雜費、資料費等各種費用,還得交家委會要求收取的“慰問費”“活動費”等,這對于貧困的學生家庭來講,實在是一項不小的負擔,但為了孩子的教育或礙于面子,很多家長又只好交錢。
近年來,不少學校的家長委員會異化為“籌款委員會”,這樣的例子隨手拈來。2012年,浙江溫州市甌海區實驗小學南甌校區被曝出“天價班會費”,一年級某班的班會費開銷竟高達上萬元,而籌款方就是家長委員會;2012年,遼寧盤錦市某中學高三年級的家長委員會要求每個家長交700元,共收取了782990元,準備用于感謝學校和老師;2014年,浙江溫州鰲江中學家委會多次向學生家長收費,用于獎勵成績突出的學生。以上僅是媒體曝光的部分事件,沒有曝光的不知還有多少。
綜上,相關部門必須警惕家長委員會淪為“籌款委員會”。一方面,要不斷重申家委會的職責是配合學校開展教育工作,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并對全體教職工以及學校的工作進行監督,而非進行籌款。另一方面,要對家長委員會加強監管,杜絕學校借家委會變相收費。如果家委會涉嫌違規籌款,要依法追究家委會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并同時追究學校負責人的責任。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