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禮群
在參加一次小學數學基本功大賽時,我上了《倍的認識》一課。因學生初次接觸“倍”的概念,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初步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并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上課時,我在黑板上貼出3朵紅花、6朵黃花,讓學生說說紅花和黃花的數量之間存在什么數學關系。最初學生只能說出它們之間的多少關系,我反問道:“其實黃花和紅花的數量之間除了存在多少關系,還存在倍數關系,你們想不想了解什么是倍數關系呢?”學生一致回答“想”。我順勢請一名學生走上講臺,讓學生把3朵紅花圈起來,我一邊講“那么紅花就有1份,1個3”,一邊板書“1份,1個3”;接著讓學生把黃花圈成2個黃花數目相同的圈,我板書“2份,2個3”。板書完成,我馬上提問學生:“黃花的數量是紅花的幾倍?”本以為學生馬上能答出“2倍”,誰知大家竟異口同聲地回答:“1倍?!蔽矣檬种钢诎迳系幕ǘ浜蛿底郑诖龑W生能夠說出“2倍”來,不料學生仍堅持說是“1倍”。我有點失望,有點緊張,很想直接告訴他們答案“2倍”,但是,我忽然感覺,這是一個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思路的良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為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我先讓學生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進行討論,并用信封里的6朵黃花和3朵紅花來擺一擺,每3朵擺成一小堆,然后討論黃花的堆數是紅花堆數的幾倍。最后請小組派一名代表站起來說說組員的思考過程,告訴老師這“1倍”是怎么得來的。聽完學生介紹的思考過程我才知道:原來,學生都是拿“2個3”中的“2”,減去“1個3”中的“1”,“2-1=1”,難怪不接受我的暗示!我表揚了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的好習慣,學生坐得更端正、聽得更認真了;接著我指出了他們的錯誤,“你們計算得來的‘1倍是指黃花的數量比紅花‘多1倍,而不是我要你們求的黃花的數量‘是紅花的幾倍?!庇谑?,我邊圈寫出“是”這個字,邊啟發學生:“比較多少用‘減法,那么,我在這里問的是黃花的數量‘是紅花的幾倍,還一樣是用減法嗎?還是用別的什么方法?”學生受到啟發,立刻想到了“除法”,最終得出了正確答案。解決了“是”幾倍這個攔路虎,后面的教學就進行得非常順利了。
這次賽課經歷,讓我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第一,無論是賽課還是常態課,一定要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善用表揚,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第二,適當創設情境,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組織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在學生的知識起點上實現知識的正遷移,做一名合格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第三,相信學生,敢于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第四,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本課對“倍”的概念的教學便多次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從圖形入手,再經歷擺、畫的過程,最后習得新的知識。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通常而言,數學教學中的知識教學是明線,思想方法是暗線,兩條線總是并駕齊驅,這才算是上乘的課堂教學。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