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
?
浦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現狀與思考
陳建
2010年8月,浦東新區被農業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5年來,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浦東新區區委、區政府始終把浦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堅持將示范區建設與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相結合,堅持發展“三高”(高科技、高端、高附加值)農業,不斷提升“三品”(品牌、品質、品種)戰略,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高標準高起點地推進浦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逐步建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具有浦東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農業部2014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報告顯示:浦東新區2013年在全國示范區中綜合排名第2位,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2015年,浦東新區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浦東新區區域面積121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50萬畝,其中基本農田41萬畝,現有24個鎮371個行政村、農村常住人口177萬、農業戶籍人口28萬。2014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1814元,增幅達11.7%,連續5年實現了“兩高一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收入)。
1.農業組織化持續提升
新區現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上海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9家,區級龍頭企業34家。國家級名牌產品1個,上海市級名牌產品17個,上海市著名商標2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無公害認證391家,綠色食品認證18家,有機食品認證11家,“三品一標”覆蓋率穩定在70%以上。培育家庭農場380余家,農業專業合作社600多家,初步形成“鎮農投公司+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農業經營主體聯合發展模式,各類農業產業化經濟組織帶動農戶10余萬戶,覆蓋全區45%農業生產區域。
2.規模化經營水平持續提升
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和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依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以農民為主體,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土地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目前,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率提高到66%以上,農業土地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6%,生豬、蛋類、肉禽、奶牛等規模養殖率達到98%以上,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比重68%。
3.農業科技貢獻率持續提升
率先開發建立了覆蓋全區的農用地(基本農田)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和村莊長效管理信息管理,利用GIS信息化技術,對全區農田每一地塊基礎數據進行網絡化實時監管,實現了全區農用地管理信息化、農業生產統計精準化、農用地規劃與利用管理數字化,做到生產數據真實、各級財政惠農補貼準確無誤。目前,具備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的鄉鎮比重100%,“12316”等農業信息服務熱線覆蓋率100%,大專學歷以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人員占比93%,持專業證書的農業勞動力占比67%,農業勞動力素質進一步提升。
4.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持續提升
實施農林水聯動、區域化推進,進一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成設施化糧田15萬畝,占全區糧田面積的81.04%,設施化菜田2.1萬畝,占全區菜田24.71%。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73%以上,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75%。農機總動力10.6萬千瓦,百畝農機總動力16.06千瓦,綜合機械化率90%,其中糧食機械化率98%。
5.野三高冶堯野三品冶戰略效應持續顯現
隨著科技的應用、配套設施的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浦東農產品的質量水平不斷提升。新區糧食、蔬菜、瓜果、食用菌、畜禽產品等優質品牌不斷涌現,南匯“8424”、南匯水蜜桃、浦東白豬、浦東三黃雞、“矮腳青”青菜等50多個獨特的地方品種形成了很有影響的市場群,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種源支持和產業品牌。
6.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通過提升服務水平和內涵,全區已建立形成由區統籌、鎮實施,覆蓋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農資、農機、植保、農產品檢測、農業保險、農業科技、農業信息、農業氣象預警、農產品營銷會展、金融支持等10個方面的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整合形成了“由區統籌,區管、鎮用”的區鎮兩級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著實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基本需求。目前已建立18個鎮級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創建市級“平安農機”示范合作社2家和6個標準化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52家覆蓋全區主要農業生產區域的農資超市,建立了72個農產品質量檢測點和54個標準化檢測室,農藥檢測品種范圍從30種擴大到39種,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95%以上。
7.農業對外服務能力持續增強
逐步建立起以“孫橋”品牌為代表的生產標準、技術管理、種源種苗、科技信息輸出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服務基地,形成“兩頭在內、中間在外”(即種源、技術和精深加工在區內,生產基地在域外)的農業服務產業鏈,放大對全國農業的貢獻度。“十二五”期間浦東在域外建立農業基地400多萬畝,帶動農民10萬多戶。孫橋現代農業園區.建的四川都江堰項目、西藏現代農業園區項目等得到了高度贊譽和充分肯定。
1.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理念袁找準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定位
示范區建設與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相結合,確立了浦東“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為特點的“三高”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定位,著力為城市提供生態屏障,為市民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南匯“8424”西瓜、大團水蜜桃、清美、“孫橋”、“祥欣”、“種都”等農產品品牌在市場高端已占有相當的份額。
2.做優功能布局袁創建示范高地
按照“規劃重點、建設亮點、突出示范點、有點帶面、形成輻射”的理念,建設形成了“5+6+1”的浦東現代農業示范功能布局,培育了一批代表行業科技水平、有影響力、有市場占有率的都市農業示范產業。在科技種源產業上有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上海大地園藝種苗有限公司種苗產業園、上海杰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科技產業化項目上有上海盈輝香菇高科技示范園,上海合慶火龍果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服務城市保障供應上有上海中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百歐歡有機生態農場和多利農莊等。
3.注重體制機制創新袁探索科學高效的建設模式
在投融資體制方面,區級層面組建了浦東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鎮級層面組建了15個鎮級農業投資發展公司,形成以國資、集體、社會多元資本投入示范區項目建設的體制。在財力投入方面,加大政府財力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持,對農業財政補貼進行了支農資金項目整合,形成“財政資金引導、社會多元參與、經營主體負責”的農業領域投資模式。2015年安排資金1.5億元,占農業整合資金總盤子的28.3%,建設具有明顯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的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產業化項目,有效促使了杰隆生工在科創板、杰隆生物和輝文生物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閔申科技、孫橋溢佳已獲得在新三板上市批文。
4.注重協調均衡發展袁實現農村美堯農民富
農村美與示范區創建相得益彰,農民富是創建示范區的落腳點。在浦東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之時,浦東新區同步啟動了對基本農田區域的村落實施了為期五年的村莊改造,出臺了財政補貼人頭、田頭、龍頭、村頭、拳頭的“五頭”政策。通過村莊改造,帶動了農業品牌建設和農業鄉村旅游,涌現了一批象書院人家、塘北村、旗桿村等集旅游、體驗等功能的高品質農業旅游平臺。
圍繞浦東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繼續以“三高”農業為導向,努力提升“三品”戰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浦東多功能都市現代農業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努力將浦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成為示范區中的排頭兵。
1.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持續優化種養業結構。打造以高品質特色瓜果、工廠化食用菌等高附加值農產品為主打產業的農業產業集群,有效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生產效益。引導有條件地區發展多種形式的生態種養模式,注重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結合地區特點,探索發展種養結合家庭農場。
二是持續優化功能布局。在現有“5+6+1”的基礎上,加快建設臨空臨港自貿農業發展帶,高標準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集中布局十個示范基地園區,形成一帶(即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帶,重點發展臨空臨港自貿輻射區域的科技農業生態農業)、一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點發展集約化、規模化、設施化、高產化的糧食生產)、十園(即十個示范農業的基地園區: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東灘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基地、浦東農耕文化旅游體驗示范基地、桃詠品牌瓜果聯銷示范平臺及基地、南匯現代農業園區設施農業基地、曹路設施菜田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多利農莊示范基地、合慶火龍果基地、祝橋農特優農產品示范基地、上海鮮花港)、多點的空間布局,打造高效、生態、低碳的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平臺。
三是促進休閑農業發展。利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風貌及人文遺跡、民俗風情等鄉村旅游資源,將休閑農業發展與美麗鄉村、生態文明等融為一體,注重規范管理、內涵提升、公共服務、文化發掘和氛圍營造。
2.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一是有效治理面源污染。采取綜合措施降低化肥施用,大力倡導有機肥替代化肥、合理輪茬、冬作綠肥和秸稈粉碎還田,推廣普及測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廣綜合防治措施和綠色防控技術,以降低農藥施用量。開展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示范點建設,實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和無害化處置。
二是大力實施養殖減量。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循環農業角度科學合理確定畜禽養殖規模。大力實施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調整優化畜禽養殖場空間布局,區劃種養結合單元,形成養殖業產業布局結構基本合理、生產管理穩定提升、優質品牌推進有序、環保減排基本達標、動物疫病可防可控、動物疫病凈化有新進展。
三是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緊緊圍繞“有魅力的鄉村環境、有尊嚴的鄉村生活、有鄉愁的鄉村文化”的主題,堅持城鄉統籌,南北統籌,努力轉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田園經濟發展,將浦東農村打造成“城市后花園”和“市民精神家園”。
3.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一是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鼓勵、引導和規范農民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形式開展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加大對土地流轉的政策扶持。鼓勵高標準農田優先向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流轉。
二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不同的新型經營主體找準在農業產業鏈中的定位,促進不同經營主體發揮出不同經營模式的優勢特點,形成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之間既有分工又有聯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三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堅持“浦東的土地由浦東人經營”,鼓勵本地青年返家鄉從事現代農業創業和經營,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浦東“新生代”農民。探索建立農業經理人實訓基地、農業創業孵化園等“新生代”農民培育模式,并在土地流轉、初創扶持、勞動用工、學歷教育、職稱評定、人才引進等方面對“新生代”農民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4.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裝備水平
一是建設農業科創中心。以孫橋現代農業園區及老港種源基地等為載體,高起點做好規劃功能布局,建設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引入上海農業科學院等高端科研機構、農業研發總部、跨國農企,著力構建“一個中心”(農業高科技研發中心)、三個平臺(農業高新技術與產品研發支撐平臺、農業高科技企業集聚平臺、農業高新科技成果跨境交易平臺)、兩個基地(農業科技中試基地、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探索市場化模式運作農業科創孵化器。充分利用自貿區擴區優勢,匯聚全球科技資源,提升農業科創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服務國家農業創新發展戰略。
二是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完善“三農”數據庫,發揮農用地信息化管理數據庫、物化補貼監管數據庫、地產農產品安全信息數據庫、“三品一標”信息數據庫作用,深化和開發GIS技術應用,研究對各類農業數據庫進行歸并整合,深度挖掘農業“大數據”應用。
三是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構筑現代農業物質裝備體系,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和蔬菜機械化水平,加強糧食烘干設施和服務能力建設,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
5.提升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水平
大力實施“三品”戰略,扶持和培育農業品牌,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進一步促進地產品生產標準化、管理組織化、銷售品牌化,增強品牌農業帶動力。支持和發展種源產業,積極推進“浦東白豬”、“浦東雞”等地方特色品種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依托孫橋種源、鮮花港花卉、祥欣種豬、大地種苗、種都種子和轉基因奶山羊等核心種源資源,加強產業引導和扶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種源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增強種源農業競爭力。
6.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
一是創新農業投資模式。利用農發集團和鎮農投公司,打造以國資、集體、社會多元資本投入示范區項目建設的體制。研究農業財政投入模式創新,探索“補改投”方向轉變,以農業財政投入資金的一部分建立現代農業投資引導基金,走現代農業扶持的市場化和商業化道路。
二是開展農業金融創新。通過創新農業貸款產品、完善農業信用擔保體系、分散農業經營風險等多種途徑,實現農業領域金融創新。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運用現代金融工具的水平,切實解決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的困境。拓寬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三農”,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
7.大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一是增加農民財產收益。以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合法權益為核心,穩妥推進“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鎮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在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前提下,慎重穩妥試點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結合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在部分城郊結合部開展農村宅基地歸并試點。
二是開展農村綜合幫扶。積極推進農村綜合幫扶,加強政策聚焦,采取針對性措施,健全完善經濟薄弱村聯合發展平臺,強化“造血”功能,夯實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實力,使經濟薄弱村在公共服務領域主要指標接近郊區平均水平,集體經濟形成一定的自主發展能力,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切實改善。
(作者單位:院浦東新區農業委員會種植業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