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盤鋼
?
崇明成立“上海崇明生態農業科創中心”
本刊記者徐盤鋼
作為上海市重點建設三大農業科創中心之一的“上海崇明生態農業科創中心”,2015年年底率先正式成立。市委農辦、市農委主任孫雷,崇明縣委書記馬樂聲為“上海崇明生態農業科創中心”揭牌。這是崇明縣貫徹落實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部署的一項新舉措。為加快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落實中央關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新要求,上海將重點建設三大農業科創中心。“上海崇明生態農業科創中心”將重點圍繞生態農業開展科技創新工作。
崇明作為上海的農業大縣、國家級生態縣、國際生態島,在諸多領域特別是生態農業領域已經建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優勢,已經形成了立體種養、循環農業、廢棄物利用等多種生態農業新模式。該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推動崇明生態農業發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為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中共上海市委農辦、市農委主任孫雷在中心成立大會講話時強調,上海正處于城鄉統籌發展、同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攻堅階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確保地產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背景下,成立“上海崇明生態農業科創中心”,通過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聚集和用好各類人才,激發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使崇明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科技要素、科技企業的集聚高地,成為上海農業原創技術特別是生態農業原創技術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我們要圍繞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生態島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重大戰略需求,強化科技創新,在生態農業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領域獲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同時要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在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集成示范和推廣應用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生態農業發展的產業基礎,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生態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中心。
崇明縣委副書記、縣長唐海龍指出:“上海崇明生態農業科創中心”將通過聯合國內外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發機構,圍繞崇明農業主導產業與生態農業發展需求,聚焦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業生態高效種養、農業設施與裝備、智慧農業五大領域進行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
中心將通過“1+X+Y”的模式運作開展工作。“1”是指建立一個展示中心,依托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建設“農業+互聯網”開放工程,將科創中心建設成為集崇明生態農業大數據、生態農業技術體系、規范生產與監管追溯體系、農業技術培訓、消費旅游信息于一體,為農業科研、生產管理、安全監管、市場對接、技術培訓、消費旅游等服務的綜合展示和服務中心。“X”是指提升X個創新基地,在已有良好基礎的基地中挑選一批符合生態農業發展方向,具有提升潛力的基地作為創新基地,鼓勵科研院校科技人才與基地開展合作,通過合作共贏、風險共擔的方式共同開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存的生態農業模式創新,形成一套共贏創新模式,集成一批生態農業技術,打造一片生態農業創新基地。“Y”是指開辟Y個創業農場,吸引有技術、有創意的人員或團隊到崇明建立創業農場,在土地租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優先扶持,并探索建立創業農場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
崇明將通過聯合國內外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發機構,圍繞崇明農業主導產業與生態農業發展需求,聚焦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業生態高效種養、農業設施與裝備、智慧農業五大領域進行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支持農業高端人才創新創業,支持農業研發機構與農業生產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支持生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進一步壯大生態農業發展的產業基礎,力爭到2020年,初步建立與都市現代農業功能和生態島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安全優質、輕簡高效、環境友好的技術體系構建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和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結構更加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新成立的“上海崇明生態農業科創中心”將面臨四項重點任務:
一是實施農業科技攻關,加大科技項目實施力度。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支撐,著力突破良種良法配套重大關鍵技術,提升種業科技創新水平;突破低碳循環等環境友好關鍵技術,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突破農機農藝融合和設施農業重大關鍵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動植物種源的培育將立足崇明動植物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構建雜種優勢利用與常規育種等多種方法途徑的品種創制關鍵技術體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特別是在特色蔬菜、西紅花、水仙花、沙烏頭豬、白山羊、中華絨鰲蟹等優質種源培育上取得較大突破。中心將開展生態循環農業關鍵技術研究。加強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農產品安全生產等關鍵技術研究。研究生態高效種養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低碳農業技術、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技術等,促進農田生態系統的改善。研究農產品安全生產與質量控制技術,進行主要農作物耕作、栽培、施肥等安全高效種植技術和主要畜禽水產高效、節本、健康養殖技術研究。中心還將開展包括農業物聯網技術、環境控制技術、植物生長模擬控制、智能溫室和裝備研制等的設施農業技術研究。
二是強化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集成示范和推廣應用。深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大重大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大力推行“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服務模式,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應用。深化“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服務機制。引導農業科研院所、高校開展農技服務。支持院縣合作、科技入戶、專家服務團、教授工作室、科技特派員等農技服務模式,鼓勵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培訓、科技咨詢與服務等,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的有效對接。推廣應用生態循環農業關鍵技術。包括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種養結合、健康養殖、綠色防控、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土壤保育與修復、水環境治理等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改善農業農村環境。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重點加強綠葉菜、果樹等設施栽培用耕整、移栽、收獲等關鍵環節的機械化技術研發和應用,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實現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
三是支持生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和農村創新創業。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扶持農村青年創新創業,壯大生態農業產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四是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綜合應用互聯網+農業技術、農產品加工保鮮技術等,結合美麗鄉村、農業休閑旅游建設,打造質量安全、品質優良、服務優質的崇明農產品品牌,提高農業產業水平和生產效益。
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