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晗
(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安徽 合肥 230041)
夯實從“工人”成長到“工匠”的基礎
——如何把“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教育
周晗
(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安徽 合肥230041)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已經到了一個必須轉型的關口,即由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邁進。隨之而來的是對人力資源要求的改變即由粗獷型人才需求轉向精細型人才需求。這一轉變更加有利于職業學校的學生就業,如何把中職學校的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呢?筆者認為當前職業院校的學生最迫切補充的一點就是“工匠精神”。文章通過四種途徑探討了如何把“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教育。
中職教育;融合;工匠精神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正擺脫低端競爭格局向中高端產品競爭邁進,“中國制造”正在向“中國智造”轉型。“中國智造”的目標是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在這種經濟形勢下,把“工匠精神”引入中職教育勢在必行,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通過分析中職生的就業特點可以找出原因。目前我國總體的就業形勢特點鮮明,那就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很突出: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技術工人嚴重短缺。根據一個知名就業網站調查顯示,人工市場今后幾年的需求趨向是:企業需求的員工是具有知識更新快、技能良好、品性較好特點的人才。這樣來看,國內的就業趨勢總體偏向中職學生人群。但是中職學生實際的就業情況怎樣呢?以筆者所在的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為例,學校一直在用盡各種資源為學生尋求合適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可是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的結果顯示: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和就業穩定性并不是很高。經常會有一些即將就業的學生這樣說:“有沒有不加班的企業?我不想加班,太累”。“先到廠里干幾天看看,不行就讓家里重新找工作”。“我可不能一輩子當工人,那有什么前途!”這樣的就業心態致使部分就業生到了企業以后不能踏實工作,實習期流動性較高。于是企業每年都要重新到職業院校招聘,重新進行人才培養。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呢?筆者認為除了有企業的部分原因外,中職學生自身的心理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當今社會大多數中職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當小公主小皇帝習慣了,缺乏吃苦耐勞踏實做事的精神,更別提在普通平凡的崗位上一干幾十年了。在這種就業需求和就業形勢的結合下,把“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中職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就顯得至關重要。那么如何把“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合到中職生教育中來呢?以筆者所在學校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為例,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從進校那一刻起就能受到正確就業觀引導——爭取做一名合格的工匠。作為職業院校應該緊隨國家政策,從學生入校的那一刻起就通過以下四個方面的校園文化規劃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工匠精神”熏陶。第一,把校園環境規劃利用起來。比如學校路燈上的優秀畢業生展,可以把在企業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技術精湛的畢業生作為重點展示出來,使學生充分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員工,給他們指明學習目標和工作后的發展方向。第二,可以利用學校的文化長廊進行“工匠精神”的宣傳。中國并不缺工匠,“工匠精神”也不是舶來品,可以從文化的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進行宣傳。從古到今,從平凡到閃耀,把實例展示給學生觀看、學習、獲得。第三,通過規章制度來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學習的激勵。良好的制度文化不僅僅是一種行為上的約束,更重要的是其對思想品德和行為方式的引導。通過修訂規章制度把其關注點引導向“工匠精神”,把規章制度的導向作用充分利用起來,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引導。第四,創造全方位的校園文化活動倡導和弘揚“工匠精神”。比如以“校園電視臺、校園文化藝術節、學生社團等”為載體把“工匠精神”的內涵作為主題開展活動,促使學生進行識別、討論、接納,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教導。
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然后家長與學校聯手為學生灌輸“工匠精神”。促使學生在就業時摒棄好高騖遠,好逸惡勞的想法,在工作崗位上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目前由于國家處在經濟轉型期所以從去年作為國家級媒體的中央臺就開始了“工匠精神”的宣傳,比如中央二套的《大國工匠》節目,以及新聞頻道對其進行的評論,和其他中央臺進行的工匠級別的比賽項目等,大多數家長應該都有所了解。與此同時能把孩子送進職業學校求學,說明家長也知道孩子有一技之長才是將來的立身之本!這個目標與學校的培育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在新生入學之時,學校就可以為學生和家長召開一次大的學生職業規劃報告。讓家長深刻認識到“工匠精神”對學生就業乃至職業發展的影響!相對來說家長對社會發展的理解程度和高度往往強于孩子,如果家長能充分了解到在當前國家經濟發展階段人才的需求,那么家長和學校聯起手來對孩子進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將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和高效的影響。
在中職學生的學習期間對其進行”工匠精神”教育時,教師的地位至關重要。“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如果想要學生養成踏實做事,精益求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則教師自身要先行“修煉”。職業學校的教師一般分為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由于學生在校大部分時間在上專業課,因此專業課老師對學生養成“工匠精神”的影響要大一點。專業課教師可以分析本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把其融入到課程教學的技能目標里去,結合一定的授課和考核手段,這樣學生就能慢慢養成“愛崗敬業,認真鉆研”的習慣。每一位授課教師要給學生示范自己工作時的“工匠精神”,那么學生就會養成自己的職業素養。
育人之本,德育為首。《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擺在教育的首位。中職學生中的絕大多數人畢業后會直接進入企業,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基層工人的素質,同時也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提高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客觀要求,其實與現在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同源之水,都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合格勞動者的客觀要求。當前很多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不能滿足企業對于員工的職業道德的要求,他們很難適應企業和社會對勞動者的職業道德要求。長遠來看中職學生缺乏的并不是專業技能和技術,而是作為一線從業者的思想準備,是作為一名社會勞動者的自我規范和約束能力。如果能把“工匠精神”這一全國倡導的職業道德思想融入到傳統的中職學生德育教育中去,相信能很好地解決中職生的自身定位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落差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德育與“工匠精神”既相輔相成,又相得益彰。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筆者認為可以很好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職教育中。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對職業技能的追求和對職業道德的遵守,養成“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優秀職業品質。工匠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是筆者堅信只要堅持把“工匠精神”融入中職生教育中來,那么從工人到工匠的路就會變成坦途!
Consolidate Foundation from“Workers”to“Craftsmen”——How to Put the“Craftsmanship”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Han
(Automobile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Hefei,Anhui 230041,China)
Through 30 years'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has reached a mark which must be transformed,namely from the manufacturer to the smart power.Followed by human resource request changes from bully type talented person to fine talent.This shift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employment,how to cultivat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supplementedby craftsmanship.In this paper,four kinds of ways to explore how to put the craftsmanship into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propose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integration;craftsmanship
G711
A
2095-980X(2016)07-0151-02
2016-06-14
周晗(1981-),女,安徽界首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OA辦公系統的應用,PS的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