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珠光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10110)劉戊誼
2型糖尿病病程長,易出現并發癥,對患者的身心狀態有嚴重影響。有資料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低,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本文選擇了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來我院診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了定期隨訪對2型糖尿病患者精神狀態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來我院診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均符合WHO對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1]。排除以下情況:意識及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80例患者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62~79歲,平均71±2.9歲,病程1~14年,平均6.2±3.4年。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記錄患者的姓名、性別、文化水平、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等資料。
1.2.1 對照組 給予糖尿病常規宣教及護理,采取常規降糖方案,糾正代謝紊亂。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定期隨訪教育,方式主要是上門隨訪(1次/3個月)和電話隨訪(1次/2周),內容包括:①第一次隨訪主要是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關系,爭取其信任,向患者講授2型糖尿病的自然進程、危害、臨床表現,囑托患者按時用藥、適當運動、控制飲食。實施認知療法,加強心理輔導,消除患者不良情緒,積極回答患者問題,指導患者進行血糖自測;②后續隨訪,向患者發放健康教育追蹤卡,了解患者病情變化,給予針對性指導措施,與患者保持電話聯系,監督患者生活方式。
1.3 評價標準 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精神狀態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組間差異以P<0.05具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觀察組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分別為44.33±6.11,49.45±5.19,對照組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分別為43.75±5.78,50.13±4.96,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觀察組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分別為35.61±5.14分,43.68±7.10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分別為50.02±6.44分和45.19±7.05分),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老年人與外界的溝通少,得到的家庭支持也少,常常存在孤獨寂寞的情緒,專注于身體的不良感受。有調查發現,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焦慮的概率為39%,發生抑郁的概率為32%,兩者同時發生的概率為16%。持續存在的焦慮抑郁情緒會影響人體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增加胰島素拮抗激素的分泌,降低胰島素敏感性,最終影響2型糖尿病的預后。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療成敗的關鍵之一,但由于老年人理解能力不足,常規的健康教育模式很難奏效。定期隨訪是一種院外延伸護理模式,貫穿在治療的全過程中。通過持續性的跟蹤隨訪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在實際隨訪中,我們發現有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會因漫長的療程而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而通過醫護人員上門指導,提供藥物、心理、生活指導,無疑有效消除了患者的疑慮,縮短了醫患距離,改善了預后。
從本次干預的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評量表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定期隨訪教育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