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保健品化妝品技術審評中心(100053)吳佩慧 于春媛 劉東紅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食化所(100050)高家敏
(接5月下)
一些受托方不按照規范組織生產,產品由哪些原料組成不清楚,委托生產的產品標準不清楚,質控的要求不清楚。任何人都可以去委托,任何人的委托都敢接受,真正出了問題委托方找不到、受托方推卸責任。有些委托企業盡管到監管部門備過案,但小批量委托生產或根本不生產,給地下窩點非法生產帶來了可乘之機。
5.3 美容美發行業風險。由于我國目前監管體制機制問題,美容服務業的監管缺失,對于美容服務業的監管形成了一定的盲區。美容服務業使用的化妝品質量問題較多,不良反應投訴比例高。由于美容院的產品進貨渠道不規范,為增加盈利空間,許多店家用假冒劣質化妝品,其中部分化妝品重金屬、苯酚、氫醌、激素等的嚴重超標,給消費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
5.4 標簽標識風險。標簽標識說明書不規范,企業盲目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使用方法等表述不清,缺乏必要的警示語,可能造成消費者選擇化妝品不當或使用不當,或消費者個體具有過敏體質引起化妝品不良反應。
5.5 禁限用物質風險。化妝品違法使用禁用物質、超量使用限用物質。例如部分化妝品違法添加激素,導致消費者發生激素依賴性皮炎;祛痘化妝品違法添加甲硝唑、氯霉素等抗生素,引起接觸性皮炎,甚至可引起耐藥性皮炎。
5.6 制度上的風險。
5.6.1 法律法規嚴重滯后。《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二十余年未修訂,與行業的發展現狀已經嚴重不適應,監管制度存在缺陷。
5.6.2 標準體系亟待完善。在標準與檢測方法方面,缺失、空白、沖突的現象比較普遍。目前,化妝品原料標準缺乏,產品技術標準剛剛建立,禁限用物質檢測方法及限量缺失,風險評估工作剛剛起步。
5.7 企業風險。
5.7.1 企業認識上的風險。從監管的情況看,有三種心態在部分化妝品企業中存在。第一種是鋌而走險的違法心態。一些企業為謀取利潤,不顧法律的約束,在逐利心理驅使下鋌而走險。第二種是法不責眾的僥幸心態。明知這樣做不對,是違法的,但是大家都這樣做,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我也跟著一道這樣做,反正法不責眾。第三種是機械遵守的被動心態,這同樣會帶來質量安全方面的的風險隱患。
5.7.2 企業能力方面的風險。企業要想防范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除了要有主體責任意識外,還得有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的能力。現實中,相當一部分企業在自身產品風險防控能力上比較差,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這種能力。有些企業之前從未涉足過化妝品行業,聽說這個行業發展不錯,便想來分一杯羹。這種情況下,想做好產品質量安全是非常困難的。有些企業僅為皮包公司,無研發能力,缺乏質量安全保障措施,委托有生產條件的企業加工產品,自身連原料配方工藝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而有一些受委托的企業,委托產品的配方是什么不清楚,提供的原料安全不清楚,只知道賺取加工費。這種情況在化妝品生產中部分存在。
5.7.3 現實中的風險。由于企業主體責任意識沒得到有效落實,一些企業素質較差,自身管理能力較弱,導致在現實中出現安全風險問題,比如:在原料采購方面,供應商資質審核及原料進購驗收制度不完善或未有效執行,出現一些原料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類似像蜂膠、珍珠粉、阿膠等一些貴重原料尤其突出。以及彩妝產品中存在色素、著色劑混亂的情況。
在經營方面,由于準入門檻過低、經營單位底數不清,經營品種不明,一些經營企業不按照要求索證索票,進貨驗收制度流入形式,什么樣的產品都敢銷售。對經營區域不進行分區分類管理,普通食品、日化產品、保健食品、化妝品、藥品等混合擺放,有的甚至非藥品冒充藥品,誤導消費者。
在市場方面,存在非法添加、假冒偽劣、虛假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比如有一些地下黑窩點,逃避監管,違法生產化妝品。把化妝品功效宣傳得比藥品還神奇。
5.8 社會風險。回顧近年來的化妝品安全事件,有些確實是由于安全方面的隱患所引發的,但也有一些是由于認識方面的差距導致的。這就需要加強科普宣傳,引導消費者不斷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使社會各界能了解化妝品的基本知識,客觀看待化妝品存在的安全風險。比如近幾年社會對防腐劑等一些添加劑致癌問題高度關注,但是如何從科學角度去看待,一些添加劑在合理范圍內的使用不僅是安全的,也是工藝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宣傳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問題,消除公眾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