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亞萍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9)
江蘇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探析
陶亞萍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19)
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問題是當今的一個熱點話題,但以江蘇工藝美術為出發點研究其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學術研究并不多。文章通過對江蘇工藝美術的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分析江蘇民間工藝美術在文化產業創新中所面臨的問題,探索其創新發展的對策,對推動江蘇省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江蘇作為長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地,文化淵源深厚,蘊藏著豐厚的工藝精湛、品種齊全的民間工藝美術文化資源。因此應發揮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產品的優勢,以促進江蘇地域資源的開發利用。
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江蘇
“工藝美術的歷史相當悠久,它伴隨著人類的起源而產生,雖然遠古時期人們的用品相當粗糙,但為人類生活的方便而設計、制作的各種物品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1)民間工藝美術以民間手工技能為主,民間工藝大師們掌握著技藝和制作秘訣,當他們專注于一件工藝美術作品時,可能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創作的價值體現不僅凝聚了民間藝人的嫻熟技藝,還體現在驚人的原創力上。江蘇民間工藝美術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特征,擁有大量技藝精湛的工藝美術產品,融入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產中,包括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它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反映了長江流域特有的人文、民風、民俗等傳統工藝的生產活動。
江蘇省位于東部沿海,長江、淮河的下游,其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民風民俗、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美術種類和濃烈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風格。在這些民間工藝美術作品中,有生活器具,也有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裝飾功能的器物和飾品,可以說,這些帶給人極大欣賞性和精神愉悅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生產生活、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需要。“眾所周知,工藝美術行業生產不同于一般性的工業生產,它既包括大量艱苦的藝術勞動藝術創作和技巧運用,又需要提高藝術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適應市場。”[2](136)
江蘇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最初是老百姓為生活所需而創作的實用品,后來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符合民眾審美需求的品種繁多、工藝精湛、傳承久遠的且地域特色鮮明的產業,最終遍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衣食住行到四時方物,蔚為大觀。例如宜興的陶瓷、紫砂工藝擺件、南京的云錦、絨花、剪紙、空竹、繩結、南通的不同風格的扎染、彩印、藍印花布、手工編織品、織毯、無錫的泥塑、陶塑玩具、揚州的漆器、金屬工藝制品、蘇州的玉作手工業、刺繡等。伴隨江蘇地方經濟和文化的演變,一些工藝美術品原本作為日用品正逐漸喪失其實用價值,變成以審美、裝飾功能為主的工藝品,因而被賦予了新的審美價值,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美術似一個博大精深的海洋,它承載著勞動人民的贊美、熱愛生活之情,也蘊涵著對未來希望的生活方式。
民間工藝品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江蘇歷史文化發展演進中扮演著見證人的角色,無論在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或者其他領域,都是無法替代的。根據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的數據統計,目前省級以上中高級職稱的工藝美術大師江蘇共有89人,其中平均年齡45歲左右,他們一直從事工藝美術創作,正在進行師徒傳授的有53人。江蘇民間工藝美術匠人積年累月的利用長江流域豐富的天然資源,依靠傳統精湛的民間技藝,設計生產出大量實用性和審美性相結合的工藝美術產品。這些帶有社會歷史、民族傳統和人類文化氣息、蘊含著人們物質文明、精神生活的工藝美術產品,現在已成為推動社會變革和進步的積極參與者和實踐者,它將在人們的記憶中永遠珍藏。
民間工藝美術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需求,這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當時的工業技術發展水平、經濟發展和人類需求、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在實踐的生活中,必須把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歷程與其內在的決定性因素——工藝美術與民間工業的發展盛衰密切相連,江蘇的傳統工藝如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后迅速發展至今,名匠輩出,所遺留下來的產品不僅仍為
人們所珍藏,且在當代文化審美語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江蘇省民間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產業還具有顯著的地域特性,逐漸以產業集群的形式出現,又如在全國影響深遠的蘇州刺繡、桃花塢大街的木版年畫、緙絲織造、御窯金磚制作,南京的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金珀鍛制作、南通的藍印花布印染、揚州的漆器髹飾、無錫惠山的泥塑、連云港的水晶等。其中蘇州的刺繡、無錫惠山的泥塑、宜興的紫砂陶藝、連云港的水晶等工藝產品已具備了產業化、產業集群的規模。近幾年來,江蘇政府對民間工藝美術產業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致力于多元化、精品化、一體化的系統的民間工藝美術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服務。同時,各地政府大力倡導具有民間特色的手工藝品協會和生產園區的成立,便于得到政府資金、政策、信息資源的支持,有利于加強民間手工作坊村的統籌建設,扶持起著龍頭作用的民企發展壯大、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工藝美術產品,通過多元化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庫的建設,進行多元、整體的布局和開發,逐步推出了品種繁多、地域鮮明,具有無限發展空間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系列產品。例如被文化部命名為刺繡“民間藝術之鄉”的鎮湖高新區,有近萬工藝秀工,其中聚集了300多家民間刺繡工藝產業的民營經營戶,他們中200多人獲得了專業技術職稱,成為一支以刺繡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主力軍,是“蘇繡”產業基地的代表;以民間傳統工藝著稱的東渚鎮,匯集了上萬名制作紅木器具、玉石雕刻、刺繡的民間藝人,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生產體系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藝街”。在這些傳統的民間工藝地區,大大小小手工作坊式的產業模式,匯聚成了東渚特有的人文景觀,形成“前店后坊”的獨特風景,包含著濃郁的地方氣息,又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生產了許多具有時代氣息的民間工藝品,使人身居其中樂而忘返。
“工藝美術的發展表明: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通過所獲得的技能和智慧,以表達自己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歷史。在漫長的工藝美術創作活動中,人類不僅提高了對各種材料的加工技術和把握能力,而且造就了自身的審美觀念和創造意識。”[3](100)工藝美術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民間工藝制作在江蘇已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民間工藝品既是民族文化藝術瑰寶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民間工藝品因人們的物質和審美的需求而產生,多數是民間藝人直接創造的,隨著人們風俗習尚、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
多元化、個性化的審美方式要求不斷開發、研制、創新更多民間工藝美術品,但是目前產品的市場創新觀念模糊,此外,在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下,經濟與文化失衡的現象屢次發生,部分生產民間工藝品的民營企業之間大打價格戰,有些企業因此急功近利,目標轉向生產成本低、做工粗糙的低廉工藝美術品產品充斥旅游景點和地攤,導致大量傳統民間工藝品的質量下降,仿制產品、劣質貨大量蔓延市場,結果造成產業優勢不斷下滑。任何時候,市場都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近年來,伴隨著江蘇旅游業的發展,民間工藝美術品的市場隨之不斷的壯大。但從宏觀上看還是薄弱,市場競爭目標不明確,創新力不夠,導致精益求精的民間工藝品和獲得的經濟收益不對稱。相反質量一般、價格低廉的產品卻到處泛濫,從某種意義上許多和旅游紀念品等同,失去了作為工藝品的升值空間及收藏價值,結果既限制了產業市場的開拓,也限制了這一產業化創新發展的進程。
“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是由諸多自然、社會因素決定的,與經濟和科學技術緊密關聯的。經濟和技術的一體化以及文化的全球化既給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產業化創造了機遇,也給傳統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帶來了難題。許多有久遠傳承史的工藝美術種類遭遇市場淘汰而面臨消亡。”[4](211)目前,江蘇一批技藝精湛的民間老藝人寥寥無幾,面對傳統民間工藝產品市場的萎縮,再考慮傳統工藝的創新,絕非易事。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的急劇改變,原有的民間工藝美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缺乏其應有的市場,民間藝人必然就會減少。民間工藝美術沒有了傳承,也就面臨著失傳和滅絕的窘境,如南京制作秦淮傳統手扎花燈的藝人已所剩無幾,從事曲藝、雜耍娛樂活動民間藝人也日漸趨少。同時,今天的年輕人對于一些精湛的民間技藝不感興趣,原有的手工生產模式也在遭受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嚴重阻礙了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傳承。
“民間工藝與民俗活動結合密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的吃、穿、住、用、行、娛樂,樣樣離不開民間工藝。民間工藝在歲時節日、人生儀禮、祭祀供奉等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5](15)目前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自身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江蘇沒有出臺關于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發展的既定目標和合理規劃方面的文件,對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產品的研發沒有系統的布局和規劃,缺乏高效率的運作機制、生產園區及產業鏈接簡單。產業鏈中的資金、人才、技術、融資環境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形成良性循環。
改革開放后,許多原有的工藝美術國企單位進行了改制,涌現出大量的個體、私營的手工作坊,與此相適應,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出現了具有現代文化管理機制的民間工藝美術企業。目前,江蘇一些民間工藝美術已紛紛走出鄉鎮,積極融入時代文化元素,政府對促進民間工藝美術發展的技術和文化進行鼓勵,不斷提升民間工藝美術品的技藝和水平。在工藝美術生產園區和集聚地建立產業研發中心,依靠現代化的科技提高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的勞動效率。如南京云錦的生產,南京云錦是江蘇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明末文人吳村梅描寫南京云錦“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云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南京云錦因絢麗多彩,美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南京云錦的技藝雖然達到了中國古代織錦傳統工藝的高峰,但是,由于還是純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產量低,其生產水平遠遠落后于時代的進程。”[6](161)因技術繁復、工序雜多,南京云錦的生產、銷售正急劇萎縮,現在通過電腦設計云錦紋樣及機器織造技術的智能化運用,縮短了制作的進程和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在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中具有個性化的工藝品才能成為藝術品、才具有流傳、傳承的價值,只有流芳百世的精品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我們必須讓民間工藝美術與市場有益結合,彰顯出民俗的文化特質,找到與當地民俗文化發展創新的最佳契合點,才能使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的發展獲得不竭的動力。
“不同層次、不同檔次的產品,其設計和制作所依據的原則是不同的。這決定了工藝美術品的創造和純藝術不同,不能只從創造者的自我表現出發,而要考慮市場效果。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外,一件只能看而根本賣不掉的產品,不能算是成功的產品。”[7](8)近年來,江蘇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產品中拓展出一些新工藝品類開始風靡國內外市場,如飽含傳統元素的“中國結”、仿古器具、藤制的日用品等,均獲得了老百姓的認同,它們借助當地民間工藝美術的吉祥文化特質,融入了產業化的發展,取得了極大的經濟收益,這種產業化的生產形式帶來的市場效益說明了創新要與時俱進,不斷提供給工藝大師們新的思維方法,不能忽略時代的要求。
江蘇的民間工藝大師們也意識到藝術生產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導致民眾審美趣味的改變,不再推崇富麗張揚的工藝品,而是追求質樸、自然的民間工藝品自身的形式美,一般不作過多的修飾。崇尚從大自然中提取色彩、線條、形體和律動,表現出心靈和自然的契合,追求自然質樸的隨意性;在材料上以天然材料為主,大都是帶有環保意識的自然物質,如紙張、石頭等,充分地開發和利用本土資源優勢,以傳統的手工方式制作體現出材質自身的肌理、紋飾等,充分保持其自然形態特征,歌頌對生活的情鐘,創造了沁人心扉的清新的藝術美。因此,時代審美的需求是第一的,明確民間工藝美術產品的目標,提升產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積極有效地拓展國內外市場是不可缺少的。如江蘇地處長江流域,其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民風民俗、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美術種類和濃烈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風格,旅游資源豐富。民間工藝美術可以與當地的旅游資源整合,鼓勵一些民營企業和民間藝人共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產品,打造鮮明、專業、個性化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市場,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作坊對外示范開放,建立覆蓋全省的富有民俗特色的品牌民間工藝美術品網絡系統,促進帶有江蘇地域性的工藝美術產品產業化的進程。拓展江蘇地域性傳統手工工藝美術品的普及、促使民眾更新觀念都來關注、關心江蘇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進程,使江蘇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家喻戶曉,為產業的發展奠定市場和經濟的基礎。
在當下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放眼未來,使民間工藝產業化資源的發展、配置最大化。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介傳播、宣傳的優勢,各種廣播、電視、網絡、雜志、報刊的強力推進,公共場所、地鐵站、公交站、民間工藝美術館及博物館的宣傳、展示,大型的商務、文體活動,不僅僅是民間工藝產品的展示,更多的是其背后賦予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建設夫子廟民間藝術大觀園、江寧民間藝術交流中心、冶山鎮民間藝術活動中心、南通民間藝術館、南京民間工藝美術館、玄武湖街道民間工藝創業園等,對宣傳江蘇民間地域文化,提升工藝美術產品的文化品位,塑造高端的特色品牌形象,拉動整個文化產業鏈的良性循環,以此提高普通百姓對民間傳統藝術價值的認同,增強地域文化競爭力。
“傳統工藝美術以手工技藝見長,在大工業生產甚至高科技主導的現代社會,面對大眾消費環境下的消費者,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品在形式、風格、趣味諸方面,已不能適應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需要,因而創新成為其必然。”[8](70)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的創新發展研究,是一個復雜且持續的課題,需要幾輩人不斷地孜孜耕耘。文化產業創新發展首先要處理好文化和經濟的關系,通過文化產業創新解決江蘇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優化城市文化產業結構,強化民間工藝美術用品的設計創新,充分發揮好江蘇優越的人才市場、豐富的社會資源及民間傳統文化和地域資源等條件優勢;要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在充分繼承、吸收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增強本省品牌意識;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江蘇創業,使江蘇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斷向前推進。
[1]徐思民.中國工藝美術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2]徐琛.20世紀中國工藝美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徐勤主編.新編中國工藝美術簡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4]邱春林.設計與文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5]張麗君.中華工藝概述[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10.
[6]王寶林.云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7]上海市職業能力考試院編.工藝美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李硯祖.工藝美術古今談[J].廣東: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張世超】
A Survey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Jiangsu Province
Tao Yaping
( School of Fine Arts,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210019)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s nowadays a hot topic,but so far,little academic research has been made on the subject based on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resent paper,on the basis of researches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Jiangsu Province,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the problems that the industries are confronted with in thei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probes into relative strategies for it,therefore,it has positi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in Jiangsu Province.As the area of origin of the civilisation in the Yangtse River valley,Jiangsu province,which is rich in cultural sources,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resource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characteristic of exquisite workmanship and a wide range of variety,hence, it is imperative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ovince in this fiel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gional resources.
Folk arts and crafts,Cultural industries,Innovative development
J528
A
1672-9838(2016)01-040-05
2015-11-14
本文系2014 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山水畫創作中的形式語言研究”(項目編號:2014SJD180)階段性成果之一,2014年南京曉莊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立項項目“高校素描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相關成果, 2014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后現代以來設計文化中修辭手法的辨析、梳理與解讀”(項目編號:2014SJD175)相關成果之一。
陶亞萍(1974-),女,江蘇省淮陰市人,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