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安 沈其新
摘 要:社會協同學是研究和解決社會發展問題的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社會發展理論具有豐富的社會協同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協同思想的創新:第一,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結構的內涵;第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學說;第三,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第四,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協同的內涵和價值追求。
關鍵詞: 五位一體;馬克思主義;社會協同;生態文明;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6)02-0020-05
引 言
協同論作為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以是研究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規律的新興綜合性學科。“協同”一詞最初來源于20世紀70年代赫爾曼.哈肯(H·Haken)創立的協同學理論。該理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普遍存在有序、無序的現象,在一定條件下,有序和無序之間會相互轉化,無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協同,這是一個普遍規律。簡單來說,協同就是指系統內各子系統或要素圍繞系統總體目標進行協作配合,由此形成系統整體良性循環態勢,各子系統或要素達到共同發展,而系統整體也得到提高和優化,即1+1>2。協同學產生后,很快被應用于研究人類社會這一復雜系統。所謂社會協同,是指社會系統各方面經過協調、協作,形成有序的社會結構,達到社會各方面共同發展、社會整體的全面進步。若沒有協同,作為最高級、最復雜系統的人類社會就不能存在,更不能前進。
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于協同學之前,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闡述社會發展理論時就已經形成了他們的社會協同思想,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奠定了社會協同的理論基礎,主要體現在四方面:其一,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二,社會各方面存在協同關系;其三,社會又是自然母系統的子系統;其四,社會協同的理想狀態是社會和諧,價值追求是人的全面發展[1]35。馬克思主義社會協同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其他理論一樣,必須與時俱進,必須與各國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改革實踐中,不斷把馬克思主義社會協同理論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兩個文明”、“三位一體”發展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五位一體”實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方面協同,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協同思想的與時俱進,它至少在四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協同思想。
一、 “五位”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結構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如同其他物質運動形式一樣,人類社會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與相互依賴的最基本的要素結合而成的、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是一個內容豐富、結構復雜的有機系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構成了社會系統的基本形態。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前提,而人的一定的生產活動總是與一定的社會關系聯系的。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32馬克思這段論述既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同時也闡明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重要原理,并把社會系統從經濟領域引向政治與思想領域,從而概況出社會系統包括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
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把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結構理論推向前進。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三大,基本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思想。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物質文明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建設不但起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保證它的正確發展方向。這就是認為兩者是有機的統一體,是任何國家都不能偏廢的兩個方面的內容。兩個文明建設互為條件,互為目的。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與此同時,對富強、民主、文明三者關系作了闡述:富強是現代化的首要目標;民主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深入,各種社會問題又開始顯露出來,針對這一情況,黨的十六大提出讓“社會更加和諧”的奮斗目標,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并指出和諧社會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一發展瓶頸,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到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一起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并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至此,全面系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形成。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科學闡明了社會系統的全貌,社會除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提出的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外,還應強調社會主體——人的生活生存狀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結構的內涵。
二、“一體”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學說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就是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決定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并且,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現狀出發,得出了當時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舊的上層建筑阻礙了經濟基礎的發展,只有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斗爭,只有推翻舊的生產關系、舊的上層建筑才能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結論。但是馬克思并沒有否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認為矛盾雙方相互從對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經濟基礎先進時,能促進經濟基礎的確立、鞏固和發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表明,馬克思主義認為,當一社會形態處于上升期時,社會基本矛盾推動事物發展,更多的是體現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性推動事物的發展,即協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仍然是社會基本矛盾,但它與以往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因此其解決的方式也就不同。正如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加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3]213-214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這種“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決定了可以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的改革,使各體制機制相互配合,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協同進步。另外,現代社會生產力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現代社會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總體,社會生活各方面更加緊密地相互依賴,只有不斷擴大社會協同,才能使一個復雜的社會具有穩定的秩序,才能使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正如江澤民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一文中指出,在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具體方法和具體原則之中,貫穿著一條方法論上的嶄新原則:不過分夸大矛盾的斗爭性,不過分強調一方吃掉一方,一方壓倒一方,而是強調對立面的統一和對立面的和諧結合,在事物矛盾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基礎上來尋求矛盾諸方面綜合協調的適當尺度,這是新時期新矛盾論的鮮明特色。
“五位一體”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學說基本原理,豐富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全新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原理。五位一體,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個方面關系密切或協調一致,猶如一個整體,全面協調發展。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五方面協調有序,各方面相互適應。這種有序既包括每一子系統的自身“有序”與配合“有序”,即社會圈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系統的輸入和輸出都由適當的社會規范約束在適當的閾值和關系中。也包括社會“內環境”與“外環境”即人類社會生產與自然環境之間在物質、信息、能量交換上的有序。在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是中心,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二是五方面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既重視社會經濟的發展,又重視民主政治建設,既重視整個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又重視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還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只有增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的協調性、有機統一性,讓“五位”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支撐,形成“一體”, 相互促進,真正融為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全面發展。
三、生態文明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結構不僅指出人類社會是一個系統,而且同時又是自然這個母系統的子系統。首先,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結果。人由自然脫胎而來,“人也是由分化產生的……從一個單獨的卵細胞分化為自然界所產生的最復雜的有機體” [4]273。“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5]。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會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自然界。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后,雖然可以依據自己的目的來支配、改造自然,但這并不能改變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事實,馬克思指出,“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這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離,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49恩格斯也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383~384同時,馬克思還指出:“人在肉體上只有依靠這些自然物——不管是表現為食物、燃料、衣著還是居室等等——才能生活。”[6]49因此,從本質上看,社會系統是自然這個母系統的子系統,一個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特殊系統。再次,人與自然的聯系表現為生產力。馬克思說:“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這種物質生活的生產即勞動”[8]207~208。勞動在本質上“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 [7]79。生產力的一般規定就在于:它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生產的力量”,而非“破壞的力量”;是一種“物質結果”和“物質力量”,而非“精神結果”和“精神力量”;體現的是“人改造自然”的關系或者說“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技術關系”,而非“人改造人”的關系或者說“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權力關系” [7]128。
馬克思恩格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思想,為我們解決當前生態危機奠定了理論基礎。然而,并未為我們提供解決這一問題的現成途徑,他們所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消失,相反,在今天顯得更加突出和嚴重。“五位一體”之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第一,生態文明要求確立自然價值論。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雖然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雙重性,恩格斯也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7]383~384但其基本觀點是:人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體,自然是客體,離開了人,自然是無所謂價值的;而生態文明重新審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自然價值問題,認為不僅人具有價值,自然也具有價值。自然的價值是指,自然作為不同生物物種的生產空間和條件,是它的有用性以及滿足人類需要及生態平衡的效應[9]10。第二,生態文明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文明觀強調生產力的發展、人對自然的改造不能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而是要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第三,生態文明強調生態建設與社會其他方面的建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基礎,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提供和諧的生態環境。
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協同的內涵和價值追求
社會協同的本質是有序,是通過社會各子系統的協同作用來實現社會結構和功能的有序。這種有序首先是指作為“社會圈”的“內環境”的“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與“人類群體自身的再生產方式”二者在內部結構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上的“有序性”。其次是“社會圈”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生物圈”之間在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方式和作用過程中的“有序性”[10]。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生產關系必須適合于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上層建筑必須適合于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物質生產、人口狀況、地理環境三者相互適應。社會有序就是社會和諧,就是社會矛盾體系中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貫通的穩定狀態,社會和諧是社會協同的另一種表述。
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未來社會,所勾畫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藍圖就是要實現社會和諧,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7]294并且,我們尤其要注意到,馬克思對和諧社會的描述,始終是同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聯系在一起的,把人的全面發展設定為未來社會的價值目標。他們指出,資本在具有無限度地提高生產力趨勢的同時,又使主要生產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而“代替那種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一個這樣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77追求“自由”就是追求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把人的全面發展概括為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描繪了社會協同的共產主義和諧社會美好藍圖,但由于時代條件的局限,他們并沒有從事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因而并沒有闡明這種美好社會狀態的具體含義。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與實踐。胡錦濤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1]。這六個方面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是一個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發展狀態。
同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是人的不斷發展所形成和表現的一種社會存在狀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價值追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建設一個人人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全面發展的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是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是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是一個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強和諧因素的過程,是一個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明安.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奠定了社會協同學的理論基礎[J].系統科學學報,2014(3):3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3-21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9.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
[9]林婭.環境哲學概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0.
[10]曾健,張一方.社會協同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76.
[11]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6-27(1).
Abstract: Social Synergetics is a scientific method to research and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presented by the founder of Marxism maintains abundant thoughts of social synergetics. And the Five-Pronged Approach is an innovation on it.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t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s of social system structure of Marxism. Secondly, it enriche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dynamics of Marxism. Thirdly, it furthered Marxist recogni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creatively presented the thoughts on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nally, it dearly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 pursuit of Marxist social synergetics.
Keywords: The Five-Pronged Approach; Marxism; social synerge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