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革
【摘 要】基于高職生職業素養的培育,闡述高職“概論”課程改革的理念與思路、改革的目標,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探索“概論”課程改革的途徑。
【關鍵詞】職業素養 “概論”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C-0041-02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即勞動者在所從事職業方面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它包括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職業作風、職業意識等。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高低關系著國家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及和諧穩定,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成敗具有直接的影響。為此,教育部多次強調“高職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職業素養協調發展”。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一門核心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系統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精神實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不斷提升職業素養,把他們培養成一名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概論”課與其他課程一樣承擔著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重任,為適應社會的需要,筆者以職業素養培育為導向,對“概論”課程進行改革,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生活實際,使教學方式更有活力,考核方式更合理,讓“概論”課成為一門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課程。
一、改革的理念與思路
(一)改革的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理念,著眼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職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將教學從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轉向重視對學生認知、素養和能力的培養上;不斷增強課堂的實踐性,在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中培育、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二)改革的思路。課程教學從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要求出發,以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成功為切入點,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學習任務、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二、課程改革的目標
現代社會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的要求跟以前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僅要求具備良好的崗位技能,而且要求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核心課程的“概論”課的課程改革要從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出發,培養學生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遠大理想、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綜合職業能力,能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去做人,按市場經濟和法制經濟的要求、規則去做事,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課程改革的途徑
(一)確定、細化課程教學目標。思想政治課的課程目標對課堂教學起著引領和導向的作用,確定好“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改革效果。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要求,把“概論”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
2.能力目標:(1)能正確理解和認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2)能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社會生活、學習生活、職業生活中的實際問題;(3)能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素質目標:使大學生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自覺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勇于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理論教學中既要讓學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還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的精髓,即認知方法,并能運用所學到的認知方法解決新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整合教學內容。教學中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理念,以相關職業崗位對高職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訴求、道德素質訴求、能力訴求來整合教學內容,重構課程學習專題及相關學習任務。將課程內容整合為五大模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模塊、毛澤東思想的特殊理論成果模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模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理論模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環境和保證模塊,每個模塊中又有相應的專題,每次課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教學。同學們通過相關專題內容的學習,能系統掌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堅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自覺投身到社會建設中去肩負好自己的歷史使命報效祖國。能夠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創新意識、創業意識、法制意識、生態文明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用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學習生活、職業生活、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改革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行動導向教學”是德國人建立的一種現代化職教模式,它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它遵循的是“為行動而學習”的原則,它強調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活動中學、在交流中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行動習得專業知識,培養職業能力,并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覺悟和素質。
“概論”課作為高校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政治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培養責任意識和綜合職業能力,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能夠較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先后采用任務驅動、案例分析、討論交流、情景教學、調查研討等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例如,學習“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這個專題時,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個“改革開放前后我的家鄉、家庭的變化”的社會調查活動,要求學生把調查得到的情況以小組為單位做成PPT匯報。現在的大學生都出生于改革開放后,對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和自己家庭的情況了解甚少。通過調查學生真正感受到改革開放前后自己家鄉和家庭的變化,從中認識到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在調查中學生也看到了改革開放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思考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教材中講到的一些理論問題學生通過調查找到了答案,同時認識到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真正含義,自覺樹立改革開放的理念并積極投身改革開放浪潮之中,思想政治素養、能力和責任意識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培養和提升。
在學習“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個專題時,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的任務之一:調查了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并做成PPT匯報。學生的任務之二:根據調查了解到的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搞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國家應該怎么做?作為大學生應該怎么做?做成PPT匯報。學生的任務之三:根據同學們自己提出的建議,以小組為單位為美麗南寧、美麗校園做一件好事,并寫出參加這個活動后的感悟且做成PPT匯報。學生完成這三個任務并匯報之后,老師給予點撥、引導。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學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理論知識,并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自我教育;知道了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國家要行動,大學生也要行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教學真正做到了“知行統一”。
(四)改革“概論”課評價體系。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成績考核是其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課程考核的目的不應是甄別和選拔學生,而是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價值觀和職業素養在知與行上的融合。為此,應積極改革“概論”課的評價體系,把職業素養納入到“概論”課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具體來說就是把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素質表現和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表現納入到“概論”課評價體系中,以此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具體的改革思路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指標多項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統一。首先,評價主體多元化。在傳統的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加入學生自評與互評來評價學生的“概論”課學業成績。評價主體多元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教師在積極地交互活動中實現對學生更科學、更全面的評價。其次,評價指標的多項化。傳統的“概論”課的評價指標較單一,主要就是對理論知識的考核,這樣的課程考核已經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需要。故對“概論”課的評價體系做了改革,讓課程考試體現知識理論、政治思想、行為養成、綜合能力考核并重的特點。通過較少的作業、課堂測試和期末理論考試檢測理論知識掌握情況;把課堂考勤、課堂活動參與度、參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手拍”實踐活動、紅色經典體驗活動、志愿服務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評價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還根據學生自主性專題學習、社會調查、新聞播報等項目成果展示來測定學生的收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政治鑒別能力等,培養、提升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最后,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統一。改革后的“概論”課的評價體系既對學生的政治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又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如參與情況、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新意識和思維方式等進行評價,側重能力、態度、素養的評價,以考促學、以考促做。改革后的考核評價模式既契合高職學生的心理預期,又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在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經過幾年的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學生對“概論”課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所教班級學生的職業素養不斷提升,教學得到學生一致好評。今后我們將再接再厲,繼續加大課程教學改革力度,為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曉峰.基于職業素養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改革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2)
[2]姜大源.“行為”、“活動”與“行動”辯[J].職教通訊,2003(1)
[3]張振偉.基于職業素養視角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探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4(2)
【作者簡介】李 革(1967—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