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溢
【摘 要】分析高職院校人才輸出與企業人才需求現狀,闡明實施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從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改善財會專業教學內容和硬件設施、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建設完善的實踐教育保障體系等方面探討校企合一、產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
【關鍵詞】產學研結合 校企合一 財會專業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C-0045-03
隨著近幾年國家提倡普及職業教育,高職教育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對企業的技術能力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財會專業是社會廣泛需求的專業,會計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也很重要,但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教學水平特別是實踐教學水平還很難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對此,需要改變高校教學模式,實施產學研結合,與企業進行合作,建立起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提高財會專業學生技能素養,以適應企業發展與科技研究的需要。
一、高職院校人才輸出與企業人才需求現狀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高職院校也一直致力于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尋求解決辦法。而近年來出現的經濟發達地區招工難現象與這個問題成了矛盾。社會人力資源過剩會導致就業難,社會人力資源缺失就會導致招工難,看似兩個不能同時存在的問題,卻在這一時期同時存在。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的教學無法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教育與市場脫節。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工作印象普遍為理論知識有余,但實踐能力不夠,無法應對在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畢業生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實際工作經驗,操作技能較差。進入企業頂崗實習是學生提高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徑。企業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也非常看重其有沒有相關工作崗位的頂崗實習經驗。然而,由于學校與企業對實習學生制訂的管理體制不完善,學校與企業責、權、利不明確,國家也沒有出臺相應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種種原因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興趣不高。有些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對于“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認識不夠,導致他們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財會這一行業存在保密性這種特性,所以學生在實踐上無法進行深入學習,而傳統的灌輸式會計理論教學所培養出的人才缺少實踐動手能力,在工作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進入企業工作后還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培訓,才能正式上崗勝任本職工作。企業在人才培訓上花費了物力財力,而學生卻因為培訓,在企業長時間不能正式上崗而感覺浪費時間,從而選擇離開。企業方面認為,與其花費人力、財力對學生進行培訓,還不如直接從社會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員工。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就在于,高職院校的理論教學方式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職業技能要求。
二、實施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所謂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教學是指將財會專業的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實踐教學中加深對課堂理論的理解,在理論教學中提高實踐教學的技術理論支持;對傳統的以課堂為主、以老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加以改變,實行以實踐為主、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在產學研一體化教學中,所謂“產”,指的學校自建的實踐實驗室,與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共建的實踐基地或指合作企業等;所謂“學”,指的是高職院校自身;所謂“研”,指的是對相關技術理論進行研究的科研機構。產學研結合教學就是學校、企業和研究機構各自利用自身所占資源優勢,把學校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術能力、工作經驗進行有效整合。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有效縮短財會專業學生與社會需求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素養,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在財會專業培訓中使用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模式教學,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能夠檢驗教學效果
高職院校財會專業學生畢業后直接面對的是企業一線的職業崗位,對實際的工作能力要求較高。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便于理解抽象的課堂理論知識。如果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僅有理論知識的支持是不夠的,比如,對課本中所提的會計憑證、會計報表及會計核算等,雖然做了仿真的處理,但學生還是感覺抽象,沒有真實感。如果課堂理論知識掌握后,能夠進入企業進行實際的工作操作,學生會在短時間內理解和鞏固理論知識。
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檢驗理論的教學效果情況。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實際的操作經驗很重要,但如果在實踐中沒有理論知識的支持,也沒有辦法成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同理,如果財會專業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不夠,也就沒辦法準確完成實踐操作。平時的理論考試,靠投機取巧也許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實踐操作中,半點虛假也藏不住。財會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完成情況,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對課堂理論的掌握程度,通過實踐操作情況找理論知識弱點,有助于財會專業學生找到理論知識學習方向和學習重點。
(二)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可以增強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在高職院校的財會專業教學管理中,保證教學質量是首要任務,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踐實訓,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有助于提高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要想獲得社會的認可,畢業生的綜合技能素養能滿足企業需要是關鍵,而學生的綜合技能素養是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的體現。財會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就是全面提升財會專業學生的綜合技能素養,實現企業對學生能力的認可,從而實現社會對學校的認可,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幾乎所有企業在進行財會專業人才招聘時,工作經驗都成為應屆畢業生求職的“高門檻”,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實訓教學模式,可以對這一情況進行有效的解決。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從而增加企業對應屆生人才選擇的信心。在實踐實訓過程中,對企業會計核算流程的全真模擬,不僅包括對會計核算、會計報表填制的全真模擬,還包括對財經法規的運用、具體納稅情況這些比較現實的會計任務進行實踐實訓。同時加強財會專業學生的會計分析、會計制度設計等會計管理方面的才能,使財會專業的學生綜合技能素養符合社會與企業的需要,讓財會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進入實際工作崗位后,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適應實際工作環境,滿足崗位需求。可見,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培訓,既可培訓出擁有全面的職業技能素養的會計從業人員,又可節省企業的培訓時間和培訓成本,從而提高企業對高職院校人才選用的信心。
(三)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可以增強財會專業師資力量
師資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學校教學質量的好壞。一個健全完善的實踐實訓體系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往往是主要力量。擁有較高理論水平的財會專業教師不一定能滿足實踐操作教學需要,同樣,僅擁有財會實務工作能力的專業實踐教學老師在實踐教學中也難以勝任,這是因為實踐教學教程還需要理論的支持和總結。財會專業實踐教學是對會計工作的全真模擬,要求教師既要有實踐教學的指導水平,又要有扎實的理論水平做支撐,理論和實踐要進行有效的結合。長期的產學研結合實訓教學,恰好能夠幫助財會專業老師這兩方面互補,幫助理論教學教師增長會計工作的實際操作經驗,幫助實踐教學教師提高課堂理論水平、增強科研能力。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模式實施的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水平,也能培養出具有“雙師”標準的技術型教師隊伍,提高高職院校的整體素質水平。
三、校企合一、產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
(一)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與企業的合作,加強會計專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財會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不一定只局限于學校的實踐教師,也可以邀請企業有經驗的行業技術人員、本行業的專家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進行指導。高職院校的教師也可以深入到企業當中,對基層的會計進行培訓,為企業解決理論上難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問題匯編成案例,用于對財會專業學生的教學。同時,選擇與會計核算較規范及財務制度較健全的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讓學校成為企業的技術支持后盾,企業成為學校的實踐實訓教學的基地。把與企業合作中獲得的先進經驗和研究成果納入到教學計劃中,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利用與企業合作的契機,加強引入企業對學校的投資,來對學校的實踐實驗條件進行有效改善。建立有效的獎勵激勵體系,提升財會專業教師專業技術水平,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財會專業教學應遵循“能力本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持續發展”的高職教育教學理念,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校內仿真實習、校外頂崗實習”的形式組織教學,實施“基礎能力—專項能力—崗位能力—綜合能力”四段遞進的實訓方案,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以專任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通過分崗實訓、混崗實訓相結合的形式組織實訓教學,進行崗位能力訓練;校外頂崗實習以校外指導教師為主、校內指導教師為輔,通過在生產、經營、管理一線頂崗實踐組織教學,進行綜合能力的訓練。
可以通過市場調研和校企專家論證,共同建成具有真實性、生產性,集教、學、做于一體的突出專業特色的校內實訓基地。最后的頂崗實習前即第四學期末共計5周,在實訓教師的指導下,在校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仿真會計綜合模擬實訓,進行綜合的職業訓練,此改革舉措能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專業技能訓練以及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和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了加強頂崗實習及畢業實習的教學管理,切實落實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保證外出頂崗實習及畢業實習階段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相應制定管理規定。第五、六學期在校外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作為輔導老師,指導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及畢業實踐,可以與會計師事務所、銀行、中小企業、各類酒店賓館超市聯系作為財會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分批分期地將學生安排到企業財會崗位進行輪崗實習,讓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各類企業財會核算的全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第六學期最后4-6周總結實習經驗,相互交流實習心得,撰寫實習論文,實現理論與實際完美結合,較好地實現學生技能培養與崗位“零距離”對接,使學生畢業就能直接上崗,為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架起橋梁,實現擇業、就業階段的平穩過渡。
(二)改善財會專業教學內容和硬件設施
高職財會專業的課堂教材的選用,要體現專業性,符合企業的需求,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制定財會專業的教材選用方案時,積極與企業進行溝通和合作,選出符合企業需要的財會專業教材,共同制定課程標準以及教學考評標準。與相關科研單位共同研制、編寫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財會專業教材,這樣能夠保證教學教材與企業工作內容同步,縮短學校教材與企業工作崗位的距離。
在實踐教學硬件設施方面,教學的所用會計信息可由合作企業提供。為了保護會計數據的保密性,企業也可以提供上一年度的會計信息資料給財會專業學生進行實踐實訓教學使用。實踐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要和企業所用一樣,保證實踐教學的仿真度。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引入資金加大對實踐教學基地的投入。盡力打造出仿真度較高的實踐教學基地,教學用財務核算軟件使用上也要保持和企業一致,保證實踐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增強財會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
(三)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教師是財會專業教學的主體,對實踐教學的品質和效果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在師資力量建設上,可以從多方面入手。首先,鼓勵財會專業教師深造,參加各種高資質專業考試,取得更高的專業資質。積極培養青年教師,為其業務水平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學校應注重讓教師參與到企業或科研單位實際工作或研究當中去,鼓勵財會專業老師每隔一段時間輪流到企業進行半年的專業社會實踐,為企業提供基層會計人員培訓或者直接參與到實際工作當中進行兼職。財會專業理論教師應當積極參與科研活動,深入到實踐現場發現實踐當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解決。這樣有利于改善財會專業的師資結構,強化專業化的教學水平。其次,邀請企業內技術人員或會計師、審計師這些行業內的高技能人員加入到財會專業教學隊伍中來,作為外聘教師充實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為學生傳授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一線的知識,并結合自身的從業經驗進行實例講解,這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這樣,校企之間人才進行雙向流動,不僅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對企業的會計業務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真正實現了雙方共贏。
(四)建設完善的實踐教育保障體系
財會專業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學校、社會、企業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體系十分必要。從管理上看,財會專業的實踐教學牽扯到學校和企業中的多個部門,要想實踐教學能夠有序地進行,就要對實踐教學的管理監督體系進行完善。企業和學校是兩個本無關聯的個體,他們之間的合作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牽線、協調、管理,校企之間的合作才能持續進行。從資金投入上看,實踐實訓教學離不開資金做后盾,沒有資金的支持,一切都沒辦法進行下去。因此,要動用一切社會力量,政府方面給予財政上的補助,學校自身通過商業化的運行,再動員企業進行投資捐助,來做好資金方面的保障,保證產學研教學模式教學的開展。
總之,高職財會專業在教學上實施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應以市場需求為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對財會專業學生技能素養進行提升,建立起具有“雙師”標準的教師隊伍,在企業與學校間建立互惠的橋梁,打造雙方共贏、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讓學校的實踐實訓教學通過校企合一、產學研結合的模式,邁出新的一步。
【參考文獻】
[1]胡俊芬,卞艷艷.淺談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產學研結合的方式[J].商場現代化,2008(1)
[2]賀勝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產學研結合方式初探[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3]何玉英.對高職會計專業產學研結合的探索[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5)
[4]譚紅翔.探索高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途徑[J].中國高等教育,2006(Z1)
[5]王炳志.高職會計專業“校企同步核算”實訓模式探討[J].財會月刊,2010(6)
[6]課題組.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建設指導方案/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工學結合模式課程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2013B050)
【作者簡介】肖 溢(1962—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經管系,副高職稱,本科,研究方向:財經管理、高職教育。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