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四川省簡陽市江源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 簡陽 641413)
?
簡陽旱地耕制改革成效及配套栽培技術
陳莉
(四川省簡陽市江源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 簡陽 641413)
摘要:耕作制度改革是種植業的“革命”。近年簡陽市大力推廣了旱地規范改制,配合適宜品種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現了周年作物的高產穩產。實踐證明,旱地耕制改革是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旱地;耕制改革;成效;配套技術
簡陽市是全國的糧食生產先進縣,其耕地以旱地為主,土壤肥力相對較低,易受災害影響。近年簡陽市積極推進旱地規范改制,實現了用養結合,避旱減災,增產增收的目的。其基本做法是:在一個地塊內,以200cm或167cm為一復種輪作單元,每個單元帶分成對等的甲、乙兩個種植帶,第一年甲帶為小麥—甘薯(大豆)—冬綠肥,乙帶為冬綠肥—春玉米—秋蔬菜(綠肥);第二年,甲、乙兩帶互換,在秋綠肥茬口上種小麥,冬肥茬口上接種玉米。如此輪流互換,往復進行。
規范改制具有諸多的優勢:一是可適期播種,達到了避旱減災、趨利避害的目的;二是充分發揮作物邊際優勢和增產潛力;三是分帶輪作利于通風透光,有利于抑制作物病蟲繁殖蔓延;四是利于農事操作和地膜覆蓋、育苗移栽等一系列高產配套技術得以快速推廣;五是分帶輪作,用養結合,利于土地可持續利用。
以簡陽市江源鎮為例,該鎮2014年旱地改制面積1053.33hm2,占應改面積的90.5%。小麥最高單產達401.5kg/667m2,平均單產達354.5kg/667m2;春玉米最高單產625.4kg/667m2,平均單產達505kg/667m2。全年糧食總產比上年增產4.5%,其中玉米總增產315t,占全年總增產的49.6%,為完成全鎮糧食生產目標任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據典型田塊調查,3月底以前播種的早春玉米平均單產435.5kg/667m2,4月1~10日播種的春玉米平均單產465.1kg/667m2,4月11~20日播種的遲春玉米平均單產432.6kg/667m2,4月21日以后播種的夏玉米平均單產僅326.5kg/667m2。由此可以看出,玉米要奪取高產不能遲于4月20日播種。江源鎮花朝村推行“雙三O”(1尺=33cm,下同)、“雙二五”耕制改革模式共68.67hm2,玉米于3月底前采取育苗移栽,地膜覆蓋,寬窄行單株栽培,加之良種統一、技術統一、培訓統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已成熟,基本避開了伏旱的影響,平均單產達503kg/667m2,為全鎮樹立了典范。
3.1選用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
小麥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抗倒的優良品種,如川麥104、川麥42、內麥11號等。玉米選用中熟,耐旱、廣適、優質的品種,槽平地以先玉508、正紅211、川單418、田豐8號、正紅102等為主;二臺及坡頂地應以成單30、渝單8號、正紅311等耐旱耐瘠品種為主。
3.2適時播種
小麥最佳播種期是10月底至11月上旬,紅苕收后種小麥最遲不超過11月20日。另外,要根據品種特性定播種期,早熟品種應適當遲播,中、晚熟品種應適當早播。且要樹立“防災、避災、抗災”的思想,真正做到趨利避害。玉米作物的最佳播種期為3月底至4月上中旬,以避開夏伏旱,提高玉米產量。
3.3提高播種質量
小麥、玉米、大豆均采用機械化方式播種,播前提高整地質量,做到適墑播種。小麥基本苗10~12萬/667m2,玉米播種密度2800~3500株/667m2。預留行可選擇種植早熟豌豆、蔬菜或綠肥。
3.4科學施肥
施肥上必須根據作物生長特性以及土壤肥力的狀況,進行科學配方施肥。小麥施肥要求重施底肥。一般按667m2施用復合肥40~50kg、硫酸鋅1.5~2kg、農家糞25~30挑(對土質差的可以加碳酸氫銨5~10kg一并施用)。玉米應采用“足氮、增磷、補鉀、配微”的施肥方式,要求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按667m2施純氮15~20kg、五氧化二磷5kg、氧化鉀3kg。地膜玉米應采用一底一追,中溝施肥。將玉米整個生育期需肥的60%的氮肥和全部磷、鉀和農家肥采用中溝施用并飽灌底水,足墑蓋膜;其余40%的氮肥于大喇叭口期作攻苞肥施用。也可在玉米盛花期施一支維他靈,調節營養生長,控制玉米株高,防止倒伏。
一是農民對耕制改革的認識不足,少數田塊出現預留行未被利用的情況,影響了耕制改革效果,二是改制不規范,預留空行太窄,玉米雙行栽培時易造成玉米溜稈,影響產量,三是品種選擇不對路,得不償失,四是配套技術落實不到位,造成玉米增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綜上所述,實行旱地規范改制,能為作物適期播種打下基礎,避開了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且土地用養結合,從而實現了周年豐產與土地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