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許崇明 劉廣鵬 南征 劉淼
(1長春中醫藥大學2014級研究生吉林長春 130000;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長春 130000;3吉林省中醫中藥科學研究院長春 130000)
連蘇湯在消渴病中的應用*
張博1許崇明1劉廣鵬1南征2#劉淼3
(1長春中醫藥大學2014級研究生吉林長春 130000;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長春 130000;3吉林省中醫中藥科學研究院長春 130000)
消渴病;連蘇湯;中醫藥療法
連蘇湯見于王士雄(孟英)的《溫熱經緯》,本書共五卷。作者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甚是豐富。其中原文論曰:“濕熱證,嘔惡不止,晝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熱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連三四分,蘇葉二三分,兩味煎湯,呷下即止。”薛生白言:“肺胃不和,最易致嘔,蓋胃熱移肺,肺不受邪,還歸于胃,必用川連以清濕熱,蘇葉以通肺胃。投之立愈者,以肺胃之氣非蘇葉不能通也。分數輕者,以輕劑恰治上焦病耳。”本文探討連蘇湯的臨床應用效果。
1.1 病例資料韓某,男,49歲,身高175 cm,體重64 kg,內蒙通遼市人。初診:2014年12月23日。主訴:口干渴多飲10年,加重2個月。現病史:患者糖尿病10年,初發現時,空腹血糖8.0 mmol/L,未監測餐后血糖,未進行任何治療。現空腹血糖9.17 mmol/L,餐后2 h血糖19.73 mmol/L。現癥:口干渴、多飲,乏力、手足麻木,偶有足跟痛,飲食可,眠可,多尿,大便干,體重下降3 kg。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血壓128/84 mm Hg。尿常規檢查潛血(-),尿蛋白(-)。診斷:消渴病,氣陰兩虛證。予益氣養陰、化瘀利濕中藥口服,處方予連蘇湯加味:生地15 g、知母15 g、黃連20 g、蘇葉20 g、地骨皮20 g、葛根10 g、玉竹20 g、丹參10 g、雙花20 g、枸杞30 g、人參10 g、黃芪50 g、黃精50 g、熟地15 g、佩蘭10 g、厚樸10 g。7劑,日1劑,水煎分4次口服,一次100 ml。中成藥予血府逐瘀膠囊、六味地黃丸、丹參滴丸、復方榛花舒肝膠囊和二甲雙胍口服。并囑患者嚴格控制飲食,合理適量運動,記錄每天的飲食及活動。
二~四診:空腹血糖8.2~9.0 mmol/L,餐后2 h血糖16.2~18.0 mmol/L。患者乏力癥狀減輕,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繼上方7劑,水煎服。五診:空腹血糖4.9 mmol/L,餐后2 h血糖5.9 mmol/L,患者無明顯不適癥狀。給予上方7劑(4劑水煎服,3劑壓面,與紫河車粉300 g,炒混,日3次,一次3 g溫水沖服)。囑患者自測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有變化及時就診。隨訪至今,血糖控制理想。
1.2 討論糖尿病屬中醫“消渴”范疇,消渴病位在人體“散膏”,《難經·四十二難》言:“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病機核心是陰虛燥熱,耗精損液,津液不布,瘀毒內盛,損傷散膏,侵襲三焦,傷及經絡,進而臟腑受傷,募原受損。損則逆,逆則變,變則為病。患者平素過食油膩,從而使脾胃運化失司;情志失調,肝木克土,土郁化熱,熱極化火,耗氣傷陰,加之先天稟賦,真陰不足,病久入絡,形成氣陰兩虛兼瘀證候。全方五臟同治,益氣養陰,活血化瘀。補而不滯,瘀除而不傷正。《醫述》曰:“醫病先醫人”,每次診療疾病必須嚴肅告訴患者控制飲食,合理適量運動,勞逸結合,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病例資料賀某,女,54歲,身高152 cm,體重52 kg,松原市人。初診:2014年4月24日。主訴:口渴多飲1年,加重伴乏力1個月。現病史:患者1年前出現口干渴多飲癥狀,就診于當地醫院,查空腹血糖8.6 mmol/L。予諾和龍、格列美脲口服降血糖,3次/d,患病期間空腹血糖波動在7~11 mmol/L。1個月前,患者出現乏力癥狀,查空腹血糖9.2 mmol/L,餐后2 h血糖11.9 mmol/L。現癥:口干渴、多飲,手腳心涼,胸悶氣短,乏力,頭暈,盜汗,耳鳴,足跟痛,飲食可,眠差,多尿,大便正常。舌質紅,苔黃膩,脈沉細。有冠心病史,無家族遺傳史,無過敏史。血壓132/70 mm Hg。尿常規檢查潛血(-),尿蛋白(-)。診斷:消渴病,氣陰兩虛挾濕瘀證。予益氣養陰、化瘀利濕中藥口服,處方予連蘇湯加味:生地15 g、知母15 g、黃連20 g、蘇葉20 g、地骨皮20 g、葛根10 g、玉竹20 g、丹參10 g、雙花20 g、枸杞30 g、人參10 g、黃芪50 g、黃精50 g、熟地15 g、佩蘭10 g、厚樸10 g。7劑,日1劑,水煎分4次口服,一次100 ml。中成藥予血府逐瘀膠囊、六味地黃丸、丹參滴丸和銀杏葉片口服。并囑患者嚴格控制飲食,合理適量運動,記錄每天的飲食及活動。
二診:空腹血糖8.8 mmol/L,患者感冒,但乏力、胸悶氣短癥狀減輕,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而無力。上方加川貝(沖服)2 g,7劑,水煎服。三診:患者咳嗽,口苦,空腹血糖9.6 mmol/L,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上方7劑,服法同前,加紫河車粉200 g,2 g/次,3次/d,沖服。屬患者按時就診,勞逸結合。四診:空腹血糖7.5 mmol/L,餐后2 h血糖5.9 mmol/L,患者胸悶氣短、口渴、盜汗癥狀均減輕,二便正常,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繼前方14劑,服法同前。五診、六診:空腹血糖6.6 mmol/L,餐后2 h血糖8.3 mmol/L,血壓130/70 mm Hg。乏力、胸悶氣短好轉,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無力。繼前方14劑,服法同前,囑患者適寒溫。七診:空腹血糖4.8 mmol/L,餐后2 h血糖5.3 mmol/L,患者無明顯不適癥狀,肝功、腎功、血糖、血脂、尿常規、心電圖檢查結果均正常。繼續給予上方7劑(4劑水煎服,3劑壓面,與紫河車粉300 g,炒混,日3次,一次3 g溫水沖服)。囑患者自測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有變化及時就診。隨訪至今,血糖控制理想。
2.2 討論患者長期過食肥甘厚味、喜飲啤酒,此皆濕熱之品,積滯脾胃,致脾胃運化不及,損傷脾胃,積久釀成內熱,傷津耗液,故口干多飲,舌質紅,苔黃膩,脈沉細均為濕熱內蘊之征象。本病病位在脾胃,病性屬本虛標實,現以標實濕熱內蘊為主。
歷代醫家皆認為消渴病主要病位在肺、胃、腎,南師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提出消渴病病在散膏,與五臟相關[1]。散膏為外通玄府、經絡氣血之物,可行氣液,布精津,主水精之升降出入及津液之輸布。消渴病病機關鍵為陰虛燥熱,以陰虛為主,燥熱為標,多兼雜氣虛、血瘀、津枯,消渴日久不愈損及陰陽。散膏為脾之副臟,與脾共同主運化、化生氣血、升清降濁、輸布精微、供養周身。據近些年研究表明:氣陰兩虛證和濕熱困脾證現為消渴病最常見的兩種證候,李娟等[2]研究表明:糖尿病濕熱證發生率較高,并具有獨特的病證特點。臨床中消渴病常見主癥不清且它癥繁多、纏綿難解的情況,究其根本乃濕熱為患。濕熱雍肺,肺無法輸布津液,致津不上承,濕熱困脾,脾不散液,腎失循滋,肝失所涵,三焦失潤,故其病機可表現為濕熱。
消渴病基本病機為:濕熱內蘊于胃,肺胃不和,胃氣上逆,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不欲飲食,口渴不引飲,始惡寒,繼則但熱不寒,四肢倦怠,舌白或黃,脈或洪或緩,或伏或細。連蘇湯方中黃連苦寒,入心、脾、胃、肝、膽、大腸經,清熱燥濕;蘇葉辛溫,入脾、肺二經,芳香化濕,宣通氣滯。本方雖僅中藥兩味,卻同時具備清熱、燥濕、芳香化濕、宣通氣滯四法,祛邪之中寓有調和之治,調和之中含有祛邪之法,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法中有法,是善用治法的經典方藥。
[1]王檀,南征.南征教授治療消渴病經驗[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27(6):945-946
[2]李娟,岳仁宋.消渴病從濕熱論治[J].四川中醫,2013,31(2):43-44
R255.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1.031
2016-10-14)
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基金資助課題(編號:200801990001)
#通訊作者:南征,E-mail:nangzheng001@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