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興
【摘 要】花燈是云南的地方劇種,深受地方民眾喜愛。本文針對呈貢老年大學花燈教學現狀進行調研,力圖探究當前昆明呈貢地區的花燈傳承狀況,并結合花燈的歷史發展脈絡,為花燈的藝術性和社會功能性做出探析。
【關鍵詞】云南花燈; 教學;現狀;老年大學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55-01z
一、云南花燈發展的歷史脈絡
花燈廣泛流行于云南各地,是一種深受地方民眾喜愛的民間歌舞樂種。云南花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主要以歌舞演繹故事為主,表演形式靈活。筆者從花燈的發展脈絡著手,以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來與當今的呈貢老年大學的花燈教學進行對比反思,以此探尋云南花燈的藝術性與社會功能性。明代初期,明軍入滇標志著漢文化開始大規模進入云南,花燈就是人口遷移從中原漢族地區帶來的社火文化。直到辛亥革命,這種包羅了彩燈、武術、雜技、龍燈、高蹺、霸王鞭、旱船、戲劇人物裝扮和花燈演出的社火活動一直在昆明流行,群眾把這些表演籠統的成為看燈。辛亥革命后,社會形態和人民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變化,一股花燈改革之風悄然從玉溪發起。老藝人從滇劇和曲藝善書中移植、改編了一些曲目,如《蟒蛇記》、《金鈴記》等,還學習了滇劇的表演形式和化妝。這些改革,使玉溪花燈改變了以往以歌舞為主的表演形式。建國后,全國戲曲工作會議的召開促進了云南花燈的發展,大批優秀劇團紛紛成立,傳統曲目得到整理改編,新創曲目不斷涌現。改革開放后,國家重視民族音樂的發展,花燈工作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創作演出了一批新的花燈劇目,如《淡淡的茴香花》、《情與愛》等相繼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進入21世紀,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重大改變,花燈也產生了一些問題。為了探索在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下花燈的保護和發展,云南省進行了針對專業文化劇團的文化體制改革,大量的專業劇團被整合或取消,在客觀上就造成專業花燈劇團的減少,專業的花燈演出也隨之大量減少。由于群眾文化需求,農村為主體的業余花燈劇團數量增多,但多以群眾自娛自樂的方式而存在,注重娛樂性,缺乏創新和藝術性,受眾趨于老齡化。傳統傳承方式漸趨消亡,專業花燈教學則青黃不接,花燈的傳承面臨著斷代的危機。
二、呈貢老年大學花燈教學現狀
呈貢老年大學成立于2005年,并在2011年成立藝術團,在每個社區關于花燈開設了花燈演唱班和花燈歌舞班。截止2014年年底,呈貢老年大學的花燈教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全縣56個社區的29個社區里開設了花燈課程,共有花燈班54個,共計1446人,17位專職教師,含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演員,二級、三級編導,還有專業的花燈傳承人。僅下莊一個社區就有9個班,200余名學員。每天晚上花燈學員都會自發前往老年大學進行排練,每周日全天會有專業花燈老師按照不同班級進行授課。每個社區以班級為基礎組建花燈歌舞表演隊,積極投身于社區活動,經常參加昆明地區甚至全省的花燈比賽,并多次獲得好成績。與此同時,呈貢老年大學的專業花燈老師還對花燈進行了創新。2014年,呈貢老年大學校長張寶華老師以呈貢本地農民到外地租地為背景創作了新花燈劇《花燈追夢》。
三、呈貢老年大學花燈教學對花燈發展的積極作用
呈貢老年大學花燈教學在花燈藝術發展面臨困境時進行實踐創新,把花燈教學融入社區群眾日常生活中,對花燈的傳承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呈貢老年大學藝術團與專業花燈劇團有區別又有聯系。老年大學藝術團和專業花燈劇團一樣,具有優秀的花燈演員、編劇和花燈傳承人,具有花燈人才基礎,是老年大學實現花燈創新的保證。老年大學校長張寶華老師的現代花燈劇《花鄉追夢》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2014年8月31日,《花鄉追夢》在昆明離退休活動中心進行首演,以其貼合百姓生活的特點,受到戲迷群眾的熱烈追捧。此后在昆明會堂和昆明老年大學活動中心進行多場演出,同樣得到廣泛贊譽。與專業花燈劇團的“精、專、高”相比不同點是,老年大學的花燈教學立足于基層社區群眾,既擴大了學習花燈的受眾面,又是對業余花燈愛好者的一種正規教學,同時對社區青少年產生影響,呈貢老年大學正探索出一條花燈傳承發展的可行之路。
其次,在社區老年大學開設花燈教學,將花燈的生存空間由民俗活動轉移到了社區學校,使傳統傳承方式由口傳心授和心領神會轉變為體制教學。教學之余,老年大學組織花燈學員積極參加昆明地區各種花燈比賽,參加各種花燈演出,促進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老年大學的這種創造性改變,縮小了臺上花燈與臺下聽眾的距離,使社區群眾轉變為一個“花燈人”。同時,這種身份的改變,使學員在生活之中會把自身所學傳授給家庭青少年,無意中促進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口傳心授和心領神會傳統傳承方式的發展。學校教學、社區教學、家庭教學,三種教學形式如一張網覆蓋整個社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有力推動了云南呈貢花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四、結語
呈貢老年大學將花燈加入社區教學的實踐活動中,為社區增添了活力和朝氣,豐富了社區群眾的業余生活,加深了花燈在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作用。而花燈作為一種文化記憶,尤其對社區中“空巢老人”這一群體,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們的精神缺失,增添了生活熱情。同時花燈進入社區老年大學課堂,使更多的群眾能夠學習花燈,讓花燈擁有更廣泛的傳播群體。這種教學模式立足于花燈生存發展的生態空間,推動著花燈在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中發展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