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法
摘 要:“五四”運動前后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涌入中國,除了社會主義思想外,其他的諸如實用主義、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工讀互助主義等。它們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們的思想解放,開闊了國人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五四運動時期;新思潮;影響;傳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3C-0007-02
所謂新思潮,總體來說就是指世界近代以來新產生和流行的各種思想學說。“五四”運動時期,尤其是五四運動爆發后的一段時間內,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涌入中國,且各種思潮、學派都有人研究、宣傳和信仰,有些還與傳統觀念相互糅合、摻雜,形成了學說競起、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些新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各抒己見,雖然一些新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發展起到了一些消極影響,甚至是反社會主義的,但總體來說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們的思想解放,開闊了國人的視野,為以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一、各種新思潮傳播的主要情況
“五四”運動爆發后的短時間內,全國各地知識青年成立起了三四百個進步社團,創辦的刊物多達幾百種。這幾百種刊物和幾百個進步社團,紛紛宣稱自己是以改造社會及激勵介紹新思潮為“旨趣”,促進了思想界的繁榮。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各種社會主義思想。李大釗、陳獨秀等“五四”時期新出現的激進民主主義者;以戴季陶、胡漢民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張東蓀、梁啟超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以及以王光祈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還有一些軍閥、政客,也都在競相介紹、宣傳社會主義,并利用社會主義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少年中國學會在其發刊詞《少年中國》中說道:“我們要積極研究現代思潮,使現代思潮成為中國人認識的一個趨勢,對現代思潮有一個明確的觀念,給中國人以更深的刺激來興起改造中國之方案。”
除科學社會主義外,在五四運動前后涌入中國的有一定影響和流傳度的西方社會思潮還有實用主義、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新村主義、工讀互助主義等。它們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們的思想解放。
二、各種新思潮的特征
(一)實用主義
19世紀末,實用主義在美國發展起來,它屬于資產階級的哲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1915年,胡適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習,師從杜威。他回國后,研究哲學史,從事白話文運動。胡適把實用主義各派概稱為實驗主義,并在中國大力宣傳這一思想。1919年4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實驗主義》長文,對實用主義哲學流派的形成、淵源及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了詳細評價,并對實在論、真理論、方法論等實用主義的核心問題作了闡發,宣揚“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一論斷具有反對封建教條、反對迷信盲從的作用,但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和負面影響。
(二)無政府主義
19世紀后半期的歐洲盛行一種小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思潮,也就是無政府主義。其主要代表人物為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法國蒲魯東及德國施蒂納。其中,克魯泡特金所創的互助論就是一種典型的無政府主義學說。他在《互助:一個進化的要素》一書中提出:人類可以通過互助進入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模式——“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互助是生物界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普遍規律。
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在中國影響是極為廣泛的,民國初年,無政府主義被當作一種社會主義學說,由吳稚暉、李石曾等旅法、留日的知識分子和同盟會員介紹引入。1912年5月,劉師復組織國內第一個無政府主義團體“晦鳴學舍”。
黃凌霜、區聲白宣揚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共產主義,自稱是“師復主義”繼承人,主張通過宣傳主義或暗殺暴動等手段,推翻政府和資本家,建立無政府共產主義社會。1917年至1920年間無政府主義得到較大發展,其團體一時多達50個,刊物將近70種。1917年惲代英在武昌創辦互助社,即“取克魯泡特金新進化論的意義”。李大釗也曾一度把互助論當作一種社會主義思想來接受。在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展開論戰以前,特別是在1920年以前,中國思想界還不能將馬克思主義與互助論嚴格地區分開來。
無政府主義主要反對帝國主義強權,并專門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一些弊端,如貧富對立、勞逸不均、議會虛偽、富人專權等。另外,無政府主義還在啟蒙中國思想界、反對封建專制方面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無政府主義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并攻擊馬克思主義,拒斥一切國家的主張,脫離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三)基爾特社會主義
基爾特社會主義也被稱為行會社會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其產生于20世紀初英國的工人運動中。該思潮主張由工人、工程技術人員組成專門的生產者聯合會來管理工業,以和平的方式來消滅資本主義,實行國家產品分配及全民消費,借此來解放勞動者,最終以基爾特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
1920年冬到次年春,研究系首領梁啟超、張東蓀等借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巡回演講之機出版《社會主義研究》特刊,對基爾特社會主義進行不遺余力的宣傳。
(四)新村主義
1910年,日本武者小路實篤在東京發刊《白樺》雜志中創立了新村主義理論。這一理論實質上就是一種理想,武者小路實篤鼓吹這一理想,并在九州的日向試辦了第一座新村。
1919年3月,《新青年》發表周作人的《日本的新村》一文。隨后,周作人先后在天津、北京等地作“新村”問題的演講。新村主義描繪了人人平等、互助友愛的理想生活,這對積極探求改造中國社會的年輕知識分子來說,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湖北、湖南、上海、南京、廣東等地的一些進步青年知識分子,曾一度熱衷于建設“新村”的實踐。但在當時嚴酷的社會現實里,這種田園詩般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五)工讀主義
工讀主義也是“五四”運動期間非常盛行的一種教育思潮。這種教育思潮的主要核心思想就是工學結合、勤工儉學,以艱苦求學及培養樸素工作的精神來消滅體腦差別,以工學兼進思想主張來實施其實踐活動。
“五四”運動前,吳稚暉主編的《勞動》月刊曾宣傳過工讀主義,但并沒有獲得較大的反響。當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在中國影響日增,特別是李大釗在宣傳十月革命的幾篇文章中強調“勞工神圣”“勞工社會”,中國工人階級逐漸展示了深厚偉力之后,勞動問題才逐漸受到了廣泛關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工讀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知識界興起的赴歐勤工儉學運動。
1919年底,王光祈發起組建北京工讀互助團,他希望把工讀互助團建設成“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新組織,將各地此類新組織聯絡起來,創造一個新社會。這一主張提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勞心與勞力、工與讀相結合及“教育與職業合一,學問與生計合一”。北京等地的工讀互助團嘗試了數月的“菜園子生活”,便宣告難以為繼,最后工讀主義陷入了困境。
三、各種新思潮的評價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實用主義在其思想體系里具有反對封建教條、反對迷信盲從的積極作用,但其后繼發展中一些負面傾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無政府主義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諸如富人專權、貧富不均及對立等一些弊端,在對近代中國思想起到了啟蒙思想界以及反對封建專制方面確實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攻擊馬克思主義,反對無產階級專政,拒斥一切國家等思想,嚴重脫離了我國歷史發展的潮流。
基爾特社會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其思潮主張和平地消滅資本主義,解放勞動者,由專門的生產者聯合會來管理工業生產,實行產業民主、自治,保證全民消費,國家負責產品分配;而新村主義工讀則主張人人平等、互助友愛的理想生活;工讀主義則主張 “教育與職業合一,學問與生計合一” 的理想化模式。但是,在當時嚴酷的社會現實里,基爾特社會主義和新村主義這種理想化、田園詩般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結束語
總之,“五四”運動前后涌入中國的西方各種社會思潮,它們極大地促進了近代中國人們思想的解放和中西文化的交融,拓展了近代中國人的思想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化歷史進程。歷史事實也證明:只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思潮才是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思想理論思潮,在近代中國“五四”運動時期諸多西方新思潮的沖擊下,也恰恰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指引我們,在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優秀杰出代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百年來中國偉大的勝利。實踐出真知,在當今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期,在我們積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參考文獻:
[1]吳洪成,趙娟.中國近代工讀主義教育思潮述略[J].河北大學學報,2011,(1).
[2]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3]陳旭麓.中國近代史十五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王杏元.中國近代史綱要[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
[5]朱志敏.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J].教學與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