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琳+楊大偉+張汝波+劉冠群
[摘 要]為培養個性化創新人才,提高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必須改革現行的單一培養模式現狀,構建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現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弊端。應該采取技能型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案,更加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點培養高校學生的工作技能和社會適應性。
[關鍵詞]高校;技能型;分類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027-02
在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高素質有能力的人才成為各個崗位爭奪的焦點,但隨著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加大,人才培養質量卻很難達到社會的要求,因此改革高校過去陳舊的單一教學型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非常重要。[1]本文首先分析了現有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從培養理念、專業和課程設置方式、教學模式和教學制度、學生培養模式的選擇指導體系及教學評價和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五方面提出高校技能型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方案,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中心思想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各個環節,突出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專業設置、教學環節和質量評價標準,為社會培養大批各具特長、技能突出的高質量人才。
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和問題
(一)缺乏個性化人才培養理念
現有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大多是為培養理論知識扎實的學術型人才設計的,一般都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所以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都是統一且不能自由轉變的,并且現行高校培養計劃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明顯,欠缺對學生應用技能的訓練。[2]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就按照學校指定的專業課程計劃學習,沒有自己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學科方向的權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通常沒有自身特長并且缺乏職業規劃和工作技能。
(二)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受到高校普遍存在的師生比例失衡、設備陳舊等因素制約,現在高校的專業設置模式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三方面。第一,通識課比重過高,且與專業課內容銜接不足。高等學校通識課與專業課的比重一般為3∶7左右,學生入學之后大約1年半左右的時間都在學習通識課程,而且這些通識課程沒有專業區別,大都與專業課程沒有聯系。第二,選修課比重遠低于必修課,且開設門數不足。高等學校存在重視理論學習的傳統,強調必修課程的學習,忽視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可選門數比較少,往往名義上是選修,實際上是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第三,實習實踐課程薄弱,且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3]與理論課程相比,目前高校的實驗實踐課程比例嚴重失衡,很多工科專業甚至沒有匹配的實驗實踐條件,即使是開設的實驗實踐課程也主要是驗證性的,缺乏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實踐環節。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存在比較大的問題,一方面通識課程內容沒有專業區別和個體區別,另一方面專業課程也存在內容陳舊、涉獵知識面過窄和理論應用方面的內容深度不夠等問題。
(三)教學模式和教學制度有待改革
高等學校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教學理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制度和教學管理等幾個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缺乏個性化教學理念[4];教學組織形式以大班上課為主,缺乏小班討論式和探索式教學;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式,課堂普遍由教師主導,缺乏學生參與;教學制度不夠健全,學分制度、導師制度、教學激勵制度等制度不夠全面和靈活;教學管理理念偏于專業化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剛性過強,缺少變通。不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就很難使人才培養煥發生機,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不夠完善
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包括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兩個方面。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單一,主要是以考試成績作為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以分數論成敗,只能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缺乏對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考核。[5]而對教師的評價也存在評價依據狹隘、評價內容沒有針對性及重評價輕反饋等問題。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不完善必然導致一方面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教師沒有投入教學活動的熱情和使命感。
二、高校技能型分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一)建立技能型分類人才培養目標
為滿足人才個性化發展要求,創新建立技能型分類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把人才培養分為學術型、技術型、創業型和國際型四種類型。每種類型要突出培養學生的某方面的技能。“學術型”主要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厚基礎為將來這部分學生繼續深造和從事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技術型”主要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重應用為他們將來就業做好技術支撐,把職業培訓納入高校教學過程中,注重技術的先進性和前瞻性,讓學生畢業即就業,在技術應用上面做到和未來就業方向的無縫對接。“創業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培養計劃中課程設計不要過專過細,在大學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培養他們不怕吃苦敢于嘗試的創業精神。“國際型”重點培養學生的外語交流能力,這部分學生將來主要是出國深造或是進入外企工作,課程設計要與國際接軌,可以引進國際通行教材或是國際認證考試等形式。
(二)改進、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模式
在技能型分類人才培養目標下,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模式也需進行配套改進,要為各種類型人才培養模式設置有所區別、側重點不同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學術型”專業和課程設置可以加大理論課和必修課的比重,“技術型”則可以減少通識課程加大選修課和實踐實驗課程學時,“創業型”的通識課程可以增加經濟管理和企業運營方面的課程,“國際型”的通識課程可以加大外語教學的力度,課程設置也要參考國際上先進大學的經驗和模板范例。
(三)改革教學制度,培育新型分類教學模式
由于各種人才培養模式既相互區分又相互聯系,學生既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點和發展方向自由選擇,又必須有必要的淘汰干預機制,所以要改革現有的學分制度、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實習實踐制度、導師制度、科研制度、評價反饋制度等與教學相關的各項教學制度,培育各種人才培養模式下各具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6]“學術型”要強調理論學習以講授式課堂教學方式為主,考核方式可采用閉卷考試和限制性開卷考試形式;“技術型”教學內容主要為技術的應用,教學方式多采用實習實踐形式,考核方式建議為開卷考試和課程設計為主;[7]“創業型”教學內容要讓學生了解技術的創新方向和創業成本,教學方式要以啟發式和探究式為主,其考核方式可采用口試答辯和產品設計開發;“國際型”教學內容可以進入國際通行的認證考試,教學方式以小班討論式和參與式為主。
(四)構建學生培養模式的選擇指導體系
分類培養模式對學生來說既是利于自身發展的好事,也是相對復雜具有風險的麻煩事,因而如何指導學生合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培養模式就成為分類培養模式順利實施的前提。構建以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和學校、學院、學業導師、輔導員和家長五位一體的指導體系為核心的培養模式選擇指導體系,幫助指導和激勵監督學生根據每個人的特長與職業規劃動態選擇合適的培養模式。
(五)完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是整個教學環節的反饋,既能夠反映教學運行的情況,也能夠反饋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讓教學管理者及時調整規章制度、教學實踐活動計劃,以便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技能型分類培養模式下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也需改革和完善,要針對不同的培養類型設計反映其培養目標的質量保證體系。[8]通過信息整合體系與多元化評估體系配合進行日常管理,輔助以監控預警機制,更好地完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同時引入共同激勵政策,充分調動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參與積極性,保障高校分類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實現高校教學質量時提升。
三、結論
本文從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教學制度和教學模式、學生培養模式的選擇指導體系、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五個方面闡述了技能型分類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這五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整個系統。本文僅對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未來的工作還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但我們必須把培養個性化高技能人才當成是高等學校必須要實現的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
[ 注 釋 ]
[1] 孫會琴,石秀杰.地方高校分級分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2):40-41.
[2] 張德高.分層分類視域下的高校人才培養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3(19):77-80.
[3] 鐘秉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4] 李錦煜,張俊宗.論民族聚居區高校藏漢雙語“分類并進”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3(32):131-132.
[5] 張麗莉.基于分類設計的高校考試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管理,2014(18):19-20.
[6] 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4):27-32.
[7] 葛冰,劉志明,毛靚.高校考試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8):15-16.
[8] 李長熙,李建楠.我國高校教學質量管理與提升研究述評——基于2004年到2013年國內11種教育類期刊的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4(6):50-58,113.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