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玲+劉慧敏+周浩
[摘 要]在裝備技術領域,將若干個同類或相關的學科點交叉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并相互促進的學科群體,對于提高相關裝備的教學科研工作水平、提升該類裝備管理及使用人才的培養質量至關重要,這也是軍隊院校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新軍事人才的新基點和新思路。結合軍隊院校武器裝備類學科的特點,深刻理解學科群的內涵,建立以優勢學科為牽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群,不僅有利于優化學科結構,同時對增強軍隊院校的核心競爭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學科群;軍隊院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135-02
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涌現及其在武器裝備上的應用,依靠單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已無法滿足軍事領域內技術研發、裝備保障和裝備管理的需求。同時,孤立開展單一學科的研究與教學,亦很難適應現今條件下軍事技術人才培養的需求。適應新技術運用推動下人才培養的多維要求,是軍事院校必須面對并解決的問題。學科群的建設為該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思路。
一、學科群的內涵
關于“學科”,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站在學術的角度,它既可以理解為某個科學領域,也可以理解為某門科學分支。而站在教學的角度,則可以理解為某個科目,或者理解為某類教學內容的集合。
顯然,學科群不是簡單的學科組合。它是在學術研究及其成果運用的過程中,通過各類知識的交叉融合,以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各種跨學科案例的建設而形成的一個集群。該集群不僅有著自己明晰的理論體系,而且對工程實踐能夠起到具體的指導作用。最早的學科群概念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筑波大學。[1] [2]
對于學科群的內涵,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學術領域,有著各自多樣化的觀點。[3] [4]軍隊院校對于科研的選題和人才的培養,有其特殊要求,培養的軍事人才要求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不論是身處科研教學崗位、裝備保障崗位,還是裝備管理崗位,都要求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穩健的實踐能力、跨專業跨崗位的勝任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鉆研能力。以某類裝備技術領域為例,其學科群的內涵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裝備本身所涉及的科學技術
任何裝備的性能分析與綜合設計,均離不開其工作原理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的理論支持。其學科群必須包含該類裝備所涉及的機、電、通信等所有方面最基礎的專業技術課程。構建的目標是使學生在系統地學習了這些科目之后,能對裝備的分析與設計的方法和過程有一個完整、清晰、有效的理解和掌握。
(二)裝備發展可能涉及的科學技術
學科群的構建要充分考慮到未來的發展趨勢,應把將要或者可能要應用到該裝備中的新技術、新理論的相關課程納入其中。構建的目標是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路,并對裝備的技術升級、新型裝備的研制開發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三)裝備使用及技術保障所涉及的科學技術
軍隊院校學生不僅是裝備的使用者,也是裝備的維護者或者監造者。他們不僅要掌握裝備本身的工作原理及其相關技術理論,而且要掌握裝備的作戰使用及其技術保障。因此,在構建學科群時,還應該包含裝備的作戰使用課程、裝備的技術準備和可靠性、可維修性等方面的相關課程。構建的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裝備使用、管理及監造方面的能力。
(四)上述相關學科所涉及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學生系統且有效地掌握學科知識,在學科群構建時,還應該包含上述三方面內涵描述中所涉及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只有這樣,才能圍繞裝備,構建一個相對完善地集知識與運用于一體的學科群。
二、軍隊院校構建學科群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軍隊院校學科發展
與普通高校類似,軍隊院校的學科之間也存在著各種聯系,不同的學科,它們的地位不同但又相互依賴。這些區分,與學科的發展歷程有關,更與現代的軍隊建設需要和未來戰爭態勢有關。軍隊院校進行學科群建設,就是要改變現有學科中的不合理設置,形成科學、完善的學科體系,該體系包括主干的、支撐的、基礎的和新興的等多種類學科。各門類的學科相對獨立,又可靈活組合。面對軍事變革和未來發展所產生的新需求,其既有自身的學科位置,又能克服學科老化、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站在學校的角度考慮學科群的構建時,重點關注的應是穩定性和健康發展的持續性;站在學科的角度考慮學科群的構建時,重點關注的應是學科發展方向和水平、教師隊伍的結構、人才培養的層次和任職目標等。[5]
(二)提高軍事人才培養質量
軍隊院校肩負著為國防建設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新型軍事人才的重任。多數軍校的學科設置一直仿照的是原蘇聯的模式,專業劃分較細,大部分軍校學員的知識面較窄,學員畢業后不能滿足多任職崗位的要求,影響軍事裝備的保障需求。通過學科群的結構建設,可以使課程設置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學科的內在規律,拆除課程間的屏障,從而使得軍校對學員的培養從單一學科擴大為多學科。
1.變阻隔為交融。學科群將打破學科間的阻隔,不同的學術思想相互交融、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互借鑒,并在新技術、新成果的軍事運用過程中迸發出新的活力。這將為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的軍校學員提供良好的環境,也將為在學科交叉點上產生新觀點提供良好的創新場所。
2.破單一蘊多元。軍隊院校按照傳統的專業設置方式展開教學,學生容易受到單一理論、技術和方法的約束,不利于產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方法,學科群的建設和運行可以改變這一現狀。由學科群的內涵可以看到學科群自身的多元化,它蘊含著多樣的思想、多維的視角、多元的思維,能夠激發學員的潛能,凸顯他們的創造性,使軍校學員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中能夠從多學科的視角、采用多種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3.克狹窄強能力。目前,軍校畢業學員中普遍存在專業口徑過窄、適應能力不強等現實問題。隨著軍事裝備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各崗位間的流動性增強,多專業崗位任職和強適應能力的當代軍事職業素養幾乎不可回避。學科群的構建可以開辟新途徑,有效拓寬專業口徑,為培養富有創新能力的軍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提升軍隊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軍隊院校培養的人才戰斗力如何,將直接反映該校學科群建設的好壞,從而影響到該校在同類高校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通過構建學科群,可以完善課程配置,促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多元化的學科發展能培育出新的優勢學科,可以促進科研能力的提升。通過學科群的建設,形成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和促進,這是軍隊院校逐步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三、軍隊院校構建學科群的路徑
構建軍隊院校學科群,要以特色學科為龍頭,在它的牽引下,使內部各學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創造有利于跨學科培養軍事人才、強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環境。教師團隊構成也要合理,從學術能力、年齡層次上形成梯隊,從而對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指導,讓軍隊院校輸出更多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軍事人才。
(一)提供更為科學的課程體系
學科群的建設必須遵循學科的發展規律,培養有軍隊特色的主體學科。主體學科可以是原有特色學科的擴展,也可以是根據科技發展和軍事技術需求、吸收和整理已有相關學科內容而形成的新學科。學科群內的主體學科作為帶頭學科,是學科發展的凝聚力和互動力的源頭,要能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學科群內的支撐學科是應能明確而充分地支撐帶頭學科。學科群內的相關學科要與帶頭學科、支撐學科之間有較強的內在聯系。帶頭學科、支撐學科和相關學科最終應形成互為輔助、相互促進的學科群。
(二)組織多學科、跨學科的集體研究
加強跨學科教學研究,鼓勵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員聯合申報各類科研課題,聯合實施培養。在軍隊院校學科群建設中,構建以優勢學科為依托的學科群,以促進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開展跨學科的研究,以營造跨學科的知識轉換氛圍。事實上,當前軍事技術運用領域各個學科的交叉滲透是一個必然趨勢。應該說,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集體研究,有助于不同學科的科學觀點、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擴散和借鑒,有利于軍隊院校學科的交叉滲透,有助于軍隊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三)建設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
在任何建設項目中,“人”始終是實踐的主體。學科群是學科的知識群,更是研究、傳導學科知識的“人”群。這群人之間應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包括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成員,組成多學科學術團隊。軍隊院校可以通過承辦軍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對外交流訪問和聘請知名教授講學等形式,擴大本校團隊的對外開放度以及與其他學術團隊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可以通過完善制度和溝通交流等手段增強團隊的合作精神,形成和諧、寬容、開放的學術氛圍,提高學科群團隊內部的開放度。
總之,軍隊院校學科群的構建應以“打勝仗”為目標來把握學科群的本質,在建設好各個學科的基礎上,加強學科之間科研、教學、實驗、崗位實踐等各個環節的交叉與融合,形成學科的群體優勢。這樣,軍隊院校才能培養出一流的具有強適應能力的當代優秀軍校學員。
[ 參 考 文 獻 ]
[1] 凌永明,王焰新.創建高水平的學科群是高等學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J].科技進步與人才,2000(4).
[2] 陳中永,米俊魁,趙榮輝.高等院校學科群建設芻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2(7).
[3] 徐東.論學科向學科群演化的必然規律[J].現代大學教育,2004(6).
[4] 陸愛華,駱光林.對工科院校學科群構建問題的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6).
[5] 向興華,杜娟,朱永東.學科綜合化背景下學科群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1(2).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