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祥 王璐
摘 要: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黨員育人導師制”工作自開展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就學院開展導師制工作的實踐中“導什么”“怎么導”等問題,進行了思考與總結。
關鍵詞:高職院校;導師制;黨員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3-0020-03
2012年以來,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開始實施“黨員育人導師制”工作,全院黨員教師做了深入、艱苦的工作,逐漸在全院形成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風氣,教師們深入學生中間,將育人理念帶進課堂,帶進宿舍;與學生交朋友,說知心話,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以本院開展“導師制”情況為例,就專科生實行“導師制”工作進行探析。
一、導師與導師制工作
導師(Hierophant)一詞源自希臘語,象征有相當的知識和智慧,他們是知識和道德的傳播者,是診療人世傷痛的行醫人。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與學習、實踐與生活。導師制從制度上規定教師具有育人的責任,使教師在從事教學科研以外,將對學生進行思想、學習、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導作為其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求全體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要有整體性和一貫性的觀念,關注學生從入學至畢業整個教育過程和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教育環節,對學生實施全程和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導。
二、以生為本是“導師制”的要義
人的成長過程中,不管在哪個年齡階段,都需要人的引導。高職階段學生實行導師制,其目標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職業道德素質,練就過硬的職業技能。深入分析我院兩年來實行“導師制”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我們認為開展導師制的首要問題,是要厘清導師的職責,讓導師知道“導什么”的問題。
1.導人的觀念
形成正確的觀念有利于做正確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產質量。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人生觀包括幸福觀、苦樂觀、生死觀、榮辱觀、戀愛觀等。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對人們自身行為的定向和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大學生雖然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是還沒有形成較完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沒有人加以引導,學生一旦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后果不堪設想。一個好的導師,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可以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完善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高職院校開展“導師制”,最首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導人的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好的行為習慣讓人受益終生,而壞的行為習慣會毀掉人的一生。一個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提高正確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來自于對行為的正確認識,可以讓人知道哪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養成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靠持之以恒的毅力,更有賴于良好督導機制。因此,來自老師、家長、同學、朋友的引導與監督對高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在學校,單個輔導員因面向學生過多,難以盡到指導與監督每個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責任,而“導師制”的開展,因每個導師僅負責不到10名學生,可以做到因人施導,全年覆蓋,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導人的職業操守
職業操守是指人們在從事職業活動中必須遵從的最低道德底線和行業規范。它具有“基礎性”“制約性”的特點,凡從業者必須做到。它既是對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要求,又是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一個人不管從事何種職業,都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否則將一事無成。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衛生類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將來主要走向醫護類的崗位,當前各類醫療事故頻發、醫患關系緊張,醫院的各種負面信息的傳播均在動搖學生從事醫療衛生事業的信念,影響他們的職業操守。通過學院施行的“導師制”,尤其是有醫療工作經驗的雙師型的導師,通過導師親身經歷的故事分享等形式,將醫療衛生從業人員所應該具備的職業操守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醫療衛生從業人員,自身所應該具備的責任與義務。
4.導學
高職類學生的學習基礎差異較大,而且受到專業調劑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學習的動力;有些學生入學后發現醫學類課程較繁重,出現學習困難;也有些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學習目標不明確,產生厭學等不良現象。針對這些現象,實行“導師制”后,導師可以有目的性地針對個別學生開展專業思想教育,轉變學生學習的不良情緒,使學生充分了解專業特點和行業發展的前景,對專業學習和行業發展充滿信心,提升其專業學習的動力,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三、導師的良好心態是“導師制”成功的前提
知道“導什么”之后,導師面臨的問題就是“怎么導”的問題了。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要具備對學生的愛心,教育學生的信心,了解學生的細心,培養學生的恒心,最終實現師生之間的“以心換心”。
1.愛心
愛心,就是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導師工作,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熱愛學生,這是做好導師工作的前提。只有全身心放在學生管理上,時時處處關心、愛護、理解學生,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擁護和愛戴,才能為管理好班集體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陶行知先生倡導“愛滿天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對學生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是導師的道德素養的核心,是導師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崇高思想品德的具體體現。
2.信心
“信心是基于對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確立的一種傾向,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是人們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信心,是指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將學生引導好,教育好;對學生要有信心,并使之成為前進的動力。高職院校學生有極大的可塑性,學生的進步與否,能力的高低,與導師有極大關系,只要方法得當,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這個信心,才能認真耐心地探索合適的方法。對學生有信心主要表現在要充分信任學生,特別是對后進或犯過錯誤學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給予充分信任,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轉變。
3.細心
敏銳細致的觀察力是導師應該具備的能力素質之一,導師要教育好學生,首先應該了解學生,而細心的觀察則是了解學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手段。只有具備良好的細致的觀察力,才能從學生的外部表現和眼神、動作、姿態等各個方面的細微變化中覺察學生,從而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心態,對其作全面、細致、準確的判斷,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具有針對性,并落到實處。
4.恒心
堅強的意志是打動學生最好的方法。導師的工作也是非常的艱苦繁重,需要付出極大的腦力與體力,這就要求導師要沉著、耐心地對待學生,尤其是在對待一些不順心的或令人苦惱甚至是感到氣憤的事情的時候,更需要導師的沉著與恒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年輕人特別是少年,總是信賴這樣的教師:他堅定地朝著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和道德修養的目標前進;他的精神面貌在學生眼里是日新月異的變化著,‘今天比昨天更好,而明天更勝于今天。”
5.以心換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教師必須以心換心,做學生的朋友,去傾聽學生的心聲。維護學生的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學生,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你。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應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體察學生的情緒,那么,很多事情就會順利解決。教師能以朋友之心對待學生,多一份對學生的理解,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對我們的教育工作會有積極的影響。
四、科學的方法是導師制成功的關鍵
開展導師工作,也要注重科學的方法和工作藝術。總結起來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集中與分散相結合
導師工作如何開展是每一個導師都要思考的問題。集中開展與分散開展各有利弊,用分散形式開展導師工作,耗費時太長,效率低,而單純采用集中形式開展導師工作,不利于學生的個體化教育,教育的質量又大打折扣。因此,單純采取一種模式不利于提高導師工作的效率。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導師的工作效率,也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到導師制的積極性,更好地開展導師制工作。
2.共性與個性相結合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質,個性指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質。每個學生也是有共性與個性之分的。導師在開展工作時,要注意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共性,如職業道德素養、職業禮儀等;同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結合不同學生所具備的不同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培養。
3.激勵與鞭策相結合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導師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是不可缺少的方法。適當的激勵,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而教育的理智是實施理智的教育,對于一個成長中的學生,犯錯是成長必須的經歷。因此,開展導師工作不僅要有激勵教育,還要有鞭策教育,對于學生做得不對的地方,要認真勸導,促使學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4.現實與虛擬相結合
隨著網絡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帶來的海量的信息,一方面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會使學生接觸到一些“負能量”的信息。導師除了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外,也可以通過學生所喜聞樂見的網絡媒介,不定時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微信、QQ等網絡交流的媒介,拉近師生彼此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正確地分辨信息的真偽與好壞,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5.活動與說教相結合
活動教育的優勢在于它的非強制性,潛移默化、不動聲色的。很多的事例也證實,一次好的活動勝過說教。導師與學生除了面對面的交流外,還可以通過一起參加有益的主題活動,更好地將導師制的教育功能發揮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郝娟,蘆峰.高職院校實行新生導師制的實證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1(26).
[2]賈新華.高職院校實施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3).
[3]黃小玲.導師制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J].教育探索,2011(12).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