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志杰

摘 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多次提及的重要舉措,中職德育課在其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德育課應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到當前教學內容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教學環節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展到課后生活里三方面進行有效滲透,以促使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走進學生心靈,以實現其應有的功能。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3-0049-0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課作為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和本質要求,全面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緊密聯系實際,堅持以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做到知識學習、情感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下文以中職德育《維護憲法權威,當好國家公民》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在中職德育課堂中滲透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到當前教學內容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在德育教學中須牢牢地把這一觀念和意識傳達給學生。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需立足于學生實際與教學內容,設定有效的教學目標能夠切實地把價值觀融合到教學內容中,指導教學行為的進行。
《維護憲法權威,當好國家公民》一課屬于《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課“法律”部分的內容,由兩課時構成,主要涉及憲法的相關內容,然而憲法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中職生法律知識及公民意識相對薄弱,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正確行使權利觀念的情況較為普遍,因此本課旨在提升學生對憲法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研究,發現教材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法治”層面的相關知識,能有效進行融合,將“法治”精神滲透于憲法權威的學習與公民權利的行使上,相得益彰。結合學情與教學內容分析,再根據廣州市德育教研會所印發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把本課的教學內容主線設定如下:明確憲法權威——分析違法行為——參與立法過程——實例探究,懂學守法。
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教學環節
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于德育課堂中,除了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之外,還必須依靠教學環節,在《維護憲法權威,當好國家公民》一課中,筆者創設了以下教學環節,層層遞進,逐步滲透核心價值觀中的“法治”精神。
(一)關注熱點,初識法治
以《我是歌手3總決賽中孫楠退賽,汪涵救場》所引發的網友討論為事件背景,引導學生思考討論:①網友們有權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嗎?為什么?②這項權利由我國哪部法律所賦予?這部法律,在我國的地位如何?再通過近期時事——“編造上海周浦槍案虛假信息,疑犯落網”的視頻新聞,引導學生思考討論:①視頻中趙某受到了什么懲罰?②既然憲法賦予了我們言論自由,那為什么趙某還會被刑拘?這說明了什么?進而帶出本課課題,同時讓學生初步認識我國是法治國家,法律賦予公民權利的同時,也明確了權利的界限。
(二)分析案例,明確法治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獨特的案例式的教學,所選的案例都是來自于真實的情境或事件,能有效增強說服力,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在本環節當中,主要采用了兩則典型案例及視頻原創動畫《憲法伴隨我們一生》來進行。
案例一:孫志剛事件
2003年3月17日晚,27歲的黃岡青年孫志剛因未攜帶任何證件,在廣州市天河區黃村大街被派出所民警帶回詢問,隨后被錯誤作為“三無”人員送至天河區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后轉送廣州市收容遣送中轉站。18日,孫志剛稱有病被送往廣州市衛生部門負責的收容人員救治站診治。20日凌晨,孫志剛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員兩度輪番毆打,孫因大面積軟組織損傷致創傷性休克死亡。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后來,三位法學博士根據立法第九十條的規定,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遞交了一封公民建議書,認為《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遺送辦法》與我國憲法和相關法律相抵觸,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查。2003年6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求助管理辦法》,同時廢止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
案例二:羅彩霞被冒名頂替上大學案
羅彩霞,湖南省邵東縣靈官殿鎮人。2004年,她作為邵東一中應屆畢業生參加高考,考了514分,沒有達到湖南省當年531分的二本錄取分數線,羅彩霞沒有被任何高校錄取,而冒名頂替她的同學王佳俊卻被貴州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錄取。羅彩霞被迫復讀一年后考取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王佳俊順利畢業。而本應今年畢業的羅彩霞卻不得不面臨因身份證被盜用而被取消教師資格證書等一系列問題。
通過兩則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再以層層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明確憲法的權威和實施要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要求,設定如下問題:
案例一問題設計:①國務院為什么會廢止《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廢止該《辦法》說明了什么問題?②憲法的修改程序是怎樣的?針對問題二,再補增任務表格,引導學生思考并完成。
案例二問題設計:①羅彩霞的什么權利受到了侵害?②如果你是法官,如何判決?③結合案例,分析違反憲法的后果有哪些?④案例當中體現了實施憲法的哪些要求?
兩則案例的問題均由淺到深,由易到難,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貼近最近發展區,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三)模擬情境,體驗法治
法治精神的滲透除了重在表面認知上,還必須落實到學生的情感中,角色扮演法是一種符合社會家庭模式的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容易體會和理解什么是“設身處地”,并且學會通過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
在《維護憲法權威,當好國家公民》一課中,筆者通過展示情景“廣州市針對廣場舞噪音問題的網上立法聽證會”引導學生投入角色,模擬聽證,投入角色思考并回答:①如果你是網友,你會支持這個觀點嗎?為什么?(請以跟貼的形式進行回復)②一般公園里會有哪些商業服務設施?③其中哪些是應該禁止的?哪些是可以建設的?
通過網上立法聽證會讓學生親自體驗國家主人的地位,參政議政,明確公民參與立法的過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法治在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四)實例探究,守法用法
通過案例探討,呈現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矛盾“居民不滿廣場舞,高樓潑糞”,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行使權利,然后再進行思維拓展,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學會提高自身意識,明確法治的重要性,懂得守法用法,問題設計如下:
(1)試簡單評價視頻當中居民和廣場舞大媽的行為。
(2)面對廣場舞大媽與居民之間的矛盾,你認為雙方今后應該怎樣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存在類似的情況?請舉例說明。面對這些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解決?
由于案例真實且貼近生活,學生均表現出極大興趣,一下子就進入了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針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引導、補充,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處處學法,時刻站在法治的角度來分析解決問題,從課堂中能明顯感受到學生的法治意識在增強、提升。
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展到課后生活
德育課的教學目標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要開啟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情感,指導學生更好地把知識內化為行動,課堂承載的教育是有限的,而親身踐行獲得的領悟則是無限的。為了避免課堂熱熱鬧鬧,課后轉頭就忘的現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必須具有持久性,中職德育課堂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展到課后生活中。如在《維護憲法權威,當好國家公民》一課中,結合法治精神,密切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布置學生結合班級情況,發現急需解決的問題,然后舉辦一次聽證會,邀請班主任參與,并把討論之后的結果形成文字材料,草擬解決方案并加以實施。
通過有別于平時的傳統作業,采用結合學生生活并與之息息相關的實踐性作業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完成興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也更能體會到“法治”的程度和要求,無規則不成方圓,從而更好地把這種意識落實到實處。
法制觀念需要積極的培育,更需透過德育課堂教學不斷滲透,持久不斷地活躍在德育課堂中,善于從教學目標、教學環節、課后擴展等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植根于學生心靈,外顯于行為,才能使德育課堂更具時代性、實效性和持久性。
參考文獻:
[1]張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分析及案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09.
[3]武興華.在思想政治課中培養學生用法的能力[J].中小學德育,2014(7).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