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輝 趙越 陳曉亮



摘 要:從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來看,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實施過程都容易導致不同程度的銀行業危機。采用1973~2012年42個國家的面板數據,對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銀行業危機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將增加銀行系統性危機發生的機率,特別是在存款利率市場化階段,而嚴格的銀行監管是抑制銀行系統危機發生的有效方法;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設立無助于利率市場化后銀行系統性風險的防范,甚至有可能會增加危機發生的機率;資本賬戶開放下進行利率市場化會增加銀行系統危機發生的機率。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允許開設民營銀行不會增加銀行系統危機的發生機率。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銀行系統性危機;金融治理;存款保險制度
中圖分類號:F821.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7217(2016)02-0002-07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正穩步推進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從2004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利率設置了0.9倍下浮區間限制,此后歷經11年,期間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經過數次政策調整,最終在2015年10月取消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上限。從2014年末到2015年這段時間內存款利率的上限進行了多次調整,2015年可謂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力度最大的一年。其中,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就明確將利率市場化的表述從“穩步推進”更換為“加快推進”,強調了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性。
利率的市場化有助于推動金融體系的升級,同時也會給金融體系帶來很多潛在的風險,各國的利率市場化都曾激發了程度大小各異的銀行系統風險。世行調查發現,在已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44個國家中,發生系統性危機的將近一半,其中包括拉美、東南亞地區和日本等地。而事實上,防止銀行系統性危機發生,保證金融系統穩健,才是利率市場化推進中的核心關注點。為了順利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防范該項措施可能帶來的系統風險,亟待探索各國的實踐經驗,對完善存款利率市場化環境下監管機制使金融體系在探索進程中保持穩健具有較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
McKinnon(1973)首次提出金融抑制會使得銀行缺乏創新的動機、抑制儲蓄的積累,并且干預了資金的有效配置,從而減緩經濟增長[1]。自此,作為金融自由化轉型的重要環節,利率市場化拉開帷幕,進一步,在20世紀80年代更普及到了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利率改革過程中這些國家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銀行系統性危機。
先看發展中國家,20世紀70年代初,受“金融深化論”的指引,許多發展中國家嘗試了利率市場化探索。一些國家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成功步入了新興經濟體的行列,但更多的國家卻陷入了金融危機頻發、經濟失速以及大批銀行倒閉的困境。例如,1975年阿根廷開始實行激進式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大部分的存貸款利率管制在一個短時期內被取消,到1977年就完成了利率管制的全部廢除;然而,基于銀行業不良貸款占比分析,2%不良貸款比率在短短五年時間上升到了9%;期間導致了一家大型私營銀行破產,1980~1982年銀行系統性危機隨之發生;最終470家機構中被迫破產清算的達到了71家。智利探索利率管制松綁的6個月之后就放開了存款利率管制,1年內就廢除了全部利率管制。這一激進的做法使得金融系統在短時期內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隨后的6年時間利率陷入了一個“超調”的時期,銀行收入驟減,大批銀行陷入經營問題而退出市場,這一改革過程隨即被政府叫停[2]。除此之外,土耳其、菲律賓、印尼以及墨西哥等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濟體均有引發各種銀行系統風險。
不同于阿根廷與智利等拉美國家的激進式做法,美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推行的是漸進式改革,然而在改革期間也出現了銀行倒閉浪潮。如美國1985年開始實行改革,在1986~1990年年均倒閉銀行超過了180家,改革施行十年內有超過兩千家銀行破產,并伴隨著大量的兼并或重組??梢?,利率市場化很有可能誘發銀行業界一發不可收拾的倒閉浪潮。日本則從1983年全面展開利率市場化,銀行為維持盈利能力,不得不一方面大量投放房地產信貸,另一方面提高股權投資比重,增持企業股票;但上世紀90年代初股市崩盤,銀行持有企業市值大幅縮水,1992年又因房地產泡沫破裂而使大量借款無法償還,日本銀行業損失慘重,陷入危機。可見,利率市場化也有可能通過削弱銀行的盈利能力,改變銀行的風險偏好,迫使銀行追求更高風險的資產,最終導致風險積聚和誘發銀行危機。
總結國際經驗發現,包括發展中和發達經濟體,利率市場化的探索歷程確實容易誘發銀行系統性危機。
(二)利率市場化與銀行系統性危機的理論關系
利率市場化和銀行系統性危機的關聯性在不少國外研究中已被驗證,如DemirgüKunt and Detragiache(1998)、Kaminsky and Reinhart(1999)、Weller(2001)、Noy(2004)等[3-7]。一些研究還對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系統性危機發生機率提高之原因作了較深入的探索,如道德風險論、新金融環境適應論以及銀行間競爭加劇論。
國內也有一些研究闡述了利率市場化增加銀行系統風險的途徑。比如黃金老(2001)指出,該項改革將會依循五個渠道惡化商業銀行之體系規模的風險,也即項目申請中的逆選擇動機、風險的銀行集聚、資金源的過度競爭、償債壓力劇增、財負轉嫁增加[8]。邵伏軍(2004)提出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不僅附帶發生利率遞加,也會誘使利率的無規律波動并高頻變化,而且風險的傳染機制將得到強化,這些都將加劇商業銀行系統的不穩定性,而銀行系統性危機往往應運而生[9]。李慶水(2013)借鑒日本和美國的改革經驗,得出政府監管不善會加大系統性危機發生機率的結論[10],因此,利率市場化不代表政府應放松銀行的監管,相反應當制定恰當的監管制度以更合理和有序地促進銀行業的轉型升級。肖欣榮和伍永剛(2011)針對美國的經驗定性闡述了利率市場化于銀行業的作用機制,認為市場化改革將使得利差傾向于縮窄,但貸款的資產占比會增加,因而市場化短期內對銀行凈息差的作用不大,但是基于長時間的視角,凈息差仍然會保持收窄趨勢[11]。陸軍和陳鄭(2014)指出,利差收入是中國銀行機構的核心收入來源,如果利率放開,由于市場競爭,高利差消失,銀行難以賺取如此高的利潤,也不可能維持現在的高撥備,給銀行體系帶來了風險;中國商業銀行的利率定價能力不足,不少金融機構還有歷史留下的不良貸款沒有消化,負擔沉重,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放開存款利率也可能導致一些機構高息攬存,為追求高回報的項目而罔顧經營風險[12]。
總結上述文獻可知,利率的變動將引起一系列風險,銀行所面臨的任一類型風險在特定市場環境下都有可能走向極端,特別是小銀行很可能因為利率市場化無法承受與大銀行的競爭而倒閉,風險在銀行之間傳染,引發系統風險集聚,在極端情況下會導致銀行危機的大規模爆發。然而,上述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國外的研究雖驗證了利率市場化將導致銀行系統性危機發生機率的增加,但大多數僅僅使用0/1虛擬變量來衡量利率管制/市場化的過程(如DemirgücKunt and Detragiache,1998;Eichengreen and Arteta[3];Noy,2004[4]),卻無法反映利率市場化的程度和管制取消的類型。為了研究利率市場化程度對系統性風險的影響,必須更加細化該變量的取值,其中Kaminsky and Schumukler(2008)把利率市場化的程度分為完全市場化、部分市場化和未市場化三個級別的思路是值得借鑒的[13]。國內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理論闡述方面,鮮有涉及實證檢驗。為此,本文基于42個國家面板數據,細化利率市場化的程度和管制取消的類型,實證檢驗利率市場化和銀行系統性危機的作用機制,并考慮資本賬戶開放、銀行監管、存款保險制度以及銀行民營化等異質性因素在該作用機制中的影響。
二、理論假設
在利率市場化實施之后,銀行機構需要一段適應時期,才能比較完備地全方位提高自身風險評估和管理能力。銀行往往也會把一部分利率市場化前不列入不良貸款的資產在制度變革之后認定為不良貸款,這又增加了適應時期銀行的問題貸款量,使得銀行系統性危機更容易發生。由此提出假設1:
假設1:利率市場化初期,隨利率市場化程度增加,銀行系統性危機發生機率也相應增加。
嚴格的資本約束和高效的銀行監管是防范銀行系統性危機的有效手段,銀行實行合理監管的國家所遭受的系統危機更少。由此提出假設2。
假設2:更高資本要求和更強監管能削弱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系統性危機發生機率之作用效應。
存款保險制度也是一項防范銀行系統風險的重要機制。為此,提出假設3。
假設3:存款保險制度的設立能降低利率市場化誘發銀行系統性危機的機率。
此外,資本賬戶的逐步開放對銀行體系穩定也有一定作用。資本賬戶的自由化會提高國內利率對國際市場利率變動的響應程度,如果國內利率隨著國際市場利率變動而變動,則會增加利率波動。而銀行的資產負債存在期限錯配,利率的過度波動會引發銀行利潤空間的縮窄甚至導致虧損,嚴重情形下可能發生銀行系統性危機。由此提出假設4a:
假設4a:資本賬戶開放水平越高,利率市場化過程越容易引發銀行系統性危機。
銀行的民營化在近期成為了中國金融改革領域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①。銀行民營化和利率市場化的雙重改革并行是一個新的嘗試,民營銀行的進入將會一定程度上加強銀行業的競爭,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行業競爭的加劇又會進一步增加整個銀行體系的系統脆弱性,此外,新型民營銀行在經營管理經驗方面的不足也可能會為銀行業的系統性安全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由此提出假設4b:
假設4b:隨著銀行民營化程度的提升,銀行系統性危機的爆發機率也將增加。
三、實證分析
為了研究利率市場化與銀行系統性危機之間的關系,本文采用銀行系統性危機作為被解釋變量,利率市場化程度以及是否存款利率市場化作為解釋變量,同時引入一批針對性的制度變量和控制宏觀經濟水平的控制變量加入到回歸模型。
(一)模型設定
由于引入國家虛擬變量會將未發生銀行系統性危機的國家剝離樣本,因此本文沒有采用固定效應回歸,而采用的是隨機效應面板多元Logistic模型來驗證上述機制闡釋的基本假設②。模型的基本設定如下:
IRL代表利率市場化程度,與以往文獻用0/1虛擬變量代替利率的管制/市場化不同,本文對利率市場化程度做了更細化的處理。即:在最嚴格的利率管制下,政府通過法令限制存款和貸款利率的上下限,以保證利率穩定;伴隨利率市場化的進行,一些國家允許利率在一定的區間內浮動;當利率完全市場化時,存款和貸款利率及其波動都不受限制,完全由市場決定。在細分這一程度時,分別考慮了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包括設定上下限和浮動區間的不同情況③。IRL的值是二者之和。表1為更加詳細的取值情況。
BKSP代表銀行的監管力度,由一系列評判標準構成(如是否采用資本充足率監管指標,監管部門是否獨立于銀行),取值空間為0~2,當取值逐步變大之時,代表監管更加嚴格。設虛擬變量DI來表征一國是否設立了顯性存款保險制度:若該國制定了存款保險制度,DI取值1,反之取0。指標的數據來源自Abiad et al.(2010)建立的金融改革數據庫。
Macro代表一系列衡量宏觀經濟情況的控制變量,包括銀行信貸的增長率(Dcgrowth)、私人信貸的GDP占比(Prcredit)以及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Int代表資本賬戶開放程度,該變量的大小取決于國家的匯率體系以及對資本流入和流出的限制。Pri代表銀行民營化程度,根據國有銀行數量占比的大小取值從0~3變化。
(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包括中國在內的42個國家或地區1973~2012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表2給出了所有變量的數據來源,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則見表3。
對樣本國家的銀行危機發生情況、利率市場化程度以及是否設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進行統計描述,如表4所示。可看出,選取的42個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實行利率市場化之后發生了銀行危機的有26個,占總個數的62%。在施行了存款利率市場化的37個國家中,發生銀行危機的有22個,占比60%??梢妼嵭欣适袌龌D型,隨之也有較大的機率爆發銀行危機。完成利率市場化轉型的37國家之中,有多達22個國家是制定了存款保險制度的,而其中發生了銀行危機的有16個,未發生的只有6個,說明存款保險制度不僅沒有抑制銀行危機的發生,反而傾向于增加危機發生的機率。
為分別討論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情形,在回歸時把42個樣本國家和地區分為三組:金融發展高水平國家(地區)、金融發展低水平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④。其中,根據國內私人信貸的GDP占比來刻畫金融發展水平的高低,金融發展高(低)水平國家占比高(低)于樣本均值;新興市場國家的劃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摩根斯坦利國際金融公司(MSCI)的分類(截至2013年12月)。因為發展水平相似的國家經濟金融水平相似,可以有效控制經濟發展水平對銀行系統性危機發生機率的影響,而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樣本的分組回歸結果對中國實踐有一定借鑒意義。
(三)實證結果分析
參照DemirgüKunt和Detragiache(2005)的實證設計方法,把監管程度、存款保險等制度變量引入模型中,對整體樣本和三組國家進行隨機效應面板Logistic回歸的結果如表5所示。表中列出每個變量對銀行系統危機爆發機率的邊際作用效應。
從表5中IRL系數估計結果可看出,利率市場化程度加深能對銀行危機發生機率產生顯著為正的作用效應。無論采用全體樣本,還是三組國家樣本的回歸,這一關系都存在,從而驗證了假設1。比較之下也可發現,利率市場化對金融發展高水平國家的影響明顯高于金融發展低水平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
變量BKSP的系數估計值顯著為負,表明銀行監管能有效抑制銀行系統性危機的發生,初步驗證了假設2。進一步分析發現,監管的作用在金融發展低水平國家最為有效,新興市場國家次之,金融發展高水平國家最低。這很可能是由于金融發展高水平國家的金融體系相對更為復雜,現有的監管手段未能匹配復雜的金融環境,也不足以抑制銀行系統性危機的發生,但同樣的監管手段卻更加適用于金融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同理,強化銀行監管等措施對抑制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銀行系統危機也較為實效。
存款保險制度變量DI的系數在全體樣本、金融發展高水平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都不顯著,只有在金融發展低水平國家樣本組顯著??梢娫O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政策措施,其對銀行系統危機爆發的影響的顯著度仍待商榷。雖然存款保險有可能引發銀行的道德風險,激勵銀行追求更高風險,但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部分具有流動性問題的銀行并防止其倒閉⑤。此外,事實上,金融發展高水平國家大多較早設立存款保險制度,本文的樣本數據也可能未能體現其具體影響期限。綜上分析,假設3僅在金融發展低水平國家才得以成立。
Int的系數在全樣本、金融發展低水平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都顯著為正,說明這類別國家的資本賬戶開放會顯著增加銀行系統性危機發生的機率,但是在金融發展高水平國家,采用開放資本賬戶等政策措施則并不必然能誘發銀行系統性危機。說明假設4a除了在金融發展高水平國家之外都能通過檢驗。Pri的系數均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銀行的民營化程度與銀行系統危機發生之間并沒有顯著的關系。因此,基于國別經驗,銀行系統危機爆發的機率并未因民營銀行的開設而顯著增大,假設4b未能通過檢驗。
表6加入利率市場化與制度變量的交叉項之后進一步進行回歸,從表中結果可看出,銀行監管與利率市場化的交叉項的系數在金融發展低水平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都顯著為負,表示銀行監管力度的上升能顯著地弱化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系統性危機發生機率的作用,而且進一步對比發現,該弱化效果在新興市場國家最為明顯。因此,要想穩定地從利率市場化中受益并避免銀行系統性危機,必須在利率改革的同時加強銀行監管的力度。存款保險制度與利率市場化的交叉項系數在各樣本都不顯著,可見設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不會顯著改變利率市場化的影響⑥。
因為利率市場化的影響有可能在數年之后才會顯現,我們還在回歸中考慮了利率市場化的不同滯后階數,然而,考察數據發現,IRL變量的1~5年滯后項之間都高度相關(見表7),因而并未把具體滯后階數變量加入本文的回歸模型。
除此之外,鑒于中國目前貸款利率已完成市場化,僅有存款利率仍執行上限設定的現實情況,因此,下面嘗試單獨考慮存款利率市場化對各國銀行系統性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將利率市場化的程度變量進行細化,從中選出存款利率受管制和存款利率放開的變量數據,用“0/1”虛擬變量代替存款利率的“管制/市場化”。再次回歸的結果如表8所述。從表8中能看出,存款利率市場化能顯著增加各國銀行系統危機爆發的機率,這一增加作用要高于表5利率市場化整體進程指標的作用效應。這說明存款利率市場化帶來的風險增加在利率市場化的全過程中是最為突出的。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表8的回歸中,存款保險制度的系數也顯著為正,意味著在存款利率市場化階段,存款保險制度的設立更容易引發銀行系統性危機。銀行監管力度變量的系數顯著為負,相比表5變量IRL系數的絕對值更大,說明在存款利率市場化轉型歷程之中,合理適當的銀行監管對銀行系統風險的抑制作用尤為明顯。其他系數的結果與表5類似,銀行民營化程度的系數依然不顯著。
四、結論
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穩步前行,銀行體系將迎來新的金融環境,國際上雖有不少國家通過利率市場化而從中獲益,改善了經濟和金融環境,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爆發了不同程度的銀行系統危機。嚴謹地考量利率市場化對各國銀行體系的作用效應,科學地分析其中的各種機理和特征變化,能為中國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深入改革提供經驗數據支撐。以上研究表明:(1)利率市場化程度的上升將顯著增加銀行系統性危機爆發的機率,存款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危機爆發機率的提高作用尤為顯著;(2)在利率市場化探索過程中加強銀行監管能有效抑制銀行系統性危機的發生,在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這一抑制作用尤為顯著;(3)設立了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或地區在存款利率市場化后更容易引發銀行系統性危機;(4)是否允許開設民營銀行對銀行系統危機的爆發沒有顯著的影響;(5)資本賬戶的開放將傾向于提高銀行系統危機的出現機率。
綜上所述,由于利率市場化相較容易誘發銀行系統性危機,因此,中國在利率市場化的攻堅階段一定要特別注意系統性風險的防范,要想從改革中受益并且避免銀行系統性危機的發生,必須在改革的同時加強對銀行監管的力度,對存款保險制度的設立持審慎態度,同時注意防范資本賬戶開放帶來的風險,以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注釋:
① 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指出“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
② Logistic回歸是處理定性因變量常用的統計方法,相對于多元線性回歸,Logistic回歸不要求變量服從正態分布,因而分析更加穩健。本文Logistic模型也進行了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支持隨機效應模型。
③不同的存貸款利率管制下該指標的取值規則依次為:設定上下限取0,設定浮動區間取1,不受限制取2。
④金融發展高水平國家(地區)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法國、德國、香港、以色列、意大利、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
新西蘭、新加坡、南非、泰國、英國;金融發展低水平國家包括:阿根廷、孟加拉、玻利維亞、巴西、中國、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
厄瓜多爾、埃及、牙買加、墨西哥、摩洛哥、尼泊爾、巴基斯坦、秘魯、危地馬拉、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土耳其、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津巴布韋、加納;新興市場國家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墨西哥、巴基斯坦、秘魯、菲律賓、南非、泰國、土耳其。
⑤ 這可能對銀行系統危機爆發有抵消作用,因而變量DI系數顯著水平不明顯。
⑥
參考文獻:
[1]McKinnon R.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R].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73.
[2]Villanueva D., Mirakhor A. Strategies for financial reforms:interest rate policies,stabilization, and bank supervi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Staff Paper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0,37(3):509-536.
[3]DemirgücKunt A., Detragiache 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R].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1998.
[4]Kaminsky G.L., Reinhart C.M. The twin crise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3):473-500.
[5]Weller C.E. Financial crises after financial liberalisation: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or structural weaknes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1,38(1):98-127.
[6]Noy I.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prudential supervision,and the onset of banking crises[J].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4,5(3):341-359.
[7]DemirgücKunt A., Detragiache E.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ies of systemic bank distress:a survey[J]. 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2005,192(1):68-83.
[8]黃金老. 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J]. 經濟研究, 2001,(1):19-28.
[9]邵伏軍.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風險分析[J]. 金融研究, 2004,(6):90-103.
[10]李慶水. 從國際視角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監管作用[J]. 新金融, 2013,(1):25-29.
[11]肖欣榮, 伍永剛. 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業的影響[J]. 國際金融研究, 2011,(1):69-75.
[12]陸軍, 陳鄭. 存款利率市場化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基于T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 金融論壇, 2014,(5):13-21.
[13]Kaminsky G.L., Schmukler S.L. Shortrun pain,longrun gain: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stock market cycles[J].Review of Finance, 2008,12(2):253-292.
[14]Abiad A., Detragiache E., Tressel T. A new database of financial reforms[J]. IMF Staff Papers, 2010,57(2):281-302.
[15]Laeven L., Valencia F.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database[J]. IMF Economic Review, 2013,61(2):225-270.
[16]Angkinand A., Wihlborg C. Deposit insurance coverage,ownership, and banks' risktaking in emerging marke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0,29(2):252-274.
[17]熊芳. 利率市場化改革與銀行危機: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2):96-100.
[18]Alba P., et al. 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sector linkages in east asia's financial crisis[R].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Contagion, and Consequences, 1999.
[19]Caprio Jr G,Hanson J, Honohan P.The benefits and pitfall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R]. World Bank Policy Paper, 2000.
[20]Eichengreen B., Arteta C. Banking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presumptions and evidence[J].Financial Policies in Emerging Markets, 2002,(8):47-94.
[21]Kane E.J. The S & L Insurance mess:how did It happen?[M]. The Urban Insitute, 1989.
[22]McKinnon R.I.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R]. JHU Press, 1993.
(責任編輯:寧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