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梅,許艷
(新疆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學校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學校的課程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則是重中之重。開發校本課程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求。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教育活動提供了重要途徑。為實現初中化學校本課程的價值,開發出豐富多彩的、多樣性、系列化的校本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生群體對校本課程的需求。我校根據學?,F有條件,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與外部力量合作,以學校為立足點,開發出適應本校、本地區教育的校本課程。
(1)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化學知識,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初三學生第一次系統地接觸化學知識,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認知事物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今后的化學學習打好基礎,我們選擇了一些有趣的化學小實驗,如:“魔棒點燈”“火樹銀花”“形成美麗的銅樹銀樹”“燒不壞的手帕”“鐵樹開花”“晴雨花”等。通過這些小實驗,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對化學學習感到輕松、愉快、有趣,對學習化學充滿了信心,并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欲望。
(2)學生通過查閱圖書資料和電子資料,動手操作提升學生思考問題、動手、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如:制作面包、家庭糕點、雪花膏、肥皂、洗發香波、口紅等。
(3)結合烏魯木齊當地實際,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組織學生查閱資料,調查研究,以小組為單位,以宣傳板報、漫畫等形式向廣大師生介紹:和田玉石的鑒定和保養;紡織品成分的檢測方法及洗滌方法;日常生活用水的凈化與水資源保護;食品添加劑種類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常用洗滌劑種類及合理使用;化妝品中增白成分及對人體的危害;消毒劑的成分、用法、性價比;居室內污染氣體檢測方法等化學知識。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通過查閱電子圖書、相關資料,調查走訪等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為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我們設計了如下教學內容:(1)水的污染和防治措施;(2)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危害;(3)大氣的污染原因及解決措施;(4)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暖;(5)白色污染及解決措施。學生通過調查、查閱資料、編寫小論文、板報等形式進行活動。活動培養了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化學元素與我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通過查閱資料、電子圖書等方式完成下列課題:元素與人體健康、食品包裝與食品污染、食品添加劑與人體健康、食品中的六大營養物質、重金屬中毒的解毒方法。以調查報告形式匯報研究成果。
通過查閱資料、家庭小實驗、多媒體課件等形式完成下列內容:衣料的鑒別(趣味小實驗)、日用品的洗滌與保養、洗發劑與護發素的合理使用(趣味小實驗)、室內裝修材料的合理選擇及所造成的污染。多媒體展示:“有記憶功能的金屬”“水結構之謎”“超導材料”“分子影像材料”“納米生物傳感”“水催化降解有毒有機污染物”“綠色氧化”“航空航天最新材料”等,讓學生了解現代化學的進展與發展趨勢,認識到化學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強大支柱,激發學生對化學世界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能源的利用與我們的生活及工農業生產息息相關。這方面主要設計如下內容:化石燃料知多少、新型能源的開發及利用、綠色化學——一種新的化學概念。學生查閱資料撰寫小論文,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交流匯報。
火——合理使用及火災自救。
根據學校課程的進度合理有序地安排時間,每周安排兩課時,盡量安排在下午。
校本課程內容與學校安排的國家課程同步或稍微滯后一點,學生既不會感到太難,又起到對所學化學知識溫故知新的作用,同時拓展了學生知識面。
專題講座、社會活動、科學探究等時間分布要均勻。特別是社會活動每學期進行兩到三次,每兩個月左右組織一次,專題講座、科學探究、家庭小實驗等小型活動穿插其中,這樣既不會讓學生感到時間太緊,又不會過于松散。
對于化學熱點知識、最新成就,如:“有記憶功能的金屬”“水結構之謎”“分子影像材料”“航空航天最新材料”等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對一些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可讓學生自行探究解決。
社會活動要事先與學校、社會活動單位聯系溝通,最好動用社會力量以保證活動能安全順利完成。
以“問題”為中心開展探究活動:可通過新聞事實,對新聞事實提出問題,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辦學特色,校本課程評價分為四個方面: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評價形式。
學生自己評價在本次活動中的參與度、收獲等。組員之間相互評價,主要以發現對方的優點為主,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欣賞他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做好考勤記錄;(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是否端正、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情況等用ABCD或“優、良、中、差”等形式記錄在案;(3)學生的學習成果:可通過實驗操作、論文、板報、競賽、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學分管理。
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每一專題學習結束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考核,并向學校提交課程實施總結。對學生的考核可采用測試、小論文、實驗、設計、競賽等多種方式進行,考核成績納入學生學期成績考核之中。
評價形式多種多樣,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的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等形式。
課堂前要建立一些基本規則,明確責任。學生之間要相互配合,對任務的完成尋求各種方法和途徑。
小組合作時,要全體組員共同參與,各負其責,使每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討論和研究,保證活動的有效性和效率,提升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上課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讓每位學生在課堂都能主動地學習。課后教師和學生一起交流,讓學生對教師有親切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
在每次課程結束時記得及時給學生以鼓勵,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每一次的活動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課程設計很難完成或對學生有難度的內容要及時修改。課程目標要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內容的設計要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要恰當;課程評價的方式方法要恰當等等。
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校本課程開發更應該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靈活性。它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陳俠.課程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 丁瑜,王鋒,戴金山,等.中學化學學科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探討[J].孝感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