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良
(涼州區教師進修學校,甘肅武威 733000)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微信圈流傳,其主要觀點是站在家長角度暢言:家庭作業對于孩子來說就是災難,小學生完全沒必要做那些重復的家庭作業。2015年3月26日《重慶日報》報道:自今年春季我市各中小學校、幼兒園開學以來,不少家長關注:學校經常給孩子布置創意作業,做手工、寫手抄報、完成小實驗等。但是,因為這些作業太難,孩子往往讓家長幫助才能完成。而家長為了保護孩子,代替其完成作業,孩子反而成了配角,“看”完作業,而不是“做”完作業。2016年02月24日《合肥在線》刊登了一篇題為《小學生掙“班幣”可免寫作業》的報道,引起人們的關注,也遭到教育專家和一部分家長的質疑:學校怎么能把不做作業當成一種獎勵呢?通過這些報道我們不難看出,家庭作業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學校本身的問題,而是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事實上,從教與學的關系而言,家庭作業是教學的重要部分。家庭作業在《教育學》中被稱為課外作業,是學校實施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家庭作業可以使學生鞏固消化上課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技巧,訓練和發展學生能力,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和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1]
在這個教育創新的時代,家庭作業作為《教育學》教學論研究的重要課題,更應該與時俱進,可是目前的家庭作業實踐僅僅滿足了對課堂教學的守正,缺失的恰恰是時代的永恒主題——創新。那么,當前的家庭作業模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呢?
審視我們學校教育中布置的家庭作業,不難發現家庭作業的布置未能很好地貫徹新課改中關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在家庭作業布置時,教師一味地布置形式單一,且與生活實際脫離的書面作業,而對于富有實踐性、操作性的家庭作業布置不夠。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教師沒有領會教育心理學中關于機械識記與意義識記的理論,一味地布置機械抄寫、重復驗算的試題。為了在短期內取得期望的教學質量,不惜大范圍、大面積布置家庭作業。這些弊端導致學生對家庭作業疲于應付、不感興趣。在調研中發現,二年級語文的家庭作業,總是抄寫生字、詞語、造句等。一般每個生字抄寫20遍,每個生字組3個詞,每個詞造3個句子,每天還要做相應的配套練習冊上的作業。
進一步調查研究發現,二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共有8個單元。按兩周一個單元的教學進度,語文家庭作業是滾動方式前行的,學生不僅要完成當天所學的生字、組詞、造句等家庭作業,還要重復完成前面學過的課文的生字、組詞、造句等系列作業,另外還有與之匹配的配套練習冊上的作業。調研中教師對此評論道:“一個學期下來每一個學生抄寫生字、詞語、造句等的作業本就有近一尺高。”長期以往,喪失的是學生寶貴的學習熱情,帶來的是學生思維的固化,缺失的是學生應有的創新。因為完成家庭作業就是動動筆抄一抄,應付了事,不需要開動腦筋思考,更不需要動手操作。
學校管理者及教師常常困于具體的業務,為教學而教學,以教參來備課,未能很好地理解《新課標》中強調的“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的精神,把教育部規定的“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2],當成“不布置家庭作業”。于是,教師把所有作業都在課堂中完成,把原本課堂延伸的家庭作業完全交給家長。然而,家長身處各行各業,忙于工作生計,根本就沒有做好應對“學校無家庭作業”的心理準備與應對策略。沒有了家庭作業的學生回家后,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玩游戲。
相對鄉村而言,城市的家長會更加感受到激烈的社會競爭。他們意識到,只有把孩子置于不斷學習的環境中,方能在未來社會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加之我國的家長一般都深受“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傳統思想的影響,沒有一位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的“二律悖反”現象[3]一再上演。盡管《新課標》中一再強調要減負,教師也貫徹新課改精神,堅守素質教育,盡量精減學生的家庭作業,但是家長卻不管不顧,不是選擇積極響應新課改要求,響應學校要求,而是變本加厲地增加學生的家庭作業。比如,有的家長每門學科買兩套、三套,甚至四套模擬試卷,外加配套練習冊強行讓孩子做,并檢查督促;有的給孩子們報各種名目繁多的學科補習班、興趣班、奧數班、作文班等。家庭外加的學習任務重壓,緊張了原本“教學相長”的教與學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固化了以“分”為本的教學分數管理。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截至2014年,中國留守兒童是6100萬,有超過900萬的留守兒童一年見不到父母。許多家長為了生活,離鄉背井,遠離了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留給父母。家里的爺爺奶奶就成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但學校教育并未因留守兒童的出現而改變應該布置的家庭作業。在許多留守兒童家庭中,爺爺奶奶受教育程度有限,無法輔導作業。長期缺乏家長監督,學生對于家庭作業就會漸漸失去興趣,責任感也就越來越淡,敷衍了事。
理論創新是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理性的分析和理性的解答,對認識對象或實踐對象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變化的趨勢作新的揭示和預見,對人類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作新的理性升華。簡而言之,就是對原有理論體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對原有理論和方法的新修正、新發展,以及對理論禁區和未知領域的新探索。儒家經典《大學》中早就說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4]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5]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應該是我們時代的最強音。現下學校家庭作業之所以倍受人們關注,特別是家長的關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庭作業缺乏創新。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學校中“以分為本”“以章為本”“以權為本”的教學管理制度仍然大行其道,是普遍存在的名副其實的霸王條款。以“分數論英雄”“分數出職稱”“分數定績效”“分數出榮譽”管理的做派占據著市場。落實新課改,堅守新課改的精神及理念,革新學校應試教育的教學管理方式尚未真正轉變,建立科學、合理、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考核評價制度仍未真正建立。學校教學考評管理制度中,把學生成績、分數作為唯一權重。于是課堂教學成為教師評比的平臺,家庭作業也成為延伸到校外的學校教師之間的“比武場”,教學及家庭作業被嚴重異化、變味。
其次,在學校教學工作中,教師盡管身經十幾年的新課改風云變幻的洗禮,但實踐中卻因為顧慮,比如學生成績、職稱晉升、績效工資等方面的個人得失,在教學工作實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采用“題海戰術”方式來布置家庭作業,造成了“校園里素質教育紅旗不倒,教室內應試教育彩旗飄飄”的局面。
首先,盡管新課改從2001年起已經實施十余年,但許多教師并未真正領會、理解課程的價值及意義。即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課程是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的中介;課程為學校進行管理與評價提供標準。對課程價值的主動追尋,有利于我們矯正對家庭作業布置的慣性思維方式,有利于促進家庭作業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得以實施。
其次,教師要深刻領會所教課程的基本內涵,并把握課程的特點。課程即教材。課程內容就是學生習得的知識,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因此,課程內容一定意義上就是上課所用的教材。這是一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觀的體現。同時教師也要積極把握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課程是外在于學習者,并凌駕于學習者之上等特點。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使學校課程管理者弄清楚,國家規定設置的課程都是為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和促進學生發展服務的,作為教師,布置家庭作業就是為更好地完成新課改教學的三維目標。
首先,家庭作業的創新要基于那部分“吃不飽”,又有家長監護的學生。要堅持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提出的“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和“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來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放手作業,在作業中創新,在創新中作業。
其次,要解決大多數正常學生家庭作業的問題。這部分學生是學生中的大多數,是家庭作業的重點,要形式多樣、層次分明、書面與實踐作業并舉,動手與動腦齊備。
再次,對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學力不足的學生,要適當降低要求,在布置家庭作業中要貫徹維果茨基指出的“教學應該創造最近發展區,然后使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作為方向”。[6]讓他們在家庭作業中也能實現“跳一跳,摘個桃”。另外,對那些失于監督的留守兒童,家庭作業的布置要強調針對性,講究實效性。教師可以將其作為重點批閱的對象,也可讓學生建立一對一幫扶對子,讓其他學習好的學生,來幫助檢查其作業。
簡而言之,就是改變傳統單一的家庭作業模式,引入多元化的家庭作業模式。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不要固守簡單的多少道數學題、多少遍生字抄寫、做多少練習冊等,而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將家庭作業按照實際課情、學情、學生個體學力差異等情況進行多元布置:可以是書面作業,可以是實踐活動作業,可以是相關閱讀思考作業,可以是學生從教師建立的“家庭作業超市”中的自選作業,還可以是作業免做,亦可以是小組協作家庭作業,也可以是團隊合作式家庭作業,也可以是利用互聯網、校園局域網、QQ群、微信、微博等多種形式的家庭作業。其實,家長、網民大多關注的,并不是家庭作業本身,而是家庭作業布置的內容太多,量太大,形式單一。
學校有必要也有義務教育廣大家長,通過創辦家長學校,開展“學習當家長,學會當家長,爭做好家長”等活動,幫助其儲備《家庭教育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對那些對家庭作業有偏執及誤解的家長,進行必要的心理脫敏,教育其不要盲目跟風,力戒逢“作業”就反的做法,重新認識家庭作業的重要性,配合學校、教師積極教育、協助、指導自己的孩子完成合理、必要、應當、合適的家庭作業。
學校要采取可行措施,比如減輕家庭作業在考核中的權重,解除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方面的“緊箍咒”,使其輕裝上陣。努力革新不合時宜的考核制度,用科學制度來優化教學環境,調節、平衡、矯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早已失調、急功近利、自私盲動、工具化、惰性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式的心理。
辦學者有辦學者的應有道義,教書者有教書者遵循的規律。因此,建議媒體在報道學校有關家庭作業的信息時,要轉變作風,從原來的高高在上、俯身下視的“布道者”轉變為學校教育的助力者、支持者、志愿者、近衛軍。要有哲學情懷,洞悉教育現象,諳知教育規律,要本著教育的事從教育出發,也應從教育落腳的原則,把興教、立教、挺教作為應有之義,牢記教育的事歸根到底要靠教師來實施,來完成。為教育歌唱,為教學服務,為教師點贊!
國務院最近頒布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明確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不得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7]這就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及人身監護上了一把法規的鎖,建立了一道家長必須承擔自己監護責任的屏障。這實在是一件可歌可泣的大事件,它意味著我們6100萬留守兒童業已缺失的家長監護及家庭教育在法律意義上的理性回歸。法律法規關鍵還在于遵守與執行。要落實家長的監護責任,完成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關鍵在于使每一位留守兒童的家長明確監護是指對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及其它一切合法權益的監督和保護。要讓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家長明確法定監護人的職責,也要使其明確監護責任缺失的法律處罰。
一堂好課,除了靠教師精心設計,周密安排,使各教學步驟和環節自然過渡,有條不紊地按計劃進行外,還需要輔之以模式多樣的家庭作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落地效應的幫扶。我們在認真研究新課改精神的前提下,要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從深化教育改革的高度和寬度,平心靜氣地思考當前家庭作業布置模式存在的問題。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家庭作業也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內容、創新模式,將家庭作業模式多元化。可以布置口頭家庭作業,比如朗誦、復述、背誦;可布置書面家庭作業,比如,做習題、寫日記、寫作文、書面答題等;也可以布置實踐操作性家庭作業,比如實際測量、手工制作、采集標本、做小實驗、做調查研究等。在提交方式上也要講究創新,可以是傳統的作業本式的,也可以是網絡式的。在布置方式上可以由教師直接布置,也可以在學校局域網、QQ群、微信群等發布的“家庭作業”超市中自選。當然,我們要實現家庭作業的創新,就得解放思想,革新教學觀念,積極踐行新課改理念,在布置家庭作業時自覺落實素質教育。教育是一個由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體構成的系統工程。家庭作業模式創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不斷積累、嘗試的過程,需要學校、教師、家長、社會的共同努力。
[1]顧明遠,黃濟.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18.
[2]郭瑩.教育部:小學一至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N].京華時報,2013-07-06(I).
[3]二律背反.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ImsWJV NrMkq5WEaYJR5My7XiLrbUV9wJGP0dwPlmx0W pnc7TnIq18LAGys5-iaH7Q466eBdnngMCnYTj_t0-g5ameCzSGaPsDBbsozqOLe.
[4]朱子律.儒家經典[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58.
[5]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4(1).
[6](俄)維果茨基.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8.
[7]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6-02/15/c_1118041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