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梅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一中學,山東青島 266100)
歷史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知識課。作為德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愛國主義教育是它的一個永恒的主題。而歷史教材不僅向我們講述了基本的歷史知識,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愛國主義史實。如何利用歷史題材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早已擺在了我們歷史教師的面前。我在多年的集郵中發現:為數眾多的郵品恰恰是歷史教學中一種極好的教具。那么,可不可以將史郵結合起來,利用郵票中的歷史題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實踐證明這是完全可以的,而且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郵票猶如一部百科全書,它涉及諸多歷史方面的內容。每當打開精心收藏的郵冊,猶如翻閱一幅幅優美的歷史畫卷。它再現了我們的黨、國家和民族發展壯大的艱難歷程;展示了我們的經濟、科技、文學、藝術在世界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可謂“方寸見世界”,“方寸見歷史”。
不僅如此,郵票還具有很強的直觀性,鮮美、活潑的畫面不僅生動地反映出有關歷史知識,而且還會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更易于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愛國熱情。在當前初中歷史作為考試科目的時候,用郵票感染他們,往往會收到單純背誦史實所不及的效果,更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牢固掌握,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換的有效途徑之一。
如何做到寓郵于史,史以郵顯,在歷史教學中有效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現僅就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和做法。
中華五千年,出現了無數仁人志士、領袖人物和文人墨客。有“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舍己為人傳道藝”的鑒真;“未敢忘危負年華”的民族英雄戚繼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追求天下大同的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身影和事跡也是屢見不鮮。在講到相關人物及事跡時,通過展示郵票給學生以視覺的刺激和享受,激發興趣,帶著一顆求知的心去細讀課本,解答自己內心的疑惑。惑之不解,教師再作必要的補充。由此展開的學習過程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不斷探索、解答內心疑惑、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過程,其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林則徐虎門銷煙揭開了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的序幕,其“敢為天下先,開眼看世界”之舉更是意義深遠。在講這部分內容時,首先,我向學生展示了兩枚郵票,第一枚是“林則徐”的人物畫像,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做人物介紹,由此講到他的偉大事跡——虎門銷煙。然后,再展示第二枚郵票:虎門銷煙。對于虎門銷煙的詳細經過,學生了解不多,這部分內容需要教師根據畫面作必要的補充講解。最后,老師指導學生將前面所學的知識條理化,經過教師層層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并明確:為什么說虎門銷煙揭開了反抗外來侵略的序幕?為什么說林則徐是近代一位民族英雄?在鞏固階段,由學生回答虎門銷煙的時間、地點和意義,加深印象。
很多郵票從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科技文化方面的世界領先成就,如:觀為嘆絕的商代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雕塑藝術的瑰寶秦陵兵馬俑以及世界絲織藝術的珍品馬王堆漢墓帛畫,等等。在結合郵票講述這些歷史知識時,我采用了多種形式,或以老師講述為主,或讓學生自由發言,或結合郵票指出命題,規定討論范圍,讓學生獨立解決老師所提出的問題。
在講到秦始皇陵兵馬俑時,我以《我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看到了什么》為題,組織學生在傳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四枚郵票之后,根據課本知識及郵票所展示的畫面,讓學生回答了下列問題:秦朝是怎樣建立的,又是怎樣鞏固其政權的?秦朝的軍事力量及秦朝雕刻藝術的水平怎樣?由學生分組講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師重要總結以下幾點:秦王朝是通過一系列軍事征戰兼滅六國之后而建立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統一。圖案中浩浩蕩蕩、威武雄壯的整齊龐大的軍容,正是反映了秦王朝之所以能完成全國統一的軍事實力及當時的戰爭形式和軍人的形象。接著,進而指出從藝術上講,它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顆明珠,是我們祖先藝術才智的結晶,像這樣大規模的雕塑群像,目前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僅孕育了無數的英雄人物,還演繹出很多體現強烈愛國主義氣息的重大歷史事件。而眾多的郵票也涉及到了大量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在深化改革開放的今天,抓住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無疑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契機,人文情懷、愛國意識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
鄭和的遠航是世界遠航史上的首創,是中國人民征服海洋的壯舉。它不僅表現了中國人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而且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當時在天文地理知識、航海經驗、造船技術和導航設備的水平以及大明王朝繁榮富足的國力。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我選用了《鄭和下西洋》的四枚郵票。課堂上,首先向學生展示了第一枚《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分析了圖案所塑造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形象,用文學性語言加以描述:他頭戴內史烏紗,身穿繡蟒官服,手持航海海圖,凝神遠望,神態堅毅,英武謙和。背景是烏云翻卷的天空,洶涌澎湃的大海,飛翔于海面上的海燕,以及乘風破浪的船隊。整幅畫面把這位航海家的形象和遠航的艱險,表達得淋漓盡致。然后,講述了畫面上沒有也不可能表現的有關史實,進一步深化了對鄭和“下西洋”的認識。接著,展示了其他三枚郵票:《和平的使者》《貿易和文化交流》和《航海史上的壯舉》,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敘述鄭和所到之處出現的熱烈場景。教師再加以補充:這三枚郵票分別展現了印度官員陪同鄭和乘著游船、群眾載歌載舞的歡迎場面;鄭和船隊到達阿丹進行海上絲綢貿易的情景;鄭和船隊圓滿完成任務后和東非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最后,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文字及插圖進一步綜合歸納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念、具備的條件及其偉大歷史意義。
除了利用課堂這個主渠道以外,還開展了第二課堂活動,組織了郵史興趣小組——《郵票上的歷史故事》。通過故事會、演講會、撰寫歷史小論文、組編集郵專題等一系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并有效延續了課堂進行的愛國教育。其中的專題郵展活動最為成功。這幾年,我嘗試著組織了一系列史郵結合的郵票專題展:“盛唐的風采”“文學奇葩——中國古典名著”“盛開的紫荊幽蓮——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石壁上的美——燦爛的石窟藝術”“瓷都之國”“開國元勛——十大元帥”“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和“凝固的藝術——古代建筑”等。
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曾以“世界之最”為主題進行了一次專題郵展。根據教材中所涉及的各朝各代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經濟科技文化成就,找出有關郵票。從遠古到氏族公社、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按時間先后順序將郵票排列起來,并附上文字說明。從查找歷史資料到收集歷史郵票,從順序編排到文字說明,都由學生自己動手,并在此基礎上撰寫歷史小論文。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又深化了歷史知識,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勵了他們立志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念和為國爭光的熱忱。
通過揭露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頌揚我國人民的抗爭業績,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也是進行德育的一個方面。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百余年間,各帝國主義國家無不爭先恐后地以各種手段毀我主權、掠我財富、戮我同胞,中國人民受盡了欺凌和侮辱。為了使學生正確認識這一段歷史,結合郵票,曾以“屈辱的歷史,不屈的斗志”“百年滄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等為題組織過幾次郵展,并經行了小型討論會。通過這些活動,宣揚了我中華民族富于反抗精神的革命傳統,真正理解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道理,激發了學生努力報效祖國的決心和信念。
自從將郵票用于歷史教學中,得到了校內老師的贊同,特別是所教過的學生很快都喜歡上了我的歷史課。有的學生由此開始對集郵產生了興趣,我與他們由師生變成了郵友。從課堂提問、單元檢測、開展歷史知識競賽來看,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掌握得非常扎實,而且還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有很多其他教具可以使用,郵票只是其中的一種,不能用得太“濫”,要抓住時機,適時適度適量地使用。在備課時,要積極發動全體學生搜集有關郵票及歷史材料,讓他們參與老師的備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覺地學,教師則充當一名導演。在運用此種方法時,尤其應注意尋找郵與史兩者的結合點,將二者有機地、自然地結合起來,恰如其分,不致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的生硬感。
基于以上體會,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應該堅持走好這條路,邊實踐邊摸索,走出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歷史教學道路,并努力向其他學科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