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坤
[摘要]《紅樓夢》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的著作,作品中描述了以賈家為首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轉衰的悲慘過程。作品中以賈家寧、榮二府為主線層層鋪開,以極細致的筆墨勾勒出了各色人物的性格特點。
《紅樓夢》中人們對李紈的印象大都是以一個節婦、慈母、長嫂的形象來定義的,或許有些人還會持一種對封建社會中寡婦的同情心理來審視李紈。而本文以《紅樓夢》里完美中的不完美角色為題,目的就是從完美入手進而剖析、對比主人公的不完美形象、分析導致其不完美性格的原因,并通過一系列分析揭示李紈的悲劇結局。本文第一節為李紈完美形象的概述。第二節為李紈不完美形象的剖析。第三節為李紈矛盾形象成因的分析。最后一部分為全文結語。本文以曹雪芹先生原著為研究對象,同時借助以脂硯齋為主的批語及一些學者的觀點加以論述本文。所研究范圍不包括高鶚續著部分。
[關鍵詞]紅樓夢 李紈 性格 形象 完美
[中圖分類號]I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4-0097-02
一、李紈完美形象的概述
(一)恪守禮教的完美形象
在《紅樓夢》中李紈是賈氏榮國府長孫賈珠的正室,賈政的大兒媳,賈府的實際掌控者——賈母的長孫媳婦。由于賈珠早亡,使得李紈中年便獨居守寡,成了所謂的“未亡人”。在封建禮教社會制度下,李紈做到了一個孀居寡婦的完美形象。每日里除了教導自己的兒子賈蘭,就是和大觀園中的姊妹們結社作詩,針織女紅。賈府上下都對她十分禮遇,稱其“大嫂子”,連賈母都對她十分贊賞,遂連月錢都比其他同輩人要高出許多。這也是對她的完美形象的一種肯定。
歷來讀者對她以標準節婦加以冠名,古今眾多學者、大家也都對其不吝贊美之詞。清代涂瀛就曾評價李紈說其“幽閑貞靜,和雍肅穆,德有余而不足于才”。人常道“女子無才便是德”顯然李紈無論是身為女子,還是遺孀,都是合格的,況且又有詩社掌壇的才氣。王蒙在《紅樓夢啟示錄中》也說到,李紈在個人感情生活上恪守婦道。
《紅樓夢》中有一回“焦大醉罵”,寧府中的老仆焦大醉酒后因不滿府中管家而破口大罵,罵的對象也無疑是賈家上下。原文是這樣“你們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府上下不要說三門以外的下人,就連已有婚配、姬妾的主子們都是不干不凈的,而李紈一個年輕寡婦在賈府這個大染缸里潔身而處,這無疑都是當時完美人物形象的體現。
(二)性格善良的完美形象
在賈府生活其實就相當于處在勢力場中。上到太太、奶奶下到婆子丫鬟大都是見風使舵、嫌貧愛富的。《紅樓夢》賈母做壽一回里就提到了賈母白天吃過壽宴,晚上回到屋子里的場景。
賈母忽想起一事來,忙喚一個老婆子來,吩咐他:“到園里各處女人們跟前囑咐囑咐,留下的喜姐兒和四姐兒雖然窮,也和家里的姑娘們是一樣,大家照看經心些。我知道咱們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個富貴心,兩只體面眼,未必把他兩個放在眼里。有人小看了他們,我聽見可不依?!边@就可以看出賈府的風氣可見一斑。
《紅樓夢》鳳姐過壽一回中,王熙鳳醉酒回房撞見了賈璉與鮑二家的在一起的私情場面,更偷聽到二人講到鳳姐霸道,日后要將平兒扶正的話,氣急敗壞便打了平兒,好在賈母知道此事出面調解。在調解時賈母、邢夫人等皆批評賈璉不檢,該向鳳姐賠罪才是。在這里李紈也有一段說辭(第四十五回),盡顯李紈識大體既考慮到鳳姐千秋的好日子,又照顧到老太太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她身為賈府大少奶奶身份比鳳姐還高些,卻為一個丫頭鳴不平,去質問人人都不敢惹的鳳丫頭,最后使王熙鳳也沒了辦法,只得向平兒賠禮。這也可見李紈的確是一個是非分明的角色。
二、李紈不完美形象的剖析
(一)夫死子弱的弱勢形象
李紈是榮國府的長媳,雖孀居府中,外事不應插手,但作為賈政的大兒媳賈府內宅的事務諸如:錢餉用度、婆子小廝們的事情還應歸李紈來操持,這無論是從倫理綱常還是從個人能力上都是理所應當的。但事實上縱觀整部《紅樓夢》里里外外總領事務的一直都是王熙鳳。李紈唯一的一次主事就是在第五十五回,鳳姐因小產無法料理府中事務,這才使得榮國府缺了主事,太太們商量叫探春和李紈一起暫代鳳姐之職。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重新分派府中事務,還是與趙姨娘唇槍舌戰的較量,縱觀探春的行事風格,個人主見都處處蓋過李紈一頭。如此看來,堂堂的正房少奶奶竟不如一個庶出的丫頭。
要說李紈自己不爭也好,老太太、太太、奶奶們不看重李紈也好,這些都無疑是李紈這個角色的不完美?!都t樓夢》中提到的李紈筆墨不多,儼然一副弱勢形象。與其說是一種謙恭,倒不如說是一種自卑、不自信也不被信任的不完美形象。
(二)李紈吝嗇形象的剖析
說到李紈吝嗇可能很多人要不屑于這種說法,認為這是一種矯情的謬論,是污蔑。《紅樓夢》說起這海棠詩社的頭一個東道,李紈卻找了鳳姐。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在此回中結詩社,李紈自薦掌壇卻叫鳳姐去做東道,“鳳姐笑道:虧你是個大嫂子呢!這會子他們起詩社,能用幾個錢,你就不管了?”鳳姐笑著給大家算了一筆李紈的收入道:“一年通共也有四五百兩進餉”。這里可能有人不知道四五百兩是一個什么概念,我可以告訴大家,當時一個普通四口之家一年的吃穿用度是十七兩。
在劉姥姥二進大觀園中螃蟹宴一回有寫到,劉姥姥在一旁則暗暗算計到:“今年的螃蟹五分銀子一斤,七八十斤,再添些酒菜要二十兩,阿彌陀佛,這夠我們莊戶人一家吃一年的了?!边@次螃蟹宴也就是三次詩社雅集中的一次。表面看是寫侯門生活奢靡,可比較之后可以看出這筆精打細算后的螃蟹宴依舊價格不菲。換言之,每次的詩社集會花銷實則不少。但對一個“闊太太”李紈來說并不算什么。當然從李紈的表現來看還是能不出就不出的好。此回說是請鳳姐做監社御史,其實是要找個出錢的“銅商”。由此李紈對錢的看法可見一斑。
若以上判定略顯牽強那么再看《紅樓夢》的三次雅集,第一次是探春做東,詠白海棠做題。第二次是在第三十八回,史湘云提出自罰東道擺下一桌螃蟹宴。第三次是在第四十九回,李紈提議大家湊錢辦的詩社集會。原著中史湘云說到:快商議作詩我聽聽誰是東道。李紈卻說:可巧明日下雪,不如大家湊一社,你們每人一兩,明日送到我這。說罷便從園中姑娘到丫頭一一點名攤派起來。上文說到初結海棠詩社時找鳳姐坐監設御史,那時惹得鳳姐一大段的念白,最終還是撂下了五十兩銀子與眾人作詩社用。前兩次皆有人做東,怎么第三次就要湊份子結社了。這不禁值得我們仔細琢磨那最初的五十兩哪去了?
表面上看似乎每次都很合情合理,但當我們換一個角度來分析,李紈的收入要比詩社其他人的都多,要她出資是很正常的事情此為其一。李紈身為賈府大少奶奶,又是其余人的嫂子,說白了就是一個大人領著一群孩子玩玩,要李紈出錢請客是無可厚非的,此為其二。莫說是在侯門大戶人家,就是在尋常百姓家出門吃飯,礙于面子也總是要搶著買單的,哪好意思在眾人面前細細攤派起錢來。況且,前前后后一共三次無一例外,李紈都沒有出過一分錢。這有些說不過去了!此為其三。綜上所述,我認為,說李紈吝嗇其實并非沒有道理。
三、李紈矛盾形象的成因分析
(一)身份的特殊性
李紈雖出身并非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但也并非泛泛之輩。其父親李守中是當朝國子監祭酒。所以李紈作為一個書香門第出身的女子,知書達理,人情往來等事情自是不必說的。但在其夫賈珠去世后,變成寡婦的李紈又成了孤兒寡母的弱勢群體,雖說賈母可憐她,但這種可憐怎么可以跟丈夫的依靠同日而語呢。
《紅樓夢》賈府中秋宴會上,合族老少悉數到場,但賈政卻問道:“怎么不見蘭兒(李紈的兒子)。”李紈站起來笑道:那孩子執拗,說老爺沒叫他,就不來了。后來還是賈環等一眾人去請了賈蘭。這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不敢想象的,要知道那時的賈蘭已經開始讀書,不是小孩子了。在一個詩書禮儀之邦,鐘鳴鼎食之家,中秋宴會闔家團圓的重要日子里,嫡系的孫子竟然沒有到場,而眾人也沒有嗔怪之意。只是表現出“既然沒來,那就叫人去請吧”,(當然,這一處也有其他紅學家的解釋角度)這不得不引起讀者們的猜測與琢磨。
所以,李紈的形象中有大家閨秀的才氣,有侯門夫人的大氣,也有孀居寡婦的哀怨和膽怯自卑之氣。
(二)筆者有意為之
曹翁筆下的《紅樓夢》中沒有一個人物是完美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可以從李紈在《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中看到:正冊上畫一盆蘭花,傍邊站這一個鳳冠霞帔的夫人。判詞是:“桃李(即李紈的姓氏“李”)春風結子完(即李紈的名字“紈”),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這首寫李紈的詩,首句借喻說李紈早年守寡剛生下賈蘭不久丈夫便死去,自己的婚姻就像春風中的桃李一樣,結了果實之后,景色也就完了。第二句寫賈蘭指賈府敗落后子孫皆不中用,只有賈蘭“爵祿高登”。畫中的鳳冠霞帔的夫人正是受了誥命的李紈。后兩句是指李紈冰清玉潔守寡一生,為兒子操心一輩子待兒子封官拜爵之時,自以為是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了,誰知卻“昏慘慘,黃泉路近了”。最終只落得個與他人的作談資笑柄的下場。
《紅樓夢》中《晚韶華》的唱詞:“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繡帳鴛衾。只這戴珠冠,披鳳襖。也低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贝硕纬~說的就是李紈前半生寫照。一生精打細算積攢家資,到老后雖賈府敗落但自己不致受貧。但也要積陰鷙呀,這也就是積德行善的意思。劉心武先生認為李紈面對巧姐落難裝聾作啞,這就是她日后無??上淼膽K淡下場。這才有了《晚韶華》后半段的唱詞:“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掛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钁K慘,黃泉路近!問古今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后人欽敬!”
不管怎樣,李紈終究成了一個喜劇式的悲劇人物,這也正是曹翁對李紈這角色的巧妙設定。
四、結語
本文分析了《紅樓夢》中李紈的矛盾形象,大部分引用的是曹雪芹所著《紅樓夢》進行觀點論證?!都t樓夢》后續部分雖然不幸遺失,但值得慶幸的是脂硯齋閱讀過整部《紅樓夢》,并且據考證此人與作者曹翁關系甚密。其評石頭記的觀點與作者曹雪芹應更加契合。
文學作品的創作脫離不開時代背景。通過本文對《紅樓夢》部分內容的分析,發現如果單從文本出發來探究這部著作仍存在諸多疑點解釋不清。所以,筆者認為對《紅樓夢》的更多研究還應以還原歷史人物原型、還原當時的時代背景為主要研究手段。
本文所論證部分正是現今紅學界爭論的焦點之一。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沒能更加全面地考證多方文獻資料,所以在立論方面顯得牽強許多,佐證方面也多顯薄弱。尤其是在“賈府中秋宴,獨缺賈蘭”一處,劉心武先生曾就此做了大量細致的分析,包括對李紈原型的考證。而作者就此只是從表面引出疑問,并未敢作深入探討,也沒有資格妄加品評。此處就留與其他優秀的紅學愛好者繼續考證吧!
【參考文獻】
[1]曹雪芹著.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脂硯齋重評石頭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
[4]陳霞.論紅樓夢中的海棠詩社[D].內蒙古大學,2009.
[5]李曉華.紅樓夢中女性夾縫生存研究[D].青海大學,2014.
[6]白秀文.十二官為十二釵之影[D].內蒙古大學,2007.
[7]何春燕.紅樓夢讖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8]俞伯平.紅樓夢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9]李榮華.矛盾與紅樓夢[D].集美大學,2015.
責任編輯:楊柳